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8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的选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4.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

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3.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或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对比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9.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2.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3.虚实结合:

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篇章结构

 

(附):

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9.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1.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2.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3.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4.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5.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16.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7.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

壮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9.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0.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1.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2.桑榆:

《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的句子,“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3.商女:

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4.杜康:

《说文解字》中说:

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5.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6.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7.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28.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答案: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即回答是什么。

第二步:

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

即回答为什么。

第三步:

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回答怎么样。

 

【答题模板】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述(描写)+叙述(描写)什么+抒怎样的情

赏析修辞手法:

解释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考场锦囊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高考中对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热点之一。

多注意以下两点:

1.细致审题,强化四个留意

①细读题干,留意赏析范围和对象。

②留意鉴赏表达技巧必须与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③留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诗词会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的表达技巧作答。

④留意回答表达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只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2.规范答题意识,严谨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要规范严谨,表意完整全面。

如可按照“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思路组织答案。

 

对点演练

(一)表达方式的赏析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勇敢的采莲姑娘。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

显而易见,白诗“欲语低头笑”一句有“语”有“笑”,采用了细节描写。

张诗后两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是简单勾勒,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

同:

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异:

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修辞手法的赏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春事》共两首,作于安史之乱后。

这是第二首。

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

 

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细读全诗,可发现“庭树不知人去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庭树以人的感情,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旧时花”反衬“极目萧条”的梁园,采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慨叹梁园萧条衰败。

 

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庭树的无知,寄寓了作者的伤时感慨。

(2)以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三)表现手法的赏析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词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

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

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

另外,这首词还运用了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也可选择一种进行分析。

 

答案:

①起兴。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愁怨之深交织在一起。

②烘托。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

(或顶真、反复。

“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四)结构方式的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

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全诗的中心,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

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