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82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二年级1班去春游,同学们分发食物),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发铅笔,如3个人分9支笔如何做到公平;或12本作业分给4名同学等等。

学生在我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并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

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铅笔,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第一是介绍平均分的结果是相同的,第二例题是揭示平均分的过程。

实际上,这就是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着眼点。

  二、对于平均分的理解。

  平均分,分什么?

怎么分?

分的结果是什么?

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拿什么来分呢?

我的教学思考是,分的东西要能够激发学生分的兴趣,要能够切合后续学习的要求。

在教材中,设计的是将饮料、面包、桔子、糖果都拿来分一分,每一份分得同样多,那么就叫做平均分,在教学例2时有安排的是将桔子分一分,说说平均分的过程。

在这里,我觉得所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多的,虽然,例1中安排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但是对于课堂操作来说,这些的安排显然是不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

此外,在例2中,有要求对15个桔子进行平均分的数学任务,课堂显然是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几次设计。

  那么,分什么好呢?

在一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中,看到的是老师分的是五角星。

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好的,所以结合班级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来分一分,老师奖励的优秀卡。

因为,学生对于优秀卡是非常想得到的,老师把优秀卡送给学生,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想法,比如,平分的思想,比如,给别人分的少一点,给自己分得多一点的想法。

可以说,优秀卡的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在分的时候的思路的多样化。

因为分的思路的多样化,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归纳和类比。

那么,是否教学素材就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操作的有效性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也不是这样的。

从我的两次教学行为中我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联想和敏感度。

我当时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这些数字中联想到乘法口诀的作用。

  第一次教学行为:

  给学生数量不同的优秀卡,15,16,17,18,19,20,21,22,23,24,25,小组人员的数量有3、4、5三种不同的类型。

  师:

说一说,你比较喜欢什么数字,为什么?

  生:

我比较喜欢25,因为这个数字里有5,和我们组里的人数是相等的。

  生:

我比较喜欢21,因为三七二十一。

、、、、、、

  师: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喜欢的数据,现在请小组长把装有不同数量优秀卡的信封领回去分一分。

  要求:

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

你有什么建议?

  生:

不同的小组开始分优秀卡。

有的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动作很慢。

  反馈:

你们是怎么分的?

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叙述自己分的过程。

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更多的是直接分的,例如,15张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张,三五十五吗。

28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7张,四七二十八。

24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6张。

等等。

很快的解决问题。

  分析和反思: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领取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就开始动手操作。

学生在分优秀卡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

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也有很多学生很快的分成了每人3张,我觉得这是和他们对数字产生的联想有关系。

从乘法的口诀三五十五联想到十五张优秀卡,三个人分,每人5张。

而且很多人都非常赞成想口诀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分起来会非常快。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当时让学生知道所分配的数量这个做法并不利于课堂教学。

因为,从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来看,我是想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特征和平均分的方法。

什么是平均分,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来做到平均分,平均分应该是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的,其一,平均分是一个分的过程。

并不是通过口诀来进行平均分的,我们要用轮流一个一个或者两个两个或者更多的方法来体现平均的思想,我们从开始分的时候就要将这个过程性的东西体现出来。

其二,平均分是结果。

分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所以,我认为利用口诀来直接分,显然是漏掉了一个过程性的内容。

所以,我觉得在开始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知道具体分的数量的做法不是非常妥当。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设计,作了如下改动:

  师:

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优秀卡,有多有少,我们玩一个大抽奖的游戏,抽到多少,就送给你们多少。

  学生抽奖,兴趣非常高。

  师:

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优秀卡,那么就请你们的小组长给组员分一分。

(出示分的要求)要求:

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

你有什么建议?

  反馈:

每个小组把你们组分的最后结果说一说,教师把这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

(由于所提供的数据的不同,所以,有的组正好分完,而且是相同的数量,有的组是不同的数量)

  师:

你们的组长给你们分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你有什么想法?

  生:

组长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

  生:

组长分的结果是不公平,可是并不是他想不公平的。

多出了一张,或者少一张是没有办法的。

  师:

你非常理解你们的组长的处境。

  师:

哪个组长来,你是怎么分的?

  生:

我是一张一张分的,分的结果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张数。

  生:

我是两张一个,两张一个,轮着分得,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张数也是一样的。

  生:

我们组长是乱分的。

他先给其他三个人4张,剩下来还有7张,然后再分。

我觉得他应该轮流着分,这样才好。

  师:

这样怎么好?

  生:

比较容易公平的分。

  师:

观察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如果要你分一分的话,你会根据怎样的标准来分?

  生:

公平的一类,不公平的一类。

  师:

你们根据这个标准来分一分。

  师:

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研究公平的分法,你们来给这一类的分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

取名字。

  师:

根据你的理解,谁来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反馈)。

  反思和分析:

  1、对于不同数量的物品还是对同一数量的物品来进行操作活动。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不同的数量开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丰富,分的结果更丰富,操作活动更开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和素材更广阔。

也便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例证中进行类比和归纳,所以,我觉得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是具有思维质量的,能够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更有效。

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教材中可以补充的内容。

  2、数据的模糊性更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拿到任务以后的第一种思维反映,更能够体现出平均分的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启发思考。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经过我的几次修改,落实下去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

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显的比以前自信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有更多的进步。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