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69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docx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

关于说话的秘密

——七大语言智慧

我们每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说话。

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呀呀学语,可到了成年以后却发现,每个人说话的技巧、方式、内容却是千差万别。

有人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有人笨嘴拙舌,满口荒唐。

可以说,说话是人类最有艺术感,也最有智慧的行为了。

那么,普通人的说话交流尚且如此,身为教师的我们站在课堂上,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如何做到说话内容吸引学生,是教师语言修炼中“说什么”的关键所在。

郭德纲曾经在他的一段相声中说道:

“我会说话,你也会说话,可为什么你要花钱坐这儿听我说话?

说明我们俩说的话不一样,说明这里面有学问!

既然您能来,那一定说明我说的是您说不了的,所以您才来!

这就是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魅力!

”没错,语言需要魅力,更需要智慧。

相声吸引的是观众,而教学则吸引的是学生,这其中也有不少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

我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教师到底该如何说话?

说什么话?

这三十多年的沉淀,保留到今天,已经成为我教学中掌控课堂,生活中和谐交流的法宝。

许多新老教师也因此受益。

十多年前,这套教师语言修炼技巧甚至还被列为了我创业期间的“商业秘密”。

可如今,我却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它,因它而受益。

好了,老师们,敲黑板的时间到了!

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就是我三十年的语言智慧总结,真的很重要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佛教的核心思想,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再进行浓缩的话,那就是一个字“空”。

所以,大道至简。

当然,我的语言智慧不可能跟佛学智慧进行类比,但我也用了七个字来高度概括我的这套语言体系,那就是“激、问、引、练、评、放、收。

”接下来我会逐一去讲解这七个字的内容。

○吸引,从激趣开始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什么样的开课,才算是好的开始呢?

其实,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激”。

所谓“激”,可以是激情、激趣,甚至是“激将”。

总而言之,是调动起对方的兴趣和关注度。

让接下来的环节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课堂及知识的选择,没有如成年人那般理性,如果在一开始没能吸引住他们,那么这节课往后就更难抓住他们的眼球了。

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能良好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整节课就会上的很轻松。

有一次在银川大学,我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天下讲堂活动。

那一次,我演讲的题目是《享受过程,直面人生》。

由于代表的是全国政协,演讲水平可不能太低,必须精心准备。

思前想后,我采用了互动性较强的开讲方式。

演讲开始,在我的要求下,全体起立,双手合十20秒。

我继而补充到:

“做完后将你的感受告诉我。

”(许多教授都老实站起来)20秒后,一位大学生说没感受,一位老教授说感受很肃穆。

而我此时则娓娓道来:

“当我双手合十,第一眼见到大拇指,它最粗,代表领导,做领导的姿态要最低!

第二眼见到的是中指,它最突出,代表我们团队中最有才的人,但最易折断,要放到中间保护起来。

食指代表最聪明的人,他处于领导和才人之间,领导和他结合——ok,领导和才人结合(兰花指——淡定)。

双手合十,目光一定要触及小指,想想家人、朋友、同事中那些无助的弱者。

当然目光触及无名指,那是提醒我们注视那些无名英雄,这20秒,双手合十,思想的过程就是一次自省,这样的过程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人生难道不是无数个20秒组成的吗?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

享受过程……”此时,会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活动结束后,不少和我在一起交流的老教授都对我演讲时的开场赞不绝口,他们表示这样的开场既通俗又充满智慧,既真实又显得厚重。

听着他们的交口称赞,我明白,这次的准备是成功的。

其实,不论是演讲还是我们的教学,要想成功的做到“激”,有两个重难点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要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参与进来。

而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教师自己在台上“自娱自乐”,而完全没有注意到台下学生的反应,这样的开课是必然失败的。

其次,激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个人特长和风格的展示。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而有的老师,为了刻意的追求某种激趣效果,强行选择不适合与自己的方式来开课,这样所不仅没能“激”到学生,往往容易适得其反。

在课堂上,如果你会唱歌跳舞,那么你完全可以大方的展示出来,以此来吸引学生。

如果你会吟诗作赋,可以借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在学生心中产生教师才高八斗之感。

总而言之,“激”就是教师个性特长的展示,是一节课开始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极力提升自己的激趣开课能力。

○点燃智慧的火把

在激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了。

此时要让孩子们的小脑袋如发动机一样的转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提问了。

“问”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它是锁定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蓄势待发,向教师所希望的思维终端冲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

但“问”的重点,就是能依据环节,并简洁提问,激起学生的思维。

不可以问的太难,也不可以问的太简单。

记得我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带我的师傅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他们家乡的习俗,并借以此来向我诠释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在他们家乡,每当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春卷。

大人们把春卷炸好,但并不会立刻就给孩子们吃,而是别出心裁的将炸好的春卷,用一根绳子吊在树上,然后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蹦。

只有那些跳的高的孩子,才能够到春卷,并把他们摘下来吃到嘴里。

师傅说,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寄希望来年孩子们能长得更高。

师傅说,挂春卷非常有讲究。

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孩子们就会望而生畏,失去尝试的信心。

也不能太低,太低没有难度,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挂在树上的意义。

所以,挂春卷的通常都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最熟悉把春卷挂在什么位置,既能让孩子们够得到,却也不那么轻松简单。

说完家乡的这一习俗,师傅话锋一转又开始说教学,他说其实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跟这老人挂春卷差不多。

提的问题太难了,孩子们缺乏思考的动力和兴趣。

而如果提的问题太简单的话,又起不到刺激孩子们大脑思考的效果。

所以,每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精心准备好这节课的提问,因为你的提问,所指向的就是你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师傅说的话,我依然觉得非常有道理。

然而可惜的是,我在多年的听过课程中,却发现了太多老师因为不会提问而导致的课堂问题。

很多老师的提问,要么过于繁琐,喜欢在问题上绕来绕去。

要么喜欢复合式提问,很容易让还在在课堂上摸不着头脑。

更有甚者,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好像非要把孩子问倒才算显得他有本事。

这些案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这里我来说一个比较好的提问方式,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表达。

说到这里,先让我讲一个小故事,那是我与崔峦老师的一段对话。

当时学校有幸请到了崔峦老师来为我们做指导,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和崔峦老师也渐渐的熟络起来。

闲暇之余,我们也曾聊到关于教师的语言智慧的问题,记得当时我和邵老师(我们学校的一位校长)还有崔老师一起有过一段对话:

邵老师:

崔老师,您最喜欢中国哪个城市?

崔:

小罗,你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得有智慧吗?

罗:

没智慧。

凡是看似简单,但对方一时无从回答的问题就是无智慧的提问。

崔:

你把她的问题能不能修改一下,如何智慧的提问?

罗:

崔老师,如果让你下辈子在中国重新来过,你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度过你的童年?

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求学?

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创业?

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养老?

崔:

这样的提问确实便于回答。

其实我在对崔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在提问中做出了预设,童年需要快乐,学习需要安静,创业需要机会,养老需要气候。

然后在用感性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让崔老师想象自己下辈子重新来过,这样的提问就不会带给被问者任何的压力,回答起来也轻松愉快。

说到底,智慧的提问就是将对方的信息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规划,即便于对方回答,又能真实的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越智慧,课堂效率越高。

所以,“问”展现教师课堂规划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知识的智慧。

○“挖沟”与“围堵”

在提问完成以后,通常教师就希望学生能朝着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去迈进。

但往往会出现学生的思想与教师分道扬镳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引领水平。

把学生“引”向正确的道路。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的引领功夫不到火候的话,就会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讲,就是“老师被学生带跑了”。

记得有一次,学校进行公开课大比武。

比赛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所有参赛的老师都来上这节课。

这是一节思维拓展课,如果想上出彩,对教师的引领功夫很考验,需要细心的引导,才会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期望的各种精彩答案。

有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明显对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需要的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与准备。

他在课堂上做思维训练,提问到:

“小蜜蜂飞到鲜花的面前,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们说小蜜蜂是什么变的呢?

谁能在想象空间寻找一个答案?

”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希望学生回答孙悟空之类,进入到想象空间。

结果一位学生回答道:

“我变的!

”老师明显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反问道:

“‘我’是想象空间吗?

”回答的学生被问懵住了,接着又开始了“猜谜式”的回答:

“太阳变的。

”老师有点着急了:

“太想是想象空间吗?

”此时学生更懵了,接下来教学进入到了失控状态,老师点了十余人来回答,始终回不到正题。

这位老师出现的问题,就是“引”的问题。

他不知道该如何将学生带入正途,白白耽误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不说,还把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打击的一点不剩。

这样的课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想要处理好课堂上的引导问题,有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一个是“挖掘式”引领,另一个则是“围堵式”引领。

先来说说什么是“挖掘式”引领。

学生思维如水,教师只需朝着目标方向挖一小沟,学生思维自然会朝着正确方向奔跑。

这类问题如同小水龙头,开关一拧,思维如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

如上面的例子,当学生答:

我变的。

教师引:

可不可以是孙悟空变的?

还可以是谁变的?

学生自然答出一批中国神话人物。

教师引:

还可不可以是奥特曼变得?

学生自然回答出一批科幻人物等等

另一种是“围堵式”引领。

告诉学生不许答什么,逐步围堵,逼迫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如上面的例子,当学生答:

我变的。

教师引:

他不是人变的,还可以是谁?

太阳,不是,还有谁?

快速推进。

如果此教学环节是重点,我们需要将结果推向迷茫,一直围到学生无话可说。

让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推出新课,“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如果此环节弱讲,那还是选上一方法较妥。

“引”是对“问”的修正,当学生在课堂上偏离教师教学轨道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能力有办法,及时将学生引导回正确的路。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提问、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对象、以及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正确的引领方式,所以,“引”充分展现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机智。

○我教儿子打游戏

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在教学中,“练”同样是无比重要的过程环节。

因为在经过了前面“激”、“问”、“引”的环节后,教师要清楚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你所讲的内容,只有运用好“练”的语言,才能对前面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掌控,从而让自己可以良好的控制和调整后面的教学内容。

“练”最讲究的是练的方式与时间。

如果没有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练习手段,往往得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这一点伸直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就连生活娱乐也包含着这样的道理。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暑假,还在读中学的儿子迷上了一款游戏,叫《植物大战僵尸》。

这款游戏在当时特别火,游戏内容是通过摆放不同类型的植物武器,来阻止各类僵尸的入侵。

游戏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难度。

特别是越到后面的关卡,就越是需要良好的布局思路与应变能力。

儿子玩前面几关的时候还得心应手,可越到后面就越是举步维艰。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游戏迷”,所以当时我就和儿子一起来研究如何过关。

一开始,我并没有立刻提出我的建议和想法,而是找来了网络上的一些游戏高手的视频给儿子看。

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比困难的关卡,在这些视频中的高手手中,仿佛就变成了如履平地一般的简单。

看过几个视频后,儿子信心大增,“原来也不怎么难嘛!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看着他干劲满满的样子,我开始了我的第二部“指导”。

儿子在防御游戏中的僵尸时,喜欢使用威力大但很笨重的武器,这样一来他在遇到灵活敌人的时候,就明显吃亏。

我给他的建议是,把游戏中的每一种植物武器都试一遍,了解这些武器的属性。

再把每一种僵尸都认真研究一下,看看它们都有怎样的特点。

如此一来,就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儿子的排兵布阵明显有了很大的长进,应对各种各样的敌人也开始变得得心应手了。

终于,儿子迎来了游戏的最后一到关卡。

在这一关有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boss”僵尸,看样子就非常厉害。

儿子有点“虚”,想向我寻求帮助。

而我此时却告诉他,研究对手的方法我已经告诉你了,你也可以如此这般的去研究一下这个“boss”的特点,看看它有没有什么破绽。

儿子想了想,点点头开始和最后一关的“boss”进行决战。

终极“boss”果然厉害,没一会,儿子就闯关失败。

但他并没有气馁,而且似乎在这次闯关中,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boss”的某些特点,所以第二次闯关立刻换了另外一套思路。

就这样,儿子竟然在第二把就闯关成功!

游戏通关的他兴奋极了,手舞足蹈。

那时候的他还不太会表达,但从他开心的言语中我知道,这次游戏体验,让他学会了一些过去玩游戏不曾学到的东西。

真是一次难忘的亲子游戏经历呀!

我是游戏高手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我知道的是如何成为高手的方法,那就是一个字——“练”。

这里的“练”可不是苦练、傻练,而是活练、巧练。

我将练习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示丑性练习”。

以刚才我教儿子打游戏的故事为例,我在一开始给他看高手游戏视频,其实就是对他进行一种刺激与展望。

第一,让他看到与需要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正确对待目标。

第二,让他建立信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在课堂上,这种训练也叫做建立初测值。

教学之初,不做任何指导,展现学生相关知识方面的实况,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差距。

第二部是“分步性练习”。

简单点说,就是把看似复杂的环节进行分解,一步一步的练习,一步一步的融合,再到最后的组合。

之前儿子玩游戏,喜欢一口气吃个胖子,自然会欲速则不达。

而我就是指导他该如何分步骤练习。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类练习要大量运用,达到“短、平、快”。

练习的设计指向明确,训练单一,教啥练啥。

第三部就是“运用性练习”。

要看孩子学习知识是否真的掌握了,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能将所学到的东西,在需要的环境下是否能独立运用出来。

能用了,自然就是会了。

我教儿子玩游戏,其实就是教会了他一个知识点“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冷静分析。

”在前面的一系列“分步练习”后,最后的“boss”就是我对他是否正确掌握知识点的运用检测。

最后的结果也充分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在知识系统打包,并经过系列分步性练习后,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展示这堂课的成果,可设计巩固运用练习。

这类练习要体现“提高”感。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你的学生们享受到如儿子打通游戏一般,成功的喜悦。

○评的精髓——知识与人格

如果说“练”的环节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那么“评”就是教师对学生练习情况的反馈。

要做到良好的“评”可不容易,因为它展现的是教师的人格高度和知识高度。

需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影响,并同时强化运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每环节知识点运用要能通透的掌握。

既要评出高度,不能太虚,不能太低。

还要发之于心,抒之以情,明之以理。

所以,优秀的点评能力,甚至需要数年时间去打磨。

课堂上,一句精彩的点评让发言者充满愿景,让其他人得以感染与熏陶,从而以“真善美”的境界将学生引领到人生美好的境界里,去热爱生活。

当然,我也见过不少老师,因为一句点评,而让整节课完全垮掉的情况。

记得几年前在重庆,我参加过一个大型的习作教学交流论坛。

当时活动主办方请来了一批名师,也特别邀请了一些颇具潜质的年轻后起之秀。

新老教师同台竞技,倒是颇有看点。

绝大多数出场的老师,都获得了台下听课教师的好评。

直到一位年轻教师出场的时候,他的课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这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幸福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题目有点“大”,处理起来有难度。

开课伊始,教师就提出问题:

“孩子们,你们觉得你们幸福吗?

”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

“幸福!

因为我有爱我的爸爸妈妈,还有陪伴我的老师同学,所以我很幸福!

”老师不动声色,摆摆手示意回答问题的孩子坐下。

接来下他说道:

“孩子们,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说真话,你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也要说真话哦!

”这句话一出来,我就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他这是明显的暗示,“引”的非常的生硬,难道说学生回答“幸福”就不是真话吗?

接下来,这位老师一连点了数人,学生似乎都不太给他“面子”,全部回答的都是“幸福”。

而这位老师的所谓“引导”,就是不停的去强调学生要说“真话”,着实看着令人难受。

终于,有一个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站起来回答道:

“我不幸福,我每天的作业太多了,我都没有时间玩了!

”此时这位老师终于听到了他需要的答案,如获至宝,教学也终于是可以继续推进下去了。

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道:

“同学们,如果你们中了彩票,有了五百万,你们会怎么花呢?

”不得不说,这个环节又让我很不舒服。

前面在聊幸福,后面马上切换到五百万,突兀不说,更是有一种“有钱就幸福”的暗示。

在台下的我不禁摇了摇头,而许多听课老师此时也传来了不小的议论之声。

没过多久,爆发点终于来了。

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说道:

“如果我有了五百万,我就用这个钱去读一中、三中和七中(或许是当地的重点中学)。

”其实孩子原本是求学上进的好意,教师只需要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进行点评,就能生成一个不错的写作话题。

可这位老师的点评,却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嘘声四起。

“你都有五百万了呀!

哪个校长敢不要你?

”此语一出,几千人的会场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我清楚的听到我身后的一名重庆当地老师,用正宗的重庆话不屑地说到:

“列过(这个)老师,永远不阔楞(可能)成为特级教师!

永远不可能成为特级教师,是什么让这位重庆老师给这位授课老师,下了如此“绝望”的评断呢?

我想,不仅仅是因为那句不合时宜的点评,更是因为在点评背后所体现的人格与境界。

因为人格与境界的限制,才是教师突破自我,达到“特级”的最大制约。

其实最后我听完了这位年轻老师的整节课后,我发现这节课的设计其实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他的教师语言上。

很明显,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师语言,不足以驾驭这节课。

尤其是在“评”的环节上,问题很大。

那么到底要怎么“评”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呢?

在这里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是对学生发言或写作内容进行道德评价。

教师一定要沿着学生思想的起点,站在历史、时代与未来的高度为学生提炼出真善美的境界,让发言者充满愿景,让其他人得以感染与熏陶。

例如:

在《灯》这一节课中,教师提问:

生活中哪盏灯引起你的特别关注?

生答:

爸爸送给我的小吊灯,他到美国去了,每次看到灯我就想到爸爸。

教师点评:

“是啊!

这盏灯凝结着一份对亲人浓浓的思念,思念的深处,分明感受到父爱如灯,在我们童年的岁月里,这份爱引领我们去追逐光明、力量与坚强,于是,我们幸福的成长。

”此刻,教师更是一盏灯,评的智慧,将学生引领到人生美好的境界里,去热爱生活。

第二是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进行技术评价。

对学生发言和写作的角度、本讲知识点的运用进行准确点评。

优点指明又在哪。

缺点更不能敷衍或者评价过高,要帮他或者组织学生帮他进行修改。

例如:

《景物描写》一课中,学生练:

小草身上挂满了露珠,七星瓢虫在上面做游戏。

而教师的点评却是:

“行!

”这就是反面案例,教师没有站在技术高度进行点评。

学生不知哪行,为什么行。

正确评价应该是:

“挂满”一词用得好,很形象。

“做游戏”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七星瓢虫写活了。

最后要特别提醒,有很多教师读完学生练习后,不做任何点评,这对于教师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还有很多教师读完一篇问题很明显的练习以后,不仅没指出问题,还要牵强的说好,这是对教师学生的一种伤害。

读必评!

评必准!

所以,评是教师人格与文化素养的展示。

○抓得紧,更要放得开

经过了前面的一些列教学动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开始“放”了。

所谓“放”指的就是以点带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策略。

它是前面“教师主导”后的成果展示,要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个环节往往很好看,师生间切换速度快,教师意气风发,学生兴趣盎然。

此环节基于前面的点评之后,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技术与道德高度,教师不宜再做过多的点评,除非学生答案又掉到低层次或者错误层次,教师须指出以外,力争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

“放”的语言特点,是要针对大多数学生,将本节课的教学成果,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扩散。

我在上公开课《从前有座山》的时候,会在一开始提问:

“小和尚要找老和尚讲故事,你们想想,小和尚会怎么‘要’呢?

”这个时候往往没有孩子敢回答,即便有,答案也很生硬,离我需要教学的知识点相去甚远。

其实这个就是前面说到的“示丑练习”。

而在我的一系列教学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丰富的答案。

他们的小手一个个都高高的举着。

这时,我就开始“放了”。

我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孩子回答他的答案,并且还希望孩子们能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方法,这里展现的是保底性开放+自由型开放,思维训练保底不封顶,是“放”的丰收成果与希望的展示。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被这样欢快活泼的放的课堂给感动了,纷纷举起了手。

所以说,放是对之前教学成果的扩大与转换。

如果说引领前的“问”往往展现出学生的迷茫与惶恐,那么引领后的放则可展现学生思想翱翔的力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放”不开,此时教师则要反思前面的教学,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某些时候需重新组织教学。

总体来说,放”体现的是教师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的能力。

○有放亦有收

七大语言智慧的最后一个字,那就是“收”。

所谓“收”,指的就是将知识进行一个打包,我们俗称“钉子回角”。

“收”的目的是为了盘点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提升学习兴趣。

而重难点则在于“收”要真实,不能采取贴标签的形式,教师须满怀激情,如数家珍。

我们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会在最后一讲特意安排一个“分享会”,其实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孩子进行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盘点与总结。

这个方法最先开始是我首创的,后来被很多老师所使用。

在分享会中,我见过很多颇有特色的总结方式。

有的是老师真情诗朗诵,把他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推向高潮。

有的是教师引导孩子们编排节目,并把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节目中。

还有的老师会邀请家长,让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所得所获,再进一步由家长来谈谈对孩子成长的感受。

不得不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创造出了数不尽的“收”的办法与形式。

这些成果的背后,都凝结的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如果要对这些“收”做一个小总结的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是“收”的内容,教师可以收知识点:

回顾学习历程,对比学习前后的效果,强调知识点在未来学习中的运用及重要性。

也可以收学习品质:

回顾优秀学生发言的亮点,感恩能认识这好的学生,展望他们的未来与明天。

还可以收教学教育理论:

强调我为什么要这样教学。

由教学目标延伸到教育目标。

第二是“收”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亲自小结:

一般情况,教师依据前面的内容进行热情洋溢的总结,干净利落。

也可以是学生小结:

有时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或者感觉这节课特别好,需要再“炫一炫”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然后教师简单小结。

甚至还能让家长来参与:

我以前上家长展示课时,也经常采用课后家长参与总结的方法,通过互动,让家长明白我的教学与教育目标(也可事先打招呼,预请他发言),效果特别好。

第三点就是“收”的时间,首先是阶段性小结:

可和“引”衔接,承上启下。

其次是课堂总结:

充分利用板书或ppt,总结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总的来说,一个不善盘点的教师,其课堂只会感觉拼命奔跑,疲于奔命。

如猴子拣玉米棒子一般,课堂效率低。

所以,“收”展现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