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550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统计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统计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统计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统计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教案.docx

《统计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教案.docx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教案教案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统计学二级学院(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系或教研室经济统计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浙江财经学院二一年六月课程介绍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多媒体是双语教学否学分3周学时3上课周数20总学时60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18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总学时数为60,其中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18;学分为3。

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有:

政治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等。

本课程将理论讲解和实验训练相互结合,是一种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学目标及总要求作用。

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同时,运用现代实验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最优化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统一。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为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统计的主要分析方法,如统计分组、综合指标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指数、因素分析、抽样方法及相关回归分析等。

教学难点为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讲解有关统计的理论和方法。

对有些章节在教学时采用讨论式或自学式,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同时,结合实例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相关统计分析。

对每一个实验采用案例讲解和学生实练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用教材李洁明、祁新娥:

统计学原理(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卢纹岱:

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资料黄良文:

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于声涛:

统计学原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袁卫:

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贾俊平: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考试课,使用百分制。

考试课程的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适当参考平时成绩,即:

期末总评分=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期中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验成绩以及到课情况等。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办法。

考试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各章节;试卷的各种能力层次包括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并各占一定比例;试卷的难易程度尽可能合理。

考试题型主要有:

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计算等形式。

注:

课程性质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教学日历

(1)周次课次计划教学内容(理论教学)课时备注11第一章绪论322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统计调查方案、组织形式333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统计表344第三章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355平均指标、标志变动度366第四章动态数列动态数列的编制、水平分析指标377动态数列速度分析指标、长期趋势测定388第五章统计指数概念、综合指数399平均数指数、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31010第六章抽样调查3意义、有关概念、理论依据、抽样误差1111抽样平均误差、全及指标的推断31212抽样方案的设计、抽样必要单位数的确定31313第七章相关分析意义和任务、简单线性相关分析31414回归分析、估计标准误差3合计42教学日历

(2)周次课次计划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课时备注111实验一描述性统计3122实验二时间序列分析3133实验三统计指数3144实验四抽样调查3155实验五相关与回归3166实验六统计学综合性实验3合计18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1课次1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第一章绪论题目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作用、任务、工作环节;熟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讲解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1618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2课次2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实践授课题目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熟悉统计调查的分类。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熟悉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

了解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熟悉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二、统计调查的分类;三、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统计报表制度;二、专门调查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举例分析3.问题思考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1.教材P62642.结合实际设计一调查方案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3课次3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三节统计分组第四节分配数列第五节统计表教学目的和要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掌握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熟悉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求教学重点及难点分配数列的概念及其应用。

统计分组的方法和组中值的计算等。

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三节统计分组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二、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三、分组标志的选择;四、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第四节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三、主要次数分布类型第五节统计表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举例分析3.问题思考课外作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业教材P6368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4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三章综合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第二节相对指标教学目的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熟悉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和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

教学基本内容第三章综合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一、概念和作用;二、种类;三、计算第二节相对指标一、概念和作用;二、种类和计算三、运用原则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习题作业内容:

1、相对指标判别2、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5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三节平均指标第四节标志变动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熟悉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掌握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熟练掌握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尤其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熟悉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节平均指标一、概念和作用;二、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四、几何平均数;五、众数和中位数;六、各种平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标志变动度一、意义和作用;二、各种变异指标的计算1、全距;2、四分位差;3平均差;4、标准差;5、离散系数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讲解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举例计算3.练习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习题作业内容: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3、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4、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及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判别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6课次6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四章动态数列第一节动态数列的编制第二节动态数列水平分析指标教学目的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动态数列的种类。

熟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熟练掌握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掌握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和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动态数列的种类;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教学基本内容第四章动态数列第一节动态数列的编制一、概念和种类;二、编制原则第二节动态数列水平分析指标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二、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讲解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举例计算3.练习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175178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7课次7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三节动态数列速度分析指标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教学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掌握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熟悉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掌握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各种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增长)速度。

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点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节动态数列速度分析指标一、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二、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一、意义;二、间隔扩大法;三、移动平均法;四、最小平方法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一、按月平均法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讲解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举例计算3.练习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习题作业内容:

1、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2、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计算3、发展(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增长)速度的计算4、直线趋势方程的拟合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8课次8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五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第二节综合指数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熟练掌握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数的概念;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教第五章统计指数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一、概念;二、作用;三、种类第二节综合指数一、概述;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四、其他形式的综合指数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案例讲解3.思考、讨论、练习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232235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9课次9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三节平均数指数第四节指数体系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了解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掌握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运用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并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基本第三节平均指标指数一、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应用三、几种主要价格指数的编制内容第四节指数体系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使用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四、因素分析法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举例、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讲述2.举例分析3.思考练习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习题作业内容:

1、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因素分析2、平均数指数的计算及分析3、指数体系的推算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10课次10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六章抽样调查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第二节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熟悉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

熟悉抽样误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第六章抽样调查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一、概念;二、特点;三、适用范围;第二节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一、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二、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三、抽样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四、抽样调查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320323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11课次11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三节抽样平均误差第四节全及指标的推断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掌握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熟悉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意义。

概率度与概率的关系。

区间估计。

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节抽样平均误差一、概念;二、影响因素;三、意义;四、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第四节全及指标的推断一、抽样极限误差;二、可信程度;三、全及指标的推断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启迪思维、练习计算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321323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12课次12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实践授课题目第五节抽样方案设计第六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了解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掌握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教学重点及难点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教学基本内容第五节抽样方案设计一、抽样方案设计原则二、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简介第六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一、确定必要抽样单位数的意义、原则;二、确定抽样单位数的依据;三、确定抽样单位数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联系实际讲解2.启迪思维,练习设计方案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习题作业内容:

1、抽样平均指标的区间估计2、抽样成数指标的区间估计3、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课程教案周次13课次13课时3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七章相关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

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熟悉相关关系的特点。

了解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教第七章相关分析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一、相关关系的概念;二、种类;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一、相关表和相关图;二、相关系数的测定与应用;三、相关系数的密切程度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1.理论概念讲解2.案例分析、计算3.练习思考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自学作业内容:

教材P364368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实验课)课程教案周次11课次1课时3授课方式实验授课题目实验一描述性统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整理原始数据并分析其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并计算基本指标。

教学基本内容1、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组(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和累计次数;2、简单统计图绘制和分布曲线绘制;3、基本指标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全距、标准差、峰度、偏度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SPSS软件操作。

及手段教学环节设计1.SPSS软件基本理论介绍2描述性实验方法讲解2.实验过程演示3学生练习及疑难解答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

实验操作作业内容:

数据资料的统计分组、统计图绘制及描述性指标计算。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统计学(实验课)课程教案周次12课次2课时3授课方式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