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76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docx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

芭蕾基础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概述

第一节芭蕾简介

一、关于“芭蕾”这一专用名词

“芭蕾”这一专用名词是从法语“ballet”音译来的,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芭蕾”这个词时,将它命名为ballet,ballet源自意大利语balletto,意为“跳”或“跳舞”。

广义上的“芭蕾”泛指欧洲的古典舞蹈或舞剧;狭义的“芭蕾”是古典芭蕾的简称,专指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经过500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芭蕾舞”。

芭蕾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由于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带来了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的歌舞艺术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城市各个行业和集体的娱乐手段,并且很快进入到宫廷与官邸,受到贵族们的喜爱,成为皇室与贵族们集会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形式。

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逐渐进入了意大利的宫廷,后来又进入法国宫廷,经过宫廷舞蹈家的提炼、加工之后,将这种舞蹈形式称为“芭蕾(ballet)”。

芭蕾(Ballet)是一门表演细腻、技艺精湛、魅力无穷、使人心旷神怡的艺术。

它那优雅的舞姿、轻盈的跳跃以及富有韵味的脚尖旋转常常把人带入梦幻般的艺术境界,它的高雅与美妙堪称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被奉为“舞蹈艺术皇冠之珠”。

二、芭蕾的职责

芭蕾在经过了几百年历史的发展和考验之后,已被人们公认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艺术瑰宝,作为舞蹈艺术的种类之一,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担负着两大职责:

一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二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

芭蕾基础训练课是舞蹈教学体系的一门主课,它决定着专项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

芭蕾基础训练主要遵循“开、绷、直、立”的教学原则,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

芭蕾形体训练的根本职责是打好基础和掌握好训练方法,同一个动作反复多次的练习,可以锻炼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韧带的柔韧度。

对舞蹈专项的学生,则应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经常训练不同的组合,强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技艺,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三、芭蕾艺术特征

世界公认的六大芭蕾学派:

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这六大芭蕾学派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及外在的形体特征。

芭蕾对于中国来讲是舶来品,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其他学派的风格特点发展而来的,对中国芭蕾影响最深的要数俄罗斯芭蕾学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其他学派的芭蕾开始进人我国,为我国芭蕾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芭蕾艺术的共性特征

芭蕾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兴盛于法国,鼎盛于俄国,最终走向了世界,并先后形成了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丹麦、英国、美国等芭蕾学派,虽然各学派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深刻民族性的表演传统,但各芭蕾学派的舞蹈基础(动作体系)是统一而一致的,其审美特征、审美标准也是相同的,无论是哪个芭蕾学派都脱离不开世界公认的芭蕾的四大美学原则——“开、绷、直、立”,以及“轻、准、稳、美”的审美标准。

下面将从芭蕾的动作体系、形体特征、审美特征以及审美标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芭蕾艺术的共性特征。

(二)芭蕾艺术的形体特征

1.由内向外扩展的动势体态。

古典芭蕾的动作体态均具有由内向外发展的特点。

任何芭蕾学派中舞蹈动作的共同感觉都是离心的、放射的、四肢从躯干伸出向外无限延长的动势,就像要从躯干飞离出去一样,舞蹈者从身体到精神都具有膨胀、扩展、延伸的感觉。

这与芭蕾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芭蕾最早产生于宫廷中,因此免不了会表现出极强的贵族风度和高雅气质,这种风度与气质在舞蹈中表现为对有限空间最大限度的占有,并且这种空间占有的意识是带有明显的统治意味和封建的等级观念,而这种精神的气质在芭蕾舞中则是以“开、绷、直、立”的动势体态来表现的,“开、绷、直、立”向外扩展的动势体态是对贵族风度和高雅气质的最好体现。

2.古典芭蕾中形体的几何构图。

古典芭蕾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十分符合几何构图。

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

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的自然”的。

例如,“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

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双臂展开的长度与躯干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在脸上的高度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

3.各芭蕾学派相同的脚位。

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

“芭蕾的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置为基础的动作。

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向外’的本质,这通常是指两腿于髋关节处外旋,即‘外开’……外开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实用的,然而这对于一种发源于皇家宫廷中的风格却是极有道理的,其目的在于显示贵族气派而不是佣人气味(正像有人所说,芭蕾的一位表现重视,二位表现自信,三位是谦虚,四位是自豪,五位是艺术效果)……,”然而无论六大芭蕾学派中的哪个学派都遵循这五种脚的基本位置,它们是脚运动的基础,也是一切古典芭蕾动作的基础,芭蕾的任何动作姿势都是由这些基本位置发展而来的。

追溯其历史,我们会了解这五个脚的基本位置由来已久,据很多相关资料记载,早在1661年法国的皇家舞蹈学院成立以后,学院的13位院士(舞蹈教师和编导)在院长皮埃尔·博尚的主持下,广泛搜集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把它们按照宫廷的审美规范以及宫廷舞会和舞台演出的需要加以分类整理、规范,并且用法语术语定名,其中“双腿外开”、脚的五个基本位置都是当时皇家舞蹈学院制定的,并且当时还在这个基础上规定了古典芭蕾常用的基本步法、基本舞姿和基本动作,它们构成了古典芭蕾美学的核心。

在各大芭蕾学派的训练中对于脚位的共同要求就是双腿从髋关节处向外打开,双脚从踝关节处向外打开,脚平铺于地面,有一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脚的位置不同,它反映的意义也不一样。

五个脚位的含义:

芭蕾的一位表现重视,二位表现自信,三位是谦虚,四位是自豪,五位是艺术效果。

(三)芭蕾艺术的审美特征

古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从1661年法国皇家舞蹈学院成立时开始建立芭蕾舞的基础,例如,四大美学原则中的“外开”就是在当时建立的,还有各大芭蕾学派通用的脚的五个位置也是皇家舞蹈学院制定并提出的。

而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美学基础之上的,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下面对“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开”就是指身体从肩、胸、胯、膝、踝5大关节向外打开,双脚向外打开成180度,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

舞者通过芭蕾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可以达到非职业舞者所不及的境界,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

虽然“外开”是芭蕾基训的基础,但是在芭蕾基训中腿的“外开”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舞者必须从髋关节打开,从而带动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尖全部打开,不能只打开脚趾而忽略了髋关节的外开,这样就会形成“抠胯”、“撇脚”等,还容易造成“倒脚”(重心全部放在双脚的内侧,而小脚趾和脚外侧离开地面),外开不正确还会造成腿部上下扭曲,容易拉伤肌肉或韧带。

肩关节的外开则要注意既不能向前抠肩,也不能向后夹肩,做到后背挺直、收紧、舒展,增添昂扬的精神及高雅的气质。

“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踝关节绷直。

“绷”也是芭蕾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蕾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使线条优美,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舞动作给人一种放射性的感觉,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

例如,做battementtendu(巴特芒·汤丢)时,脚跟推动脚背、脚尖向外擦出,擦到最远点一直到脚趾尖,同时仍然保持延伸的感觉;做battementtendujeté(巴特芒·汤丢·热泰)时,脚经过擦地离开地面踢向空中时,要用脚尖的力量带动腿踢出去,因为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并且还能使踝关节得到强有力的锻炼,增强踝关节到脚趾关节的能力和灵活性。

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

一般在练习中,常会出现脚,或者是出现只绷脚背而不绷脚趾等问题。

训练中老师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绷脚方法,做出优美、舒展的动作;反之,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使用力点不对,最终使腿部肌肉变形,形成块状肌肉,并且使动作不美观。

“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使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美,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同时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形,这也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在古典芭蕾的训练中舞者身体的垂直尤为重要,例如,在做旋转动作时,除了全身收紧向上立起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使力量集中在人体的垂直中心轴上,如果没有直立也就谈不上中心轴,没有中心也就谈不到旋转的质量和数量。

“直”和芭蕾的贵族气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西方国家的审美理念及文化背景也有着很大的关联,从芭蕾的精神气质角度来看:

要求身体挺拔直立,不能塌腰撅臀,也不能挺胸腆肚,在伸直腿时,必须绷直膝盖,绷直脚背,使人有一种精神倍增的、挺拔的、高雅的气质,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美的享受;从芭蕾训练的角度来讲:

在整个的课堂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中间练习中,没有把杆的依靠,对身体重心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直立的体态,那么做动作时人体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就会影响动作的质量,因此训练中重心的垂直是人体在直立状态下必须做到的,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动作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动作幅度大、技巧难度高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调整重心,才能使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垂直,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芭蕾技术、技巧动作。

“立”是指身体的直立、挺拔,使头颈、躯干和四肢作为一个整体,并把身体重心准确地放在两腿或一条腿的重心上,其空间占有感就像古典的宫殿似地傲然挺立。

这无非是和古典芭蕾发源于皇家宫廷的风格一脉相承,为的是突出芭蕾生来具有的皇家贵族气质。

舞蹈中要求舞者收腹、挺胸,使身体能量内聚、重心上提,以便向更高的空间层面发射能量、占有空间,准确而优美地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和技巧。

在旋转的训练中最重要的就是“立”,因为如果没有“立”根本就谈不上旋转。

芭蕾中的“立”是在直的基础上的升华,是芭蕾从形体美到动作美的整体体现。

“立”具有一种延伸感,在训练中脚用力踩向地面,脖子向上拉长,有着脚踩地头顶天的感觉。

“立”会给人一种提升的感觉,这种感觉能给人带来一种轻盈、向上、精神、高贵的气质,而这些正是芭蕾所要求的审美标准。

以上所说的“立”是整个身体的“立”,另外还应注意胯部和腰椎到颈椎部位的立,因为胯部的直立是完成一系列旋转与跳跃动作的基础,动作中如果“坐胯”就会影响旋转与跳跃的质量;而从腰椎到颈椎这一部位是身体中活动范围最大、也是最易于晃动的部位,动作中控制住这一部位,才能够使人体更好地完成直立,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舞蹈动作。

四、芭蕾艺术的审美标准

芭蕾艺术共同的审美标准是“开、绷、直、立、轻、准、稳、美”八个字。

“开、绷、直、立”这四大美学原则是芭蕾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原则和标准;而“轻、准、稳、美”则是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上对舞者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舞者具有高超的技术素质和艺术修养,也是舞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才能达到的。

“轻”,是指舞者动作轻盈、自如,每次跳跃动作的起跳和落地都必须注意对身体的控制,使观众看起来舞者身体松弛、动作自如,特别是落地时,需要脚趾、脚掌、脚跟依次落地并微微下蹲。

前苏联芭蕾大师乌兰诺娃曾经说过:

“使舞姿轻巧的是跳舞匠,轻盈的才是舞蹈家。

”一名优秀的舞蹈家即使在舞蹈中很累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气息,总是把优美、轻盈、自如的舞姿展现给观众,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愉悦。

“准”,是指舞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个动作和舞姿,并且能够达到这个动作或舞姿的规格要求,使动作的运动路线和位置准确到位。

在实验中,一各技术过硬的舞者连续做100次battementtendu(巴特芒.汤丢),其脚尖每次都能擦至一个点上,动作的路线也丝毫不差,即使技术性很强的动作也毫不例外。

例如,在《天鹅湖》中,黑天鹅所做的32个fouettéentournant(弗韦泰·昂·图尔囊),技术水平高的女舞者在旋转的过程中,主力腿的脚尖基本上在一个点上,不会前后、左右移动;又如,男子所做的tourenI’air两圈(720°),起跳在空中保持五位脚,然后双脚准确地落在五位上,这些都体现了舞蹈中的“准”。

在芭蕾舞的表演中“准”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即使技术含量再高的动作也要准确无误地完成,如果动作达不到准确性和规范性,就会使舞蹈的质量下降,失去其绚丽的色彩。

“稳”,是指舞者在做动作时不仅要准确而且要稳定、稳健,在中间所做的一系列动作都要求身体的稳定,稳定才能展示出动作的质量和完美。

比如,做旋转动作时要求舞者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无论转几个圈,结束时舞姿都要准确而稳定,这样才会体现出较高的技术质量;跳跃动作也是如此,当人体从空中落地时,要控制住身体,不要晃动。

另外,芭蕾中有许多双人舞的托举动作,需要男女舞者默契配合,不能让观众感觉女舞者快要掉下来似的。

因此“稳”是体现高超的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芭蕾舞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舞者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具有美感,芭蕾舞对人体美和动作美的要求是极高的,首先,要求芭蕾舞演员的身材修长而匀称;其次,因为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看得见的音乐。

它像音乐一样受时间的限制,也像雕塑一样受空间的影响,就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展现出无限的美来;再次,舞者的内涵、内在美及内在神韵也要通过舞姿表现出来。

所以说舞蹈家们需要通过发现和运用美的舞蹈形式来反映美的生活,使观众通过对舞蹈美的感知进行想象的再创造,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除此之外,鉴赏并评论芭蕾舞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不是高深莫测的,因为一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反映生活的,它们和民众贴得很近,因此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就能在舞蹈作品所展现的意境中,体味其情趣,享受其美感。

第二节芭蕾形体训练的动作特点与核心内容

一、动作特点

1.动作运动规律的同一性。

在芭蕾的训练体系中,无论哪一个学派都具有相同的动作体系,即舞蹈基础。

不同学派对动作的外开性和规范性要求是一致的,做动作时出腿的方法和手臂的运动路线也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芭蕾动作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它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所以动作的顺序是固定一致的。

例如,芭蕾基训中的踢腿动作,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顺序依次是动力腿擦地、踢向空中、落下点地、再经过擦地收回。

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会有多种变化的样式,动作中有时幅度大些,有时幅度小些;有时节奏快些,有时节奏慢些,但踢腿的基本样式是一致的。

2.动作体系中外开的一致性。

在芭蕾艺术中任何动作都是以外开为基础发展变化的,这种外开的形式首先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以及骨骼的构造,例如,向旁踢腿时,胯根(大转子骨骼)转开,脚背向上提起,就可以使动力腿达到180°及以上高度,但是如果将腿在自然状态下(脚尖向前)向旁抬起,就只能达到90°左右;其次,在腿部外开的基础上做动作时,上身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空间,其动作力量的运用也是由内向外的,力量发自于身体的中心(腰部),力量从身体的中心向外延伸至肩部、上臂、下臂、手、指尖,延伸到大腿、小腿、踝、脚背、脚尖,并形成向外无限延伸的感觉。

在不同芭蕾学派中,这种对外开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

二、核心内容

芭蕾形体训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地面(素质)练习(压腿、踢腿、下腰等等)、把上练习(把杆练习)、把下练习(也叫“脱把训练”或“地面练习”)等。

并使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芭蕾中去。

地面素质训练包括:

坐在地上做勾脚背、盘腿压胯、仰卧吸腿、侧卧吸旁腿、俯卧后吸腿、腰部训练、仰卧前大踢腿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打开肩部和胯部关节韧带,加强腰的柔韧性,增强腿部和后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解析:

压腿、踢腿、下腰主要是“开软度”的项目,是学员软度练习的必要手段。

)而“开软度”,就是趁学员韧带和腰部在发育前的柔软期把韧带和腰部的关节的发育走向按照艺术要求发展,从而达到舞者的要求。

压腿,就是把两个腿敞开,渐渐到达最大的幅度。

软度开得最好的演员两个腿敞开时能基本呈“一”字型;踢腿,相信大家比较熟悉。

它是两腿灵活自如的关键要素之一。

踢腿的标准是瞬间高度越高越好,而学员的“控腿”(就是把腿抬到额前时定住不放下,时间越长越好)也是为踢腿的“本领”打下坚实基础。

把上练习(也叫“扶把训练”或“把杆练习”):

是指训练的时候扶着固定的物体进行的训练。

包括擦地练习、蹲的练习及压腿练习等等。

把上练习是塑造姿态美的主要手段,对发展下肢及躯干的力量、柔韧、灵巧、协调,增强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提高平衡能力都非常有效,同时使起到身体的姿态规范化的作用。

包括基本手位和基本站位及半蹲、全蹲(比如“双手扶把蹲”、“单手扶把蹲”)及擦地(比如“双手扶把擦地”、“单手扶把擦地)”及小踢腿(比如“双手扶把小踢腿”、“单手扶把小踢腿”)和划圈等动作。

单腿蹲和小弹腿、压前腿、压旁腿、压后腿也是相当重要的训练动作。

这些训练动作可以使脊柱、臀、脚踝、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优雅和高贵的气质。

把下练习(也叫“脱把练习”或“地面训练”):

难度较大,动作分为手位与脚位的训练,如手臂波浪形的舞动、脚做划圆等动作,还有步伐和足尖的训练。

其中,步伐训练包括轻柔步训练、跳跃步训练、碎步训练等等。

与前面的训练相比,增加的练习有跳跃练习。

小跳还可以分为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中跳是随后的训练,主要以原地跳为主,分为一位中跳、二位中跳、单起双落方法和双起单落方法;最后就是大跳了。

以上训练,是将臂、腿、弹跳等舞姿造型组成的小组合,既能训练身体的基本能力,也调整了身体的基本姿态,并使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各项舞蹈和体育艺术表演中去。

第三节芭蕾形体训练遵循的规律与常用的方法及课堂组织形式

芭蕾艺术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芭蕾基训的最初形成是在1661

年,比芭蕾艺术的出现晚了大约200年,此后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工

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芭蕾形体基础训

练体系。

芭蕾形体的基本功训练是古典芭蕾舞蹈技术的基础,目的在于解决位置

概念、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肢体能力等。

在基训的过程中,正确的、科学的

教学方法,能够帮助芭蕾舞学习者顺利通过难关,得到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

进步,促进舞蹈与体育艺术表演者的专项艺术水平,更好的修正符合专项特点和

标准的形体,从而提高竞技水平。

一、遵循的规律

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也就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的要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应该作为明天教学所讲授内容的基础,而明天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又应该是今天所讲授内容的延伸和发展,必须做到每一堂课都能承上启下和前后呼应。

二、常用的方法

继承传统的“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特殊的艺术就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很长时间以来,有些动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依靠语言已经不可能做出全面地解释,只有通过教师亲身示范,也就是“身授法”才能科学系统地完成这一动作的学习。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

从文字上看,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1.“身授”就是实践,边讲边做,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手不舞,足不蹈,不能说是舞蹈;光说不做不能说是“舞蹈课堂”。

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这样才能很好地称之为生动的“舞蹈课堂”。

 

2.“口传”,就是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解,思想渗透对所学动作的名称、目的、要求、方法、性质、规律、做法、注意事项和表现功能,也包含动作的力量、幅度、柔韧、音乐节奏等进行解析,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主要是通过语言讲解教学完成的。

口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解动作。

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要领、规格与标准,做这个动作时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

 

(2)传递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会不时进行提示和纠正。

学生把教师的话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官理解的全面锻炼,同时也是传授各种舞蹈知识的好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师最容易传递所学舞蹈种类知识,也包含与其他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

所谓思想,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做人的标准等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不同的情绪。

此时,教师本人的品质、修养、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感染给学生。

 

(4)语言表述时一定要做到:

准确、生动、精炼、亲切、专业。

如果舞蹈教师想更好的完成“口传身授”这一任务,那就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语言准确:

舞蹈教师在讲解动作或者舞蹈知识时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

 

语言生动:

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很轻松的学习课堂气氛中得到更好的动作感知,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语言精炼:

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在最高点的时候突然被老师的一阵莫名其妙的话冲淡,学习状态就会急速下降,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接受的效果极差。

 

语言亲切:

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和启发,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亲切的语言,有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学习。

 

专业精神:

舞蹈这门艺术本来就是人体的艺术,带有极强的韵律运动感,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进行示范,手、脚、身体和面部表情同时进行,要给学生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舞蹈艺术。

 

3.分解教学法:

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

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我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课堂组织形式

科学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方法中的一门艺术。

同样是再上舞蹈基训课,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课堂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首先熟悉教学大纲与教材、掌握每一动作的训练意义和方法,要对每一堂课的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