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47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docx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

         

论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

黄仁辉李洁李文虎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

摘要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份之一,其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对整个人格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在自我知觉、归因及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中表现出的自我服务偏向有助于其自尊的保护几及提升。

关键词:

自我服务偏向自尊自我知觉归因社会比较时间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4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bias)是用有益于自己的方式判断、理解自身以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的倾向[1]。

这种偏向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如人们通过选择性遗忘(selectiveforgetting)自己的失败却对成功念念不忘;倾向因成功获得声誉,而否认对失败应负的责任;在和他人做比较时策略地选择比较的目标和程度,以求得到更好的结果。

自尊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个性及行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当自尊受到威胁时(如学生考试失败),人们往往会采取策略以实现自尊的保护和提升。

那么,自我服务偏向在个体自尊的保护和提升中起什么作用呢?

本文从个体在自我知觉、归因、及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中表现出的自我服务偏向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提高个体的整体自尊水平,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达成个体目标的实现。

2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的保护及提升作用

2.1自我知觉中的自我服务偏向与自尊

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是对自己各方面心理特征的认识(如态度、情绪)。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与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

长此以往,将会形成自卑或自满,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个体的成就表现和心理健康,都有赖于人们对现实(包括对自己真实能力)的准确感知。

但个体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评价是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这一重要因素外,还会受到其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Steele(1988)提出,人们有一种确认其对于自己的看法、表达和证实其对于自己的好的看法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许多心理学现象中的一个关键且潜藏着的因素。

人们常常会使资料以最有利于自己已有理论的形式出现;表现出对自己不现实的积极看法、对个人控制的夸大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对有关中心积极自我概念的比较准确的信息比对中心消极自我概念的信息更为偏爱;即便成人,对自己能力高估的也比低估的多(Bandura,1977)。

自我知觉中的这种自我服务偏向对个体的自尊却具有保护和提升作用。

自尊的直接刺激来自各种有关自我的信息,但自我信息本身并不决定人产生的自我体验的性质,自我体验主要取决于人对自我信息的认知。

积极的自我知觉使人能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自我信息,从而产生自尊等积极的自我体验,消极的自我知觉则会使人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自卑等消极的自我体验。

因此人们对自我概念的适当或准确的感知会使个体局限在现存的自我观点和先前的表现上,而乐观主义则可能使个体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意识到未曾激发的潜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自尊。

人们对自己能力的知觉不仅影响其行为,而且影响其情绪反应(如自卑者往往存在自我知觉障碍)。

一般而言个体感觉没有能力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实施控制,则是抑郁和焦虑的来源。

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潜在危险的人,不会萌生忧虑认知,也就不会受其烦扰。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的编码、复述和提取策略的训练改变低自尊者存在的认知循环从而改变内部认知结构来提升自尊的作者简介:

黄仁辉(1976-),男,汉族,江西新余人,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

水平[2]。

如对因社会无效能感而产生抑郁危险的儿童,需要改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思考方式以及对自己

社会经验的理解来消除不良情绪,以求避免产生低自尊---诸如消沉和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与自尊有高度相关(r=0.72-0.80),导致负面情绪状态的青少年就会产生低自尊[3l。

因此,人的自我知觉积极偏向及其产生的乐观主义是极具价值的。

ShelleyTaylor和JonathonBrown(1988)回顾了一系列大多数人怀有的积极幻想——我们的自我知觉过分夸大,我们夸大自己对生活中诸事件的控制程度,我们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期望——并指出,有一类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幻想,即抑郁者。

所以这些不切实际的积极信念不仅使我们总体上感到幸福和健康,而且还会增加我们的动机和努力,会使我们在艰难任务上即便开始就遭遇失败也还能坚持不懈,最终,这些积极的期望可能会自我实现。

[4]

2.2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向与自尊

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是指人们有一种居功自赏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

具体而言,即:

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行为结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向呢?

Miller&Ross(1975)认为可以在信息加工框架内解释为是由于这两种结果与人们事先对结果的预期的一致程度不同造成的。

一般地说,当个体事先对结果的预期与结果符合时,它就和个体的认识处于协调一致状态,将这种结果归因干个人因素不会导致认识上的失调,易为个体认知系统所接受;相反,当结果不符合个体的预期时,它就和个体的认识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将这种结果归因于个人因素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不易为个体的认知系统所接受,而把它归因于环境因素反而能降低失调感,维护个体认知的同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期望成功的,多数情况下成功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失败总是不符合人们的预期的。

正由于如此,人们更多地对成功作出个人归因,对失败作出环境归因。

与此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传统的“趋乐避苦”的动机原则框架内来理解归因活动中的自我服务偏向。

既人们为了增加成功带来的欢乐或减少失败引起的痛苦,才将成功的原因内投于己,而将失败的原因推之于外。

事实上,这两种原因交互作用与个体才导致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动机是伴随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反过来它也必然影响信息加工过程[5]。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

对于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会使人自豪和自尊;对于失败结果,归因于“不努力”会觉得内疚,归因于“能力差”则导致自卑和无能感;所以当结果可能使自尊受到危险时,人们就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采取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对不利的结果采取外在归因,或者为了自我提高的目的对有益的结果采取内在归因。

Fith认为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在自我服务归因偏向上表现更为强烈。

其早期的研究表明,让被试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并测验其对结果的归因,结果高自尊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外因,从而表现出了明显的自我保护倾向[1]。

自尊的不同也表现在对假想事件的归因上。

Feather等指出,高自尊的人试图对有益事件做出内在的、必然的归因,而对不利事件做出外在的、偶然性归因,因而高自尊的人在对假想事件的归因上也具有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的倾向。

Weiner等人在1982年提出了一个较新的自我评价模式,这个模式系统地将自我评价中个入行为归因的特定类型与特定的情绪后果联系起来。

通过这个模式的预测,当人们将自己行为结果作肯定归因于自己时,就会产生自尊感,而当其将否定结果归于自己时,相信结果是可能人为控制时,就会感到内疚。

Sharma&Mavi(2001)对印度女研究生进行了字谜游戏成败的归因纠正训练,结果是不仅改变了低自尊者自我责备的倾向,而且打破了游戏连续失败的循环,改善了个体的自尊水平[6]。

2.3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中的自我服务偏向与自尊

社会比较是对自我的认识途径之一,它包括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

社会比较是连接重大生活事件和自我知觉转变的一个中介。

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1954)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大量研究已表明: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个人与他人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待[7]。

社会比较有同化(assimilation)和对比(contrastion)两个方向。

在对比比较时,他人的成功是一种挫折和嫉妒的来源,他人的失败是对自我价值和地位的相对提高。

在同化比较时,他人的成功是一种激励来源,对他人的失败则会感到沮丧或者感到危险。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类似于自己条件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加强了自我评价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发现和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差距很大时,就会使自己内心受到极大的威胁。

为了增强安全感,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要选择对手,在对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更是如此。

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优异,个体往往和比自己条件更差的人相比较(既下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

所以人们会由于自我提高的需要而通过社会比较贬低他人,赞赏自己来构成一个更满意的自我概念,尤其是在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

Pyszczynski等人(1985)指出,当一个人的自尊处于危险状态时他也许会选择做出下行比较既利用对比效应来保护自尊。

如有人发现,那些生活及受教育条件较差的小学儿童,在有关其学业的自尊测量上常常得分比那些生活富裕,在学业上要求更严的学校中的孩子更高。

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别与儿童在社会比较时采用了下行比较有关。

当儿童比在成绩的平均水平上更低的同学包围时,他们会把自己看做更好的学生(Marsk,1984).

与下行比较相反,人们也可能选择比自己更优异的他人作为比较对象(既上行比较),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超过他人。

试图依靠这种上行比较来追求更大的成就,更高的优越,并以此来提高其自尊。

如在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获得了成功而感到高兴后,人们会通过“借光取暖”的作用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通过这种“借光”既利用同化效应提高其自尊。

影响个体自尊水平的社会比较的自我服务偏向不仅涉及了个体作人际比较(把自己和他人作为单独的个体进行比较)过程时表现出的偏向,还涉及到一种群际社会比较过程时表现出的偏向。

所谓群际社会比较,是指一个人依据各自的群体成员身份(groupmembership)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比较,或者从总体上把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进行比较。

这时,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群体的“可相互替换的样例”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个体作群际社会比较时,只有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才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并降低自尊,既产生对比效应,而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才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并提升自尊,既产生同化效应。

付宗国[8]等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在作为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时,对内群体向上社会比较目标的评价显著高于对外群体向上社会比较目标的评价,既表现出内群体偏向(ingroupbias),而在作为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时,这种内群体偏向则未出现。

人们并不只是把自己现在的品质和他人的品质相比较,还会比较两个不同时间上的自我品质,既时间比较(timecomparison)。

这些“时间性”或者说“个人内部”的比较和社会比较一样决定着人们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待。

人有建立一个一致的、整体的认同感的基本需要,所以在进行时间比较时,人们有时会把过去的自我想象成同现在的自我是相似的。

尽管如此,人们还有一个基本的期望,认为自身是逐步发展的,即当人们难以清晰地回忆起过去的自我品质,或者所回忆起的过去的自我品质难以接受时,他们就会用一种发展理论来判断过去的自我,只要过去离现在足够远,人们就会假定自己有所进步。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歪曲过去。

人们就可能为了使现在的自我感觉好一些或者得到一个满意的现在的自我评价而用下行的时间比较并借此提高自尊。

Wilson&Ross通过时间比较的研究建立了时间性自我评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远的自我,赞赏时间距离近的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尊。

其中距离是指人们判断的现在自我和过去自我之间的时间距离。

这说明人们贬低过去自我夸大现在的自我不只是因为头脑中的发展理论,不只是因为自身的真实发展,也不只是因为事后认识的偏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我提高或者说保持自尊的动机[9]。

3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再认识

如果个体过高地估计自己,过高地自我评价和过强地自我肯定,过度地自我接受,则会导致过高的不适当的自尊,表现为自高自大、自负和自恋,一旦遭遇挫折,就一撅不振,消沉。

另外,积极幻想有时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麻烦,特别是它可能使人低估真实情况的危险性,阻碍我们即时采取回避行动。

也有研究显示,在对远期行动的基础做总体判断时,积极幻想可能非常有益;但如果用动机性推理来指导重要的行为和决策时,特别是在客观推理能导致比较恰当的行为的情况下,这种积极幻想就可能是危险而代价惨重的了。

我们进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时也要谨慎因一味的责怪他人而失去信任,谨慎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累犯错误的理由。

在我们对自我进行内在的归因时可能导致对他人的认知失调。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会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倾向于把学生成绩好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而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学生自己不努力。

如果这种意识流露给学生,那么,无知的儿童可能会产生一种与自我价值保护意识相反的自我价值损害意识:

学的好是由于教师教的好,与内因无关;学的不好是由于自己不努力,与外因无关。

前者容易自负,后者容易自卑。

下行比较从短期效果看,能够改善比较者的情绪状态,使比较者更加乐观,减缓压力,并使比较者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处境。

但长期的下行比较可能导致自我概念的恶化,因为它会使比较者认同比较的对象[10]。

上行比较虽然有时有益于提高个体的自尊,但另一方面也许会由于他人的成功而体验到一种社会比较的嫉妒以及包括羡慕、忿恨等在内的复杂感受,进而感到自己暗然失色、相形见拙,并且降低了自尊水平。

所以上行比较时面对他人的成功,一个人是体验到“借光”的愉悦,还是体验到嫉妒的痛苦取决于他人的成功是否与我们的自我相关联。

当关系密切的他人,在其对我们的自我概念而言是重要的一些方面超越我们时,嫉妒就会产生。

相反,在一些对我们的自我概念并不那么重要的方面,尽管他人超越了我们,我们却可能会从中感受到由“借光”而来的愉悦与骄傲(Tesser&Collins,1988)。

综上所述,人们在自我知觉、归因以及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中表现出的自我服务偏向对于自尊的积极作用是无疑的,但高自尊的一定形式提高个体的攻击倾向。

对高自尊的无批判赞同是不利乃至危险的,因为盲目提升个体名不副实的自尊只能增大自我危机。

实际上,自尊越高,越名不副实,就越容易产生自我危机,从而滋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社会希望人人都有高自尊,结果可能引发许多事与愿违的负效应[11]。

而且由于个体、文化差异的原因,自我服务偏向作用于不同的个体时产生的效果也会表现差异。

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Roy,F.Baumeister(1993).Self-esteem:

thepuzzleoflowself-regard.NewYork:

PlenumPress

2岑延远,郑雪.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5):

1184-1186

3顾海根.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心理科学2002,2

4李凌.自我知觉积极偏向的理论解释和意义分析.心理科学,2004,27(4):

1013-1015

5刘永芳.“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限制.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4)

6Sharma,V.&Mavi,J.Self-esteemandperformanceonwordtasks.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1,141:

723-729

7WoodJV.Theoryandresearchconcerningsocialcomparisonofpersonalattributes.Psychologicalbullentin,1989,106:

231-248

8付宗国,张承芬.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心理科学,2004,27

(1):

9孙炯雯,郑全全.在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中的自我认识.心理科学进展,2004,12

(2):

240-245

10GibbonsFX.Socialcomparisonasamediatorofresponseshift.SocialScienenceMedicine,1999,48:

1517-1530

11刘东莉,张凡迪.攻击——高自我价值感的负效应沈阳大学学报,2003,(3)

Theroleofself-servingbiasintheself-esteemdefenseandenhancement

HuangRenhui,LiJie,LiWenhu

(Schoolofeducation,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

AbstractSelf-esteemisconsideredasoneofthecentralcomponentsofindividualself-system,Whosedevelopmentisnotonlydirectlyrelatedtomentalhealth,butalsoplaysanimportantroleoneffectingindividualpersonalityandbehavior.Shownfromresearch,bothpositivebiasofself-perception,self-servingattributionandupwardcomparison,downwardcomparisoncontributetoself-esteemdefenseandenhancement.

Keywords:

self-servingbias,self-esteem,self-perception,attribution,socialcomparison,timecomparis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