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51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x

第12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0计划课时:

1课时时间:

2010/8/21

课题

§1.运动的描述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这一节主体为运动的描述,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了解机械运动的普遍存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

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本质其实就是物体位置的改变;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

方法

能用实际例子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物体的运动,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容易理解,但是同一物体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描述,学生在认知上还不太习惯。

观察:

在课桌上移动的课本上的文具盒的运动情况

分析、综合:

根据参照物的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

问题情景: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静止的物体在另外的场景中可能是运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正课

1.教师引入:

讲述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

教师讲述:

看起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其实也会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而整个太阳系也在运动,整个宇宙都在不停地运动

2.教师引入,讲述:

讲述同一事件时,由于观察者的不同,会有不同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移动的课本上的文具盒

 

1.学生回答提问:

列举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

 

2.学生参与分析:

车内的人(物)

相对于车——静止;

相对于车外的观察者——运动

学生观察:

移动的课本上的文具盒,

分析文具盒的运动情况

1、认识运动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

 

2.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作业

举例:

出租车里的司机和路边的同学,对乘客运动状态判断不同

3.教师引导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相对静止状态”

 

4.教师回顾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

 

分析教室里听课同学

相对地面——?

相对月亮——?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

“收割机与拖拉机”

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

宇航员与飞船

观光电梯中人的感觉和外面观察者的结果

等等问题

 

4.练习:

九年级《物理》P3

1、2、4题

 

5.作业

九年级《物理》P30

3题,列举运动相对的例子

 

3.了解相对静止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1计划课时:

1课时时间:

2010/8/22

课题

§2.运动的快慢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本节引入运动的快慢,并用速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同时进行路程和时间计算的学习,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指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且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知识

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

方法

经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

描述运动是三种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有“运动有快慢”的观点。

能观察、分析身边运动现象和事例的意识。

就“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学生中普遍存在用语不规范的现象;计算公式在应用时,对所涉及条件的分析,不清晰等现象。

分析:

相同t(或相同s),比较运动的s大小(或运动的t长短),就能得出运动的快慢

综合:

运动快慢(速度)是和s、t有关的物理量

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

通过计算比较运动快慢

问题情景:

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例如:

相同时间t比路程s;(同时出发的两个人,一段时间以后,骑单车的人走得比步行的人远,远的快)

相同路程s比时间t:

(百米赛跑时,先到达的用的时间少,就快)

2.教师讲述速度的

性质、定义、

1.学生回答提问:

 

师生共同得出:

单位时间比路程更为方便

 

 

1.建立速度概念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三、巩固与复习

 

四、作业

公式:

单位:

3.教师讲解课本两个例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计算比较运动快慢

 

4.教师讲述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提示“龟兔赛跑”问题,引出平均速度

 

2.学生进行速度单位换算练习

3.学生练习使用另外的方法解答例题,体会解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4.学生观察并分析课本两幅频闪照片

 

5.并做P34问题

1、3题

6.作业

P34练习

2、4、5题

2.学习速度概念

 

3.学习公式的应用

 

4.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概念

平均速度概念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2计划课时:

2课时时间:

2010/8/23

课题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本节以人的感觉不可靠入手,引入测量的必要性认识,同时论述测量要以单位为标准,从而学习国际单位制,进而学习刻度尺的使用,钟表使用,最后学习误差概念。

知识

技能

1.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学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学会在精确测量中进行估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

方法

体验通过对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来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计量工具及其发展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在长度的测量中,要求学生学会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观察、实验:

观察测量工具

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

学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问题情景:

人的感觉不可靠,精确判断得需要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场景:

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

通过事例(长度、温度、时间的感觉,体会)讲述人的感觉不可靠,

从而进一步强调使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2、教师讲述测量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并简单介绍单位制度的变迁。

3.教师介绍长度单位:

米——m

以及辅助单位

1.学生参与对时间、温度、长度感觉的体验,

以及利用刻度尺对P35上两个图的测量,体会利用工具进行测量的好处。

 

2.学生举例说出自己知晓的单位

 

3.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练习

 

1.直观认识和体会测量

 

2.学习国际单位制

 

3.学习长度单位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布置作业

4.教师介绍长度测量工具:

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6.教师介绍P37的长度值

 

7.教师讲述时间测量工具,和利用时钟、时刻测量时间的方法

 

8.教师介绍误差及其成因

4.学生进行刻度尺使用的探究(选择10cm左右的物体进行测量)

5.学生总结刻度尺使用的正确方法

“选、放、读、算”

 

6.学生了解钟表和秒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7.作业

 

4.经历长度测量过程,体会测量方法

 

5.认识一些长度值

 

6.学习时间的测量

 

5.学习误差概念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2计划课时:

1课时时间:

2009/8/24

课题

§4.力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本节由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直观认识力的效果的基础上,进而引入力的概念,同时学习力的单位、力的相互性、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等力的相关知识。

知识

技能

1.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活动和经验感受力的三要素。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相关的现象;

认识物体间的联系。

在学生对力直观经验认识基础上,将经验提升为力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观察:

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实验

实验、探究:

力的三要素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

通过塑料尺实验体验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问题情景:

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

活动场景:

体会力的三要素对效果的影响,力的相互性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

“力”

并通过实验和学生经验,分析力的效果

力的效果的明显与否的区别

 

2、教师举例、演示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线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方面

1.学生观察

并按教师引导回答提问

 

2.学生按教师引导体验、分析:

在相关条件相同时,个别因素的改变会让力形成不同的效果

1.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单位——牛顿

 

2.学习力的三要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作业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3.教师引入:

为了形象地描述力,用力的示意图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法

 

4.教师讲述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走、跑、划船、提水等

学生利用塑料尺,按教师引导,通过改变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观察力效果的变化

 

3.学生参与,进行简单的示意图的作图练习

 

4.学生根据教师举例和生活经验事实,认识力的相互性

 

5.作业:

 

3.学习力的示意图的作法

 

4.学习:

力的相互性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9计划课时:

1课时时间:

2010/8/31

课题

§5.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本节主要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由此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也即与惯性相关的现象。

知识

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了解惯性;

3.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讨论与分析判断惯性。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辩证地认识惯性的利弊。

在大量经验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概括、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学习科学概括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分辨: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观察:

运动物体没有力的作用也能继续运动;

探究实验: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通过观察实验得结论

 

问题情景: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

通过靠惯性运动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得出: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并引入问题情景: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运动的物体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呢?

 

2、教师引导,并进行探究实验:

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1.学生举例

参与分析

 

2.学生观察实验

并记录数据

1.认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引入定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受阻力小时,物体运动得远,也即运动速度减小得慢

3.教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牛顿定律涵盖的“范围”(一切物体)、形成的“条件”(在不受力作用的时候)、“结果”(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教师讲述“惯性”,并演示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讲述“惯性问题”的分析形式:

“原状”——“突变”——“结果”

分析数据

 

3.学生听辨

 

4.学生观察实验,按引导分析形成特殊结果的原因

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造成伤害的现象

 

5.作业

 

3.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4.学习惯性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2010/8/29计划课时:

1课时时间:

2010/9/1

课题

§6.二力平衡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本节以二力平衡的概念为中心,展开提出: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种平衡状态,以及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知识

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知道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过程

方法

学习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与几个力之间是平衡力关系。

即“平衡状态”←——→“平衡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感受在满足力的平衡条件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学生生活经验中,粗浅的“向上拉物体时力较大”,“向下放物体时力较小”等这样错误的认识;

在平衡的角度,从整体上认知各种形式匀速运动中的受力情况。

观察、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分析:

受平衡力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关系

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

问题情景:

为什么受力的物体也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中描述的情形,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情况。

但现实中物体也可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是什么原因呢?

 

2、教师引导,演示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因素

1.学生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

 

2.学生按教师引导分析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物体受力的情况

 

3.学生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

1.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

 

2.学习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作业

3.教师讲述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

①进行受力分析(有重力了,就会有支持、拉力等)

②判断力的方向

③求力的大小(摩擦力、压力等)

 

4.教师重点讲解:

“平衡力”与“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

 

 

4.学生练习

 

分析,并回答课本问题

 

5.作业

 

3.学习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4.了解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