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48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13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是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进行教育,或者说是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

这些基本理论内容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这五个方面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的主观世界的基础,因而这三观的教育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对于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教育具有到指导性的作用;道德观教育是基础,因为它涉及到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政治观关系到教育对象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和政治方向,因而政治观教育是主导,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和方向性。

在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追求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

世界是以时间或空间为存在方式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人类产生之后,就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之分。

一方面,人们总是试图去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人类从来都对自身保持热切的注意力,努力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即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包含着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自然观表现为人们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历史观表现为人们的社会本质观、社会发展观、国家观、民主观等,人生观则体现在一个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决定了一个人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态度。

因此,世界观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核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时代的精华,它与历史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是无产阶级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教育、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育、辩证唯物史观的教育、关于人的理论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表现为时间上的过程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的起点就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也就是认识和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以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相互联系、无限发展的多样性的统一。

另一方面,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作用于客体。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与时空观具有一致性,其主要观点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存在形式,因而是绝对的,具有无限性,而它们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是有限的,时空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

第四,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它坚持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存在着普遍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世界观的教育同时也是方法论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必然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尊重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承认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必然在想问题和办事情的过程中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和教条出发。

既然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具有自己固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认识和利用规律。

所以,我们认识世界必须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不变的观点,防止思想的僵化。

同时,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还要从具体的时间、空间出发,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对主观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科学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

所谓联系是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联系还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此外,事物的具体联系则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正是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从而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事物的质变有前进上升的,也有落后倒退的。

发展就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作为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系列唯物辩证法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

其中,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方法论主要有:

矛盾的方法、坚持适度原则、辩证扬弃的方法、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方法、因果联系的方法等。

事物及对立统一,由此决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因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事物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因此,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必须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反对折衷主义或均衡论。

质量互变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必须坚持质与量相结合。

由于度是事物质与量的具体统一,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掌握分寸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保守停滞,要力图求得事物发展的最优化状态。

既然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那么凡是代表积极合理、先进、正确的思想理论和事物都应该肯定、继承、发扬,反之则必然是否定、排斥或抛弃,尤其是要以扬弃的方法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或文明成果。

所谓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方法体现了事物联系普遍性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布局服从全局,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和地方主义,同时又要在统观全局的前提下搞好布局,统筹安排,协调好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果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它要求人们要善于把握因果,提高行动的预见性。

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世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唯物论、辩证法和科学实践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观对于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动的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并通过人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因此,科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必须教育和引导人们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做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是人类认识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阶级剥削作为制度消灭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则表现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先进性与具体体制不完善的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为我们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为分析和考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并揭示其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进行历史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并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政治和政治观?

什么是政治观教育?

它包含哪些内容?

这些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于政治本质的理解,必须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和政党等联系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和阐述。

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从政治和阶级的关系来看,政治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

这是因为,阶级是利益的集团,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所以,无产阶级导师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由于国家政权是维护和实现阶级利益最有力的工具,政治往往以权力为它的核心内容,因此,从政治与政权的关系来看,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当然,由于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政治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求政治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政治观是处在一定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

政治观体现了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态度,是人们观察、分析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中具体问题的出发点,因而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养。

从表现形式来看,政治观包括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党和国家所确立的路线、方针和任务,政策和法规,所以,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

政治观人人都有,具体情况却有所不同,有的尚停在自发阶段,没有系统化的政治观,有的通过学习和经验总结形成系统化的政治观,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人们的政治观受一定世界观的指导,是世界观在政治问题上的具体反应和表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观。

由于人的政治观都是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反映,一经形成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社会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政治观的教育十分重要。

政治观教育也叫政治社会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社会所倡导的主导政治观转化为教育对象个人的政治观点,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

政治观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诸多方面,主要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制观和权力观等。

阶级观教育在于帮助教育对象正确了解和把握阶级的起源和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国家观的理论教育有助于人们在对待国家政权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坚持正确的主张,政党观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更好的了解政党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以及政党制度的发展和特点,从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对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政治建设十分必要,公民观教育能够有助于公民依法正确行使个人权利,履行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

由于政治观在社会意识中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社会化成为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同样,无产阶级对于政治观教育也极其重视。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十分注重讲政治,毛泽东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江泽民曾强调要讲政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人们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人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素养,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教育内容是起主导作用的内容,也就是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教育。

我国当前的政治观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等。

爱国主义是指生活在一定疆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神圣信仰。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中国人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的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教育对象认识到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主题,从而自觉得将热爱国家的伟大情感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身体力行,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避免盲目排外。

由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性结合。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不开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越来越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们国际主义的教育,加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方面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国情教育入手。

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相对稳定总体的客观情况。

从历史的联系来看,国情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动态演变;从横向的内容来看,国情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口、民族、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多种因素。

基本国情是制约、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得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毛泽东曾指出: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同样,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

因此,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准备。

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认识到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又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基本国情教育旨在帮助教育对象系统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步骤,了解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了解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国情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人们系统掌握和全面理解党在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基本路线的教育首先要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任务。

其次,基本路线的教育要引导教育对象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保持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前提,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

再次,基本路线的教育要求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要教育和引导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不断的解放思想,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保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

最后,基本路线的教育还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以及“两个基本点”内部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两个基本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更好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和正确方向。

形势政策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是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下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势态,政策是执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形势是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政策是引导人们行动并影响形势变化的主观条件,两者紧密联系。

形势政策教育有助于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我们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我国建设的关系,辩证分析各种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整体与局部、当前和长远等利益关系,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政治观内容还包括法制观,法制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

法制观是人们对于一定社会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法制观教育就是对社会公民进行民主和法制的教育,主要包括:

其一,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主要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认识我国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及其广泛性和先进性,全面理解我国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了解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执政党和国家的组织原则,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辩证关系。

其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是指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们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简单的说,法制观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其三,社会主义纪律教育也是法制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纪律是一定社会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

纪律规定了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有效调节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纪律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自觉认识基础上的,依靠社会主义的各种规范和监督手段来保证的,同时也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支撑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纪律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纪律”的人,其最高标准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其基本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进行社会主义纪律教育最主要的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教育社会成员遵守各项纪律,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以保证各种群体、组织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有序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人生观来自于人们对于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人生发展的主要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而活”“人应该怎样活着”等。

人生观属于社会意识,它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们的人生观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各不相同。

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还具有阶级的烙印,存在着阶级的对立和差异。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观,有的激进、高尚,有的消极、卑劣,有的积极进取,有的玩世不恭,对于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或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是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幸福的科学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被现实生活所证明的、能够指导人们沿着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的科学的人生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的人生观应该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现实,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要体现在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是否有益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义,是否有助于个人正确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生活幸福。

人生观具有自身的结构内容。

根据人生观的主体不同,有个体人生观和全体人生观两种类型。

人体人生观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生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生活目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看法。

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个体人生观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而个人人生观的变化一方面受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个人的智力、情感和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的制约。

群体人生观则是一定社会群体在人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生活目的和意义的共同看法,是特定群体对于人生问题的一般看法。

群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地域特征、年龄结构的不同,群体人生观相应有不同的分类。

但是,由于个体和群体不能分离,个体人生观和群体人生观相互作用的,群体人生观依赖于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