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950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训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尊师故事,知道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热爱和尊重老师的思想情感。

2.通过采访身边的老师等活动,加深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3.通过设计和参与教师节活动,增进师生情感。

4.懂得怎样和老师进行沟通,能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教师职业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难点:

懂得怎样和老师进行沟通,能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广泛搜集尊师故事及格言。

2.积极开展采访等活动。

[知识链接]

1.教师风采

①中国第一位全职教师——孔子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

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

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

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

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

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求、子路。

文学:

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孔子共有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②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手脑相长歌”

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育才学校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

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

”,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这是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

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③学界泰斗——蔡元培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

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古希腊优秀教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⑤拥有最多爱的老师——莎莉文

海伦是安妮•沙利文一生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所有的精力。

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海伦是安妮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⑥湖南第1师范,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徐特立的老师。

他每天都穿草鞋,穿布衣,在学校里好多学生都叫他徐叫花子,他吃学生的剩饭。

但是他每月的工资却是很高的。

因为他把他的工资都捐给乡下的学校,而且还动员他的亲戚到乡下帮忙。

⑦谭千秋,男,2008年5月12日,四川绵竹发生强烈地震。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当时,谭千秋校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

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献出了年仅51岁的生命,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

⑧袁文婷系2001届自贡师专教育专业的学生,爸爸去世早,和妈妈相依为命。

她是那种看上去就能够给人深刻印象的人,因为实在太瘦弱了。

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

但是她用柔弱的双手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学生从三楼抱下了一楼,当她最后一次冲上三楼的时候,楼房完全垮塌了……

2.尊师故事

①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②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③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

“你们还没走啊!

”他们两个回答:

“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

”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④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

“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

“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⑤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⑥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

“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⑦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⑧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

“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

”彭总说:

“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

”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⑨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

“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⑩李宗仁尊师若父

李宗仁幼年的教师曾其新,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

别看其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却敬若父辈。

因曾年老无依,长期随军,由李宗仁出钱奉养。

李宗仁还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

并派一名副官专门侍奉,李每天还要亲去问安。

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宗仁起居。

李对其照顾无微不至。

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3.尊师格言

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学习过程]

1.关于尊重老师,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佳话。

请大家交流尊师的故事和格言。

讨论问题:

A.故事中的学生是怎样尊重老师的?

B.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C.从故事中,你有何感受?

2.在近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你是怎样在老师的教育下成长的?

讲一讲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3.我们尊敬老师,该怎么做呢?

4.老师的节日和献给老师的礼物。

A.老师的节日是什么时候?

B.你知道哪些献给老师们的歌?

C.诗朗诵:

献给老师们的诗

D.献给老师的礼物

[课外拓展]

1.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写一篇影评。

写作要求:

既有对电影中感人镜头的生动描述和感悟,又能联系身边优秀教师的事迹抒发真情。

2.跟踪采访一位老师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为他(她)写一则人物小传。

[课堂反思]

[学习小结]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导学案

(一)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略

2.略

3.A.尊重教师的劳动。

(认真完成、及时订正作业;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但如果能天天坚持,就是对老师劳动的最大支持,就是对老师真诚的关爱与尊重。

B.学会真诚沟通。

(在实际的相处中,师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提出来,这样老师才会明白事情的真相。

当然,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你想对老师说明这件事情,有会怎么做?

(写信、发短信、打电话……注意语言的表达。

4.A.在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正式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都要向老师表示亲切的慰问。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好大一棵树》《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口》《丁香花》等。

C.《致桑树》(献给教师们的诗歌)诗朗诵

D.老师喜欢一些意义非凡的礼物:

一声热情的问候,一张灿烂的笑脸,一次整洁的作业,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导学案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

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重点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

1.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

2.印发例文:

《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肥公正传》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

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

3.营造情境:

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尤奋林)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

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

“我姓王名晚生。

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

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

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互相看着暗暗地笑:

这把年纪的人,还这样冲动、真诚、坦率!

那一天,你的心情一定很沉重──我们班是个有名的“差班”,你却满有信心地说:

“我这个人既往不咎,一切从现在开始,过去的让它永远过去。

人类生活的进程就是这样。

相信你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同学们觉得新鲜,记在心里。

确实,我想起你,是因为你的独特。

或许,因为你给生活以“诗”的总结,揭示出层层哲理。

你说你的教学方针是:

十二字对联──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

横批是──实打实。

上早操时,总有几个同学拖拖拉拉,躲躲藏藏。

你说为了积攒“革命的本钱”,应当出来跑跑。

那一天,你“噔噔噔”跑到男寝室,大声喊:

“再不快点,我们要丢大人了。

”同学们也争气,“噌噌噌”一阵紧张,开操时我们班还是满数。

渐渐地,我们都积极地上操,你鼓励我们生活就要这样紧凑,一个劲努力!

你是教化学的发挥了最好的催化活性,我们也一道与你的化学药品积极反应。

义务劳动,“你推我让”,老大一阵子还是那几个“积极分子”,你抓过家什急急地干了起来。

回到教室,你再次把扫帚、筐子摆整齐,同学们看得心热,你画龙点睛地说了一句:

“我把我们班当成我的家,我们都来爱护我们这个家。

年轻人喜欢雷厉风行,干脆利索。

于是班会上你的讲话就压缩在三分钟内,三五句话,生动而严肃,幽默而深刻。

班会竟成了同学们打开心结的时候。

少男少女在一起,免不了会产生感情共鸣,冒险地撞击爱情堡垒。

你却说:

“青年人该不该谈恋爱呢?

该!

青春年少嘛!

但是,从历史赋于我们的学习任务看,不能谈;从成功率的分析看,不能谈。

同学们一定要互帮互助,真诚友爱。

有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

你就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该休息时一定休息,该学习时拼命学。

”你说你很欣赏武绍祖的话:

要超过人家,按部就班当然不行,只能凭借百倍的汗水。

你说:

“学如硎上钢刀,不见其损,但日有所减;学如春之新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在你的教育和管理下,我们班大见成效,由“差班”转变成了优秀班。

我总是想起你,是因为有那印象深刻的一次。

那是周末的晚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你见了。

我抱歉地笑笑,放下。

你却不高兴地说:

“咋把我看得那么低,这样好的书不读完,放下去能甘心吗?

”我又笑笑,即刻拿了出来。

接着,你道出了好多学习语文的道理,鼓励我不要放弃文学爱好,我又一次深深折服。

就是这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你的心和我的心贴在了一起。

确实,我想起你,就是因为你解除了我们的困惑,彷徨。

你教给我们知识,塑造我们灵魂。

我想到的不唯是你,由于你,我想起了教师群体:

缔造人类文明的佼佼者。

2.肥公正传(伍叶铭)

新学期伊始,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

历史老师Mr.程,将会成为我们的新头!

众人一片哗然,文质彬彬,身材肥胖的肥公——Mr.程怎能管得住我们这群野马呢?

从此江湖多事了!

没想到半个学期下来,肥公竟然平添了许多神通,高招不尽,众人难以招架,只得个个俯首称臣。

究竟这肥公有何能耐,居然如此“霸道”呢?

只因这肥公身怀四宝。

众看官别心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法宝一:

请君入瓷法

走马上任后,肥公就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手腕”和“美式公选法”,选出班上最有威信的“野马”,开了个研究会,研究如何搞好班上的纪律。

于是乎,找缺点的找缺点,表决心的表决心,研究会成了检讨会、宣誓会。

而后肥公就趁热打铁,任命他们为“钦差大臣”,分管班上的纪律,“野马”变了身份,肥公又迫不及待地亮出了他的另一法宝。

法宝二:

污点记录法

大概班主任的心理学都学得比较好的缘故吧,肥公抓住我们太爱面子的弱点,在教室后贴了一张大白纸,谁违纪就给谁记个大黑点,称之为污点。

哪个能容忍自己的名字后面排上一大串黑点呢?

这一法宝让平时那些胆大者都心怯三分。

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怀疑者颇多。

大白纸刚贴出,就有几个同学糊里糊涂地榜上有“点”了,大有存心和肥公对着干之势。

于是肥公又出人意料地用上了他的另一法宝。

法宝三:

欲擒故纵法

中午,几位榜上有“点”的同学果然被叫到肥公的办公室。

出来时,他们竟个个带着笑容,几时见过“特别接见”的同学能笑着走出办公室?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有个别同学为肥公暗暗担心。

不出所料,第二天,那几个同学名字后的黑线又长了一些。

不用说,自然又得去见肥公了,但这回出来时,他们面上再没有笑容了。

我们想,这回肥公终于开骂戒,但一问,却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了——肥公两次接见他们都只询问了一些学习上的困难、对老师的意见之类的话。

也怪,打这以后,那几个名字后的黑点再也不见长了。

法宝四:

感情投入法

肥公的和蔼是折腾我们的又一原因。

和他攀谈,没有紧张,没有拘谨,有的只是和朋友之间聊天一样的畅快。

肥公常说:

“什么都是这样,真是狗屎。

”肥公的那句“狗屎”的口头禅,班上更是无人不晓。

语言上拉近距离不算,肥公还善用“大音稀声”法宝。

一次,面对班上的“课堂风暴”,他就以许久的沉默为对策,迫使众“野马”慑服于“非暴力不合作”的仁慈与威严之下。

经过这一遭,我们从心底里敬畏起他来。

肥公的法宝不断,班上成绩明显提高。

我们不由得感叹:

肥公真不简单!

[学习过程]

1.请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2.关于“记叙的角度”

(1)记叙的角度大致有几种?

(2)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我们学过哪些以第一人称为记叙角度的文章?

从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3)第三人称的记叙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我们学过哪些以第三人称为记叙角度的文章?

从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4)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

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5)再次感悟各种人称的效果

a、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

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

3.关于“切入点”

“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

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

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

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请同学具体谈《肥公正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2)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

[课堂作业]

1.试写一段文字: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或练习题三。

2.例题演练:

课后练习五

[课外拓展]

1.片断练习写一段描写老师的文章,赞颂老师的精神品质。

2.整篇作文请以“老师有一颗火热的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课堂反思]

[学习小结]

[参考答案]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导学案

(二)

[学习过程]

1.学生回答。

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

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肥公正传》语言活泼、有幽默感。

②《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③《肥公正传》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

④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

等等。

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

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即“记叙的角度”,《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

二是切入点的选择,《肥公正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2.

(1)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

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2)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4)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

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

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

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

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亲爱的朋友们,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