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55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docx

29151111828滕州三年级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为两则富有真情实感的小故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主题为“浓浓亲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典型的“文包诗”,文诗对照,诗文相通。

课文通过巧妙的对比——节日的热闹与王维的孤独对比、昔日的团聚与今日的牵挂对比,让浓浓亲情溢于纸上,通过对比把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孙中山及妈妈对缠足这件事不同的表现,强烈地控诉了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精神。

这两个小故事,之所以让读者感到情真意切,亲情浓浓,是因为文本画面感很强,作者都运用对比的方法真实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出问题,读懂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领学生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结合语境读准多音字“重、空、兴”的读音。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字词典、资料等理解“扶老携幼、天各一方、兴高采烈、思绪万千、陋习、缠足”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品读,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理解“扶老携幼、思绪万千、更加、含着眼泪、深深地”等关键词语表达的情义,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4.开展“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语文实践活动,激发拓展读背古诗词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能初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用钢笔正确书写的能力基本具备,但写规范、整洁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读懂“文包诗”这类课文、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在对比中感受文本情感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我们把“在对比中体悟语言包含的情感,学习对比的阅读方法。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真

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为单元训练重难点。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

教学

内容

基本

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过关课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能了解“陋习、缠足、辛亥革命”等生僻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二)勇闯“字词认读”关

(三)勇闯“字词书写”关

(四)勇闯“朗读课文”关

(五)勇闯“读懂课文”关

(六)勇闯“思考提问”关

第二课时

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在对比中体悟语言包含的思乡之情。

 

“对比阅读”指导课《23.每逢佳节倍思亲》

 

1.诗文对照,读懂诗句的意思。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3.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二)学法指导,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3)学法实践,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四)吟诵古诗,体悟诗中言语包含的情感。

(五)回顾与总结。

第三课时

多角度对比品读《孙中山破陋习》,体悟语言包含的情感。

“对比阅读”实践课

1.能尝试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含着眼泪、深深地、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2.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一)复习回顾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法实践,在多角度对比品读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四)回顾与总结

第四课时

开展“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课

1.能借助资料主动研究“诗词背后的故事”,并能初步读懂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编辑手抄小报,交流研究成果。

(一)复习回顾

(二)交流分享——古诗词诗作背后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拟定手抄小报的主题、素材,交流研究成果。

(四)总结

“预习过关”课

(第1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能了解“陋习、缠足、辛亥革命、茱萸”等生僻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能了解“陋习、缠足、辛亥革命、茱萸”等生僻词语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教师:

根据预习单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哪些生字还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导,了解“辛亥革命”等生僻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等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

借助预习单,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课前大家自己认真预习了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

这节课,我们来一个闯关活动,大家比一比谁是“闯关小能手”?

(出示)

第一关:

勇闯“字词认读”关。

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读准平翘舌音,读准多音字,得☆☆。

第二关:

勇闯“字词书写”关。

能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得☆☆。

第三关:

勇闯“朗读课文”关。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得☆☆。

第四关:

勇闯“读懂课文”关。

关注课题,提出问题,读懂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得☆☆☆。

第五关:

勇闯“思考提问”关。

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得☆☆☆☆。

(二)勇闯“字词认读”关

1.交流难读词语。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是否遇到一些难读或容易读错的词语?

指名说。

2.课件出示刚才交流的容易读错的词语。

自由读,同位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

“宗孙罪”。

翘舌音“重”。

空闲痛苦废除既然祖宗受罪重阳孙中山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天各一方思绪万千兴高采烈

3.结合课文具体词句指导读准多音字“重阳”(重,在这读“chóng”),“兴高采烈”(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xìng”)。

4.新鲜的词语你理解了吗?

(借助工具书、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

)出示:

总统祖宗缠足陋习辛亥革命茱萸

指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5.小结:

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字词认读”关?

请为自己加星。

(三)勇闯“字词书写”关

1.词语大家读得很好,那么生字能写正确规范吗?

出示:

佳倍扶忆独挑幼既

采念宗

疼痛废

2.边读边观察,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

左右结构;第二行:

上下结构;第三行:

半包围结构)

3.引导学生掌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有的左窄右宽(第一行前六个),有的左右等宽(第一行后两个),如“幼既”,书写时还要注意“纵让”关系,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上下结构的字两部分要写紧凑,例如:

“采”,上部要写得紧凑一些,下面的“—”写长一点,托住上部;半包围结构的字,包围部分“疒、广”要写的舒展一些。

4.学生练习写字,把自己认为没有写美观的生字再写一个。

5.小结:

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争取把每字写得正确、美观。

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字词书写”关?

请为自己加星。

(四)勇闯“朗读课文”关

过渡:

本单元两篇课文,你能读正确流利吗?

1.指导读好23课。

(1)指导读好古诗。

这篇课文中的古诗你会读吗?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点指导读好诗句的停顿,进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自由练读,指名读。

2.指导读好24课。

(1)指导读好长句子。

《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你觉得哪些句子,哪些段落比较难读呢?

(根据学情重点指导长句子朗读)

预设1:

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重点指导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进而读通读顺。

预设2: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

“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

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妈妈叹了口气说:

“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

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

重点指导结合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

(2)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小结:

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朗读课文”关?

请为自己加星。

(五)勇闯“读懂课文”关

1.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请关注本单元两篇课文的题目,看看你能就课题分别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什么节?

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孙中山破陋习》“陋习”是什么?

孙中山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

2.请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初步解疑。

4.交流汇报

预设

(一):

(1)“佳节”指“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头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期望生活太平。

(2)因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借助下面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唐朝的(人物),在(地点)已经两年了,节到了,他非常

,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先说给同位听,再指名说。

预设

(二):

(1)“陋习”在文中具体指缠足。

(2)孙中山之所以要破陋习是因为“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

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

”“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

(3)借助下面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很()姐姐,一天,他看见(),感到()。

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

后来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

先自己练说,再指名说。

5.小结:

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读懂课文”关?

请为自己加星。

(六)勇闯“思考提问”关

1.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课文内容也读懂了,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问题预设:

姐姐非常痛苦,妈妈也含着眼泪,为什么还要缠足?

为什么不缠足就要被人笑话?

……

3.小结:

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思考提问”关?

请为自己加星。

(七)总结:

你得到了几颗星?

大家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八)作业

1.课下继续熟读课文。

2.把生字练习写正确、写美观。

六、板书设计:

预习过关课

勇闯“字词认读”关

勇闯“字词书写”关

勇闯“朗读课文”关

勇闯“读懂课文”关

勇闯“思考提问”关

(滕州市界河镇丁庄小学王颖颖)

附:

第八单元预习单

第八单元预习单

一、读一读,查一查。

1.读一读,再给加点字的注音。

缠足受罪祖宗废除痛苦心疼总统孙中山

重()阳空()闲兴()高采烈

2.借助工具书、收集的资料、图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孙中山总统祖宗缠足陋习辛亥革命大总统茱萸

自评: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二、写一写

认读生字后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写的正确规范。

1.写好左窄右宽的字:

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自评: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自评: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四、读懂课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中山破陋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着问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评: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五、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指导课《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诗文对照,读懂诗句的意思。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3.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难点:

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

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说说这句诗出自谁的哪首诗?

2.指生交流。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读一读,注意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学法指导——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过渡: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合家欢庆的重阳节,王维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1.我们先来看看异乡——京城长安的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

出示: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写下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交流,交流时抓住关键词来谈。

(3)集体交流。

交流预设: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出自己的体会。

“扶老携幼”是怎样的情景?

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兴高采烈”仅仅是高兴吗?

(十分快乐,神采飞扬),能换个词吗?

(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兴致勃勃……)(板书: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

②看着节日一个个热闹的场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欢聚一堂、喜气洋洋……)

③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读出节日的欢乐。

2.就在异乡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度重阳节时,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

默读第1自然段,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写下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交流,交流时抓住关键词来谈。

(3)集体交流。

交流预设

(一)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出自己的体会。

“15岁”——15岁还是个孩子,可王维孤身一人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两年”——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何况王维从华山的东边到华山西边的长安,千里迢迢,一走就是两年,怎能不孤独不寂寞呢?

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板书:

15岁两年)

②你与爸妈分别过吗?

在与他们分别的日子,你的心情怎样?

③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读出王维的孤独寂寞。

交流预设

(二)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看着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家乡的亲人。

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里的“家家户户”写出异乡所有人家都在欢度节日,“更加”就是“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表达了王维的思念之情。

②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读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更加思念。

3.对比诵读,体悟思乡之情。

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同学们,作者用京城长安节日的欢乐与王维的孤独作对比(板书:

对比),突出了王维的孤独寂寞、更加思念亲人,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感受一下这种写法,体会一下王维的思念之情。

4.回顾我们是怎样体会王维的心情的?

(1)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交流了解学情。

(2)交流汇报

预设:

读课文想画面,先看看异乡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再看看王维此时的情景,在对比中体会王维的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就叫对比阅读。

(三)学法实践——在对比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1.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出示: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写下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交流,交流时抓住关键词来谈。

(3)集体交流。

交流预设

(一)——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出自己的体会。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在重阳节这一天,家乡的人们会头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祛邪避灾,期望生活得太平。

(板书:

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每逢”——年年如此,岁岁如此,从不间断。

②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读出以前兄弟们一起登高的欢乐。

交流预设

(二)——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出自己的体会。

“天各一方”——王维在华山的西边,而家乡却在华山的东边,这就是“天各一方”

(板书:

天各一方)

②“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兄弟们思念着王维,此时王维也在思念着,也许他想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交流汇报预设:

也许他想到了曾经也是这样合家团聚的情景;也许他想到了如今孤身一人在他乡;也许他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同学们,这就是“思绪万千”(板书:

思绪万千),想想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想想自己的处境,王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乡之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读出独在异乡王维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

2.对比诵读,体悟思乡之情。

重阳节里,王维想到(引读)——“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而“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昔日的团聚与今日的思念两相对比,怎能不(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四)吟诵古诗,体悟诗中言语包含的情感。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默读古诗,想一想:

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

用“——”标出。

(每逢佳节倍思亲)

哪些地方体现了家中兄弟对王维的思念?

用“”标出。

(遍插茱萸少一人)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迎着早晨初升的太阳,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此时此刻,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会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

(3)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配乐)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顾与总结

1.回顾

(1)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是通过哪些对比来表达的?

(2)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

预设:

这篇课文抒发了诗人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感情。

作者通过节日的热闹与王维的孤独、昔日的团聚与今日的思念进行对比来表达的。

2.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着课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边读边想画面。

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写写自己的体会。

在对比品读中体悟了王维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习了“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今后再阅读类似的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运用“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在对比中体悟情感。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比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15岁两年

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滕州市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张颖)

 

“对比阅读”实践课《24.孙中山破陋习》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尝试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含着眼泪、深深地、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2.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尝试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含着眼泪、深深地、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难点:

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

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指生交流

预设:

围绕着课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边读边想画面。

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品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在对比品读中体悟了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

学习了“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

(板书课题)你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指名交流。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学法实践——在多角度对比品读中体悟言语包含的情感

过渡: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上节课“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一起学习《孙中山破陋习》。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描写?

默读课文,标画语段。

小组交流

交流汇报预设:

姐姐缠足前、缠足后的变化进行对比描写(第1、7自然段)。

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这件事的不同表现采取了对比描写(2-6自然段)

2.我们先来看看姐姐在缠足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出示: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姐姐缠足前、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感受深的词语,写写自己的体会。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交流,交流时抓住关键词来谈。

(3)集体交流

(4)缠足前的姐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预设:

 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

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

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样样活儿都干”——能干(板书:

能干)

“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活泼(板书:

活泼)

②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对姐姐的喜欢。

(5)可是好景不长,这样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流预设

(一)——

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