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99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docx

高考《论语》复习附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之《为政以德》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①子曰:

“为政以德,,。

②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④盖均无贫,,。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⑥子曰:

“其身正,;其身不正,。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节用爱人:

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5)

陈力就列: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开柙出虎:

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持危扶颠:

扶助将要倾倒的。

比喻扶持大局。

(16.1)

分崩离析: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16.1)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16.1)

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16.1) 

大动干戈:

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16.1)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

偃,倒伏。

 (12.19)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

具体的理念:

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型,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

(1)“文德”指:

仁义礼乐之道

(2)德政的举措:

富民、教民、举贤。

(3)“均”的内涵:

各得其分(每个阶层得其该得的一份)

(4)百姓观

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

①“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②“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③“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④“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四、学习语言借鉴表达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找出基本思想相通的两个句子。

①《论语》

②《战国策》

(2)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请简要加以分析。

 

2.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①这两个材料的基本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

 

②结合当今社会,简要评析上面两则材料的基本观点。

《<论语>选读》复习之《克己复礼》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

君子务本,。

孝弟也者,!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克己复礼:

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12.1)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3.1)

名正言顺:

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3.3)

犯上作乱:

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1.2)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

具体理念:

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与仁的关系。

※仁义礼乐观

(1)仁的内涵——孝悌为根本;达圣为极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次第;忠恕为方法。

(2)礼——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秩序)

(3)乐——各安其位,上下和谐

(4)礼乐的精髓——秩序、和谐的理念

(5)仁义与礼乐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核心与表现

①“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②“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③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四、学习语言借鉴表达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

①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附:

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

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有子的观点

(2分)

 

2.根据第二个《论语》选段,“卧冰求鲤”是否符合孔子所说的孝?

请简要说明。

(3分)

 

《<论语>选读》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子路曰:

“。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君子之仕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孰为夫子?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14.3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

(18.7)

无人问津:

没有人寻问渡口。

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

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18.6)

深厉浅揭:

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

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14.39)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卫道”“承当”精神为主题,设计了一种以坚定的原则性为核心的政治品格,表现为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有为精神。

具体理念:

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等。

※高山景行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坚定信念;

(2)“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天下不容,凸显孔子的巍巍人格;难行能行,要为后世留下典范。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四、学习语言借鉴表达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作简要的评析。

(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

(故人)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①。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

【注】①不若已:

不如停止。

②如:

应当。

③劝:

鼓励。

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精神。

(1分)

 

2.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

(4分)

 

 

《<论语>选读》复习之《仁者爱人》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子曰:

“老者安之,,。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

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近义词有:

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4.15)

安老怀少:

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5.26)

博施济众:

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

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6.30)

立人达人:

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30)

能近取譬:

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

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

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30)

一匡天下:

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

引申为统一天下。

(14.17)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塑造了仁者的风范,表现为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真诚体现的社会良心和天地正气,追求生命本质的意义的完美实现、伟大人的形成。

具体理念: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修身要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人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体贴之心、敬重之心、爱物之心,以天下为重,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守、小信可以变通等仁爱理念。

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另一方面不仅爱人,而且爱物。

再者,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内在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道德。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四、学习语言借鉴表达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管仲之为人,力攻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类郊野之人,未浸渍于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

”《荀子》

1.从上述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荀子对管仲的评价(2个字)。

孔子:

荀子:

2.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第一则中“忠”是指什么意思?

可用原文概括。

(2分)

 

2.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孔子的“恕”道加以简要分析。

(3分)

 

《<论语>选读》复习之《君子之风》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子曰:

“志士仁人,,。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贤哉,回也!

不义而富且贵,。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子曰:

“智者乐水,。

智者动,。

智者乐,。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浮云富贵:

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7.16)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

(4.9)

成仁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5.9)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15.9)

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己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6.11)

箪食瓢饮:

一箪食,一瓢水。

形容生活贫苦。

(6.11)

驷不及舌:

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

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

戒说话应当慎重。

(12.8)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12.8)

乐以忘忧:

快乐的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高兴。

(7.19)

乐在其中:

快乐就在这里。

(7.16)

饮水曲肱:

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

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7.16)

乐山乐水:

原指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后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

死而后已:

到死才停止。

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

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7)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重义崇德”为主题,建立重义崇德、见利思义的价值观。

具体理念:

信以成之,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为仁理念。

※高山景行

(1)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

(2)君子人的义利观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四、学习语言借鉴表达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1.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

(3分)

 

(二)下面几个文段都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但是在情感涉及的对象(或心境)的表述上却又所差异。

请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1.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选读》复习之《周而不比》姓名

一、经典名句会背能写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曰:

“,。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周而不比:

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14)

善与人交:

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5.17)

观过知仁:

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4.7)

以文会友:

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12.24)

以德报怨:

用恩惠报答仇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14.34)

以直报怨:

用公正报答仇恨。

(14.34)

以德报怨:

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14.34)

群而不党:

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15.22)

言不及义:

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

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15.17)

三、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以“周而不比”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的交往原则。

具体理念:

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听其言而观其行,择益舍损,厚责己、薄责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善交敬人,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交往理念。

※交友之道

交友原则:

1、与人为善——友好交往2、真诚讲信——诚信交往3、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择友标准:

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尽度: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