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57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7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方程

教学内容:

第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方程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如何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1)、出示情境图。

(2)、学生观察并且列出式子。

(3)、列出式子:

50+50=100(4)、小结引入例2。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生观察图画。

(3)、学生分别列出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式子。

(4)、学生汇报交流:

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5)、找出哪些是等式?

3、学生概括方程的含义。

4、学生小组交流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完成“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学生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3题。

 

2、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3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等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方程?

2、方程与等式有何关系?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观察图,写出等式。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20=20

20+()○20+()X○50X+()○50+()

50+a○50+a

50+a-()○50+a-()X+20○70X+20-()○70-()

(3)、观察上面算式总结规律。

(4)、学生汇报结果。

2、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

第4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3、联系等式的性质方程

教学内容:

第4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熟悉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等式,求出方程的解。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

X=Y如果这两个同学同时背上3千克的书包呢?

板书:

X+3=Y+3现在再让他们分别拿一个质量为a千克的篮球,怎样列式呢?

板书:

X+3+a=Y+3+a

二、教学实施

1、教学新课。

(1)、板书例4: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x的值。

(2)、在天平上摆出相应的砝码。

(3)、读题目要求,理解题意。

①、什么是方程?

②、求出x的值,指的是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③、概括解方程的含义。

④、板书: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2、学习检验。

检验:

把x=40代入原方程,因为左边=40+10=50和右边相等,所以x=40是原方程的解。

3、学生完成“试一试”

三、课堂作业:

第5页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重点及注意事项,明确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4、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练习

教学内容:

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概念)

1、什么是方程?

2、什么是解方程?

3、看线段图列方程。

 

4、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一箱牛奶24元,妈妈买了一箱,付出X元,找回16元。

(2)、小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2岁,小明比爸爸小24岁。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一的第5—9题。

三、课堂作业

1、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18+x=56

(2)、x-47=34

解:

18+x○□=56○□解:

x-47○□=34○□

2、找出错误,再改正过来。

(1)、x+35=110

(2)、4.6+x=7

解:

x=110+35解:

x=7-4.6

X=145x=2.4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2题。

 

5、等式的性质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用语言叙述。

2、会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等式,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3、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体会由旧等式变形为新等式的解题思想,为以后学习方程的变形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

难点:

利用电视的性质变形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下列方程:

(1)37+x=49

(2)152-x=117

2、学生回答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前两个天平。

(1)、思考:

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2倍,天平仍旧怎样?

(2)、x+x还可以怎样表示?

(3)、观察例5的3、4两个天平:

看懂了什么?

2、小结:

通过观察,你们认为等式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1)、小组讨论。

(2)、共同总结等式的性质。

三、课堂作业:

已知x=y,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x-3=yx-3=y+3x-3=y-23x=2yx+3=y+33x=3y

四、课堂小结。

 

6、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有关方程的问题,提高准确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等式的性质、用途。

(1)、x+125=250     372-x=231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怎样解答。

(3)指名学生板书自己的解答过程:

方法一:

960÷40=24(米)  方法二:

40x=960     

解:

40x÷40=960÷40

       x=24

(4)、讲述:

①、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②、检验。

2、学生完成“试一试”

三、课堂作业:

解方程。

①17x=272

②4.07x=8.547③x÷16=205

④901÷x=17⑤x÷2.6=1.66   

四、课堂小结。

 

7、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意思。

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难点:

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方程?

   2、板书课题。

3、引入:

板书1.39+0.06+1.45

4、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思考讨论:

题中的未知量是什么?

(2)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3)板书:

解:

设小军的跳高成绩为x米。

   解:

x-1.39=0.06

          x=0.06+1.39

          x=1.45

(4)、检验、写出答案。

二、巩固练习。

1、学生完成“试一试”。

   2、学生完成“练一练”。

三、课堂作业:

根据图意寻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1、修一条路

 

列方程:

(1)             (2)

 

列方程:

(1)             (2)

四、课堂小结。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的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总结并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能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0.06x=4.2       2、x÷20=5

    解:

x=4.2○□        解:

x=5○□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的第9题。

(1)、算术方法:

4.8÷6=0.8(万吨)

(2)、方程:

  解:

设平均1万平方米森林一年大约蒸发x吨水。

           6x=4.8

            x=4.8÷6

            x=0.8

            答:

(略)。

三、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

解方程后应进行检查。

5、答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第10、11页的5—8题。

五、课堂小结。

 

9、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教学内容:

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

2、能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方程解方程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

难点:

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选择解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桃树有100棵,比苹果树多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如果桃树有x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每盒羽毛球的个数×盒数=羽毛球的总数

(2)、羽毛球的总数÷盒数=每盒羽毛球的个数

二、教学新课。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比海洋面积少2.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先列方程,再用算术方法。

 (3)、指名说出来方程解答的过程。

解:

设海洋面积大约是x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相差数=陆地的面积

   x-2.1=1.5

       x=1.5+2.1

       x=3.6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相差数       

x-1.5=2.1

大数=小数+相差数

三、课堂作业。

一批货,运走325千克后,还剩175千克,这批货原来有多少千克?

(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掌握等式、方程的概念。

2、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念、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指导学生看第1—11页的课本。

2、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归纳整理。

等式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意义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

 等式的性质(1)加减

等式的性质  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2)(乘除)   

       运用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

           求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求差

          倍数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与反思。

五、数学知识。

 

二、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内容:

第1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意义。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探究方法。

  

3、分类:

(1)、用文字表示。

(2)、用图表示。

(3)、用类表示。

4、总结:

简捷的方式(用数对表示的形式)。

如:

(5、2)5表示第几列;2表示第几行,通常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束,确定第几行一般往右数,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三、板书数对。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第16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什么是数对,数对中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套圈。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3、列出各位置的数对。

三、课堂作业:

第18—21页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之间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提出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

3、析疑解难。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22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位置。

2、引入公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1)、学生操作探究。

  (2)、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3)、观察边长6㎝、12㎝、18㎝、24㎝的正方形与长3㎝、宽2㎝的关系。

(4)、学生汇报结果。

2、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3页的“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23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会用多种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1)、学生思考:

用什么方法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方法。

(1)、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先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3、用集合表示6和9的公倍数。

4、学生独立完成第24页的第1—2题,显示汇报订正。

5、学生独立完成第24—25页第3—6题,第5题让学生交流发现什么?

6、引导学生完成第25页的第7、8题。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26—27页的例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学会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写出18和12的因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观察。

  (2)、学生动手计算。

  (3)、学生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结果。

  (5)、小结12和18的公因数。

2、出示例4:

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最大公因数是几?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方法一:

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

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找出12的因数。

三、课堂作业:

在()李填上适当的数。

18的因数有(    )  

32的因数有(       )

18和32的公因数有(     ) 

18和32的最大公因数是()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28—29页的练习五的第3—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应用概念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学生完成第28页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纪律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8页的第4、5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并口答结果。

4、学生完成第29页的第7、8题。

5、学生完成第29页的第9题。

6、学生完成第29页的10、11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30页的第12题。

2、完成第30页的第13、14题。

四、课堂总结。

 

3、数字与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入手,感知数学能表达信息,发现和识别数字中传达的信息。

2、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下面的是什么电话号码?

11011211411711912012112212315

2、看一看。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

信封。

这是老师新年收到的来自江苏溧阳的一名学生的来信。

(3)、讲述:

邮政编码214206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学生写出学校的邮政编码。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数字能表达信息。

2、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表达的意思,感受数字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新课。

1、比一比。

数一数身份证号码共有多少位数字?

1110103   19980728   032   0

 

2、做一做。

3、拓展。

4、小结。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数字编码,并从中发现了许多信息,你认为用数字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编码,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

 

四、认识分数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单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36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2、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

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估计课间休息时操场上的人数,用整数表示出来。

2、请学生把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出来。

3、回忆以前所学的分数知识并完成下题。

(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

(2)、用哪个分数可以表示下图中()的部分。

(3)、图中阴影部分用表示对不对?

为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分数的意义。

(1)、把蛋糕平均分成什么?

这块蛋糕应该怎样分?

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板书:

(2)、

请你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每份是多少?

(板书:

)阴影部分如何表示?

()表示什么意思?

(3)、画出线段图:

括号里填什么?

为什么?

(,因为把1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米,3份有3个米,就是米。

(4)、贴图:

(把6个圆片看作一个整体)

每份由几个圆片?

(每份有2个圆片)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总结:

像这样的一个实物、一个圆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叫做单位“1”。

2、分数单位。

(1)、写分数。

(2)、讲述要点。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单位的意义是什么?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38页的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是什么?

2、填空:

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7份,一份是这堆苹果的,两份是这堆苹果的。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

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分别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认识假分数。

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表示5个。

 

明确:

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巩固练习:

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三、教学例3。

四、课堂作业。

1、说出4个分母是9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39—40页的例4、例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实际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单位“1”对数量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答下面的问题:

黄彩带长8分米,红彩带长4分米,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倍?

   

        列式解答:

8÷4=2

二、教学新课。

1、出示第39页的例4。

(1)、在黑板上贴出红黄两色彩带。

 ①、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②、谁和谁比?

  ③、把谁看作单位“1”?

(通常情况下“是”的后面是谁,谁就是1倍量或单位“1”。

2、教学例5。

(1)、贴出红彩带。

(2)、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4/5,绿彩带有多长?

 (3)、绿彩带和红彩带比,把红彩带看作单位“1”,把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有5个1/4。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44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5/6表示什么意义?

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2、列式计算。

(1)、把20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一根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

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怎样列式?

3、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

(1)、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求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这道题的商能否用整数表示?

那么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

(4)、学生动手操作。

(5)、学生汇报。

(6)、板书:

3个1/4块是3/4块。

       3块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

3块的1/4是3/4。

2、归纳:

     被除数÷除数=

三、课堂作业。

1、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8÷9   7÷11   6÷13    25÷26   x÷y

2、填空。

5/7=5÷( )  7/11=(  )÷11   21/28=( )÷(  )   (  )÷16=5/( ) 1÷(  )=1/130

四、课堂小结。

4、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第48页的例9、例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2、沟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出下面各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