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96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docx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拟、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开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米分米、1立方厘的体积观念。

难点:

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

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局部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拟

观察:

电视机,影碟和,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教师: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

体积与外表积的概念相同吗?

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

怎样比拟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要比拟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

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答复: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答复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4cm3〕为什么?

〔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可分别写成cm3,dm3,m3。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根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生亲身验证“石头占了一局部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

继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机,三种物体进行比拟,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测,并进行验证和感受,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数与代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及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

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因数与倍数。

〔1〕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请举例说明。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

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

①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本身。

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④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⑤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偶数:

2,4,6,8,10……

奇数:

1,3,7,9,11……

〔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5,10,25,35,40

教师:

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6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

为什么?

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

提示:

因为6=2×39=3×3

可以看出:

6包含有因数3,9也包含因数3,从而得出:

6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3,9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3。

所以,6和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3.质数和合数。

〔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

质数又称作什么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是质数吗?

是合数吗?

二、复习讲授

1.写出36的所有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

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0587

〔1〕奇数。

〔2〕偶数。

〔3〕5的倍数。

〔4〕3的倍数。

(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7)是2,3,5的倍数。

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应,老师集体评价。

3.将以下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

1248910

121521579168

练习要求:

〔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

〔2〕学生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

〔3〕答复以下问题:

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三、稳固作业

1.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1题。

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应。

2.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2~4题。

第3题:

此题是稳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4题:

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4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4和6的公倍数。

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6的公倍数,并根据70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72。

四、课堂作业

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5的倍数大于4的倍数。

〔〕

2.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

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

〔〕

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

〔〕

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1〕

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

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拟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第4单元比例

第2课时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置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拟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拟低。

 

〔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cm²

10

15

20

25

3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根底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xy=k

三、拓展应用

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P48“做一做〞

练习九第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