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37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MicrosoftWord文档

十二、祛暑剂

祛暑清热

1、清络饮

【处方】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功能主治】清透暑热。

治暑温经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或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或煎汤代茶,预防暑病。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祛暑解表

1、香薷散

【处方1】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炮制】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备注】《活人书》方不用白扁豆,加黄连四两碎,以生姜汁同研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香薷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香薷饮(《仁斋直指>卷三)、三物香薷饮(《医方集解》)。

  【处方2】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250克香薷(去土)50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除湿和中。

治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无汗,胸闷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浮濡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许,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

  【备注】方中香薷发表散寒,祛暑化湿为君;厚朴化湿行滞,宽中理气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为佐;煎时加酒活血通阳,使药力通行全身,则邪除而正复。

冷服可免药入作吐。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别名】黄连香薷饮(《丹溪心法》卷一)。

  【处方3】厚朴(去皮)60克香薷(穗)45克黄连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

  【制法】上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夏月外感风寒,饮食不节,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乱吐利,腹痛转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极冷,顿服之。

药冷则速效也。

  【注意】煎服时不得犯铁器。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2、新加香薷饮

【处方】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功能主治】祛暑清热,化湿解毒。

治暑温初起,夏感寒邪,恶寒发热,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胸闷不舒,汗不出,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用法用量】水1升,煮取400毫升,先服200毫升,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备注】本方即《局方》香薷散加银花、连翘,改扁豆为扁豆花而成。

方中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鲜扁豆花、银花、连翘辛凉透达,涤暑清热;厚朴与香薷相合,化湿除满而解胸闷。

全方辛温与辛凉相合,用之于暑夹寒邪之症,颇为适宜。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祛暑利湿

1、六一散

【处方】滑石粉600g甘草100g

  【性状】为浅黄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炮制】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

内服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

  【用法用量】调服或包煎服,一次6~9g,一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2、益元散

【处方】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炮制】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3、碧玉散

【处方1】滑石180克甘草30克青黛适量

  【制法】前二味为细末,加青黛至药末呈碧青色。

  【功能主治】祛暑清热。

主夏伤暑热,身热吐泻,下痢赤白,癃闭淋痛;或兼见目赤咽痛,口舌生疮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蜜少许,温水或新汲水调下,每日三次。

  【摘录】《宣明论方》卷十

【处方2】羌活踯躅花薄荷川芎防风蔓荆子细辛荆芥白芷各3克风化消石膏(煅)青黛黄连各9克鹅不食草9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活血止痛。

主目赤肿痛,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头重,脑鼻酸痛,翳膜胬肉,眵泪稠粘,卷毛倒睫。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每日三次。

  【摘录】《审视瑶函》卷六

【处方3】黄柏末红枣肉(烧炭存性)各15克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主脾胃湿热,郁于下颊,发为燕窝疮,俗名羊胡子疮。

初如粟米,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

  【用法用量】香油调搽患处。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处方4】辰砂1钱,桂府滑石(水飞过)6两,甘草1两,青黛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散肝火。

主暑月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3钱,清水调下。

  【注意】老人虚火及病后伤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4、鸡苏散

【处方1】甘草(炙)30克桂府腻白滑石180克薄荷叶(末)7.5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泻痢热疟,霍乱吐泻,酒食中毒,石淋;产后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

欲冷饮者,新汲水调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十

【处方2】鸡苏叶黄耆(去芦)生地黄(洗)阿胶(蛤粉炒)白茅根各30克桔梗(去芦)麦门冬(去心)蒲黄(炒)贝母(去心)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劳伤肺经,唾内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3】蒲黄、茅根、薄荷、黄耆、鸡苏、贝母、麦冬、阿胶、栀子、甘草、桔梗、生地。

  【功能主治】劳伤肺嗽,痰涎有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处方4】辰砂益元散加薄荷少许。

  【功能主治】清肺热。

主暑月小便不利。

【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5、桂苓甘露饮

【处方】肉桂(半两)白茯苓(去皮.二钱)白术(二钱)猪苓(二钱)滑石(碾.二钱)寒水石(碾.一两)甘草(炙.一两)泽泻(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

皆治。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桂心1两,人参1两,黄耆1两,茯苓1两,白术1两,甘草1两,葛根1两,泽泻1两,石膏1两,寒水石1两,滑石2两(火燃,另研),木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伏暑发渴、脉虚。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口渴脉洪大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调下。

【摘录】《医学正传》卷二引河间方

【别名】桂苓甘露散

  【处方】白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猪苓1两,甘草(炙)1两,泽泻1两,寒水石1两(别研),桂(去粗皮)半两,滑石2两(别研)。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流湿润燥,宣通气液,解暑毒,兼利小水。

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

  【用法用量】桂苓甘露散(《御药院方》卷二)。

【摘录】《医学启源》卷中

【处方】泽泻1钱2分,猪苓1钱2分,寒水石2钱,桂枝8分,苍术1钱,滑石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伏暑,饮水过多,肚腹膨胀,霍乱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清暑益气

1、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处方】黄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各15克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各0.9克青皮(去白)0.9克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葛根0.6克五味子9枚

  【功能主治】清暑化湿,益气生津。

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益气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泻火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渗湿;当归养血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

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

  【摘录】《脾胃论》卷中

2、清暑益气汤

【别名】王氏清暑益气汤(《方剂学》)。

  【处方】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能主治】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治暑热耗气伤津。

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西瓜翠衣清暑涤热,生津利尿;西洋参、石斛、麦门冬、甘草、粳米益气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荷梗清暑泄热。

故适用于暑热耗伤气津证。

【摘录】《温热经纬》卷四

十三、和解剂

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阳。

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伤寒论》

2、柴胡枳桔汤

【处方】川柴胡4.5克枳壳4.5克姜半夏4.5克鲜生姜3克青子芩(黄芩)4.5克桔梗3克新会陈皮4.5克雨前茶3克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

主外感初传少阳,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或痛、或呕、或哕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柴胡疏达腠理,黄芩清泄相火,二味合用,和解少阳为君;枳、桔、橘、半理气化痰,开达上、中二焦之壅滞为臣;生姜以助柴胡之疏达为佐;绿茶以助黄芩之清泄为使。

为和解表里法之轻剂,适用于外邪初传少阳之轻症。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3、蒿芩清胆汤

【处方】青蒿脑4.5~6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青子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广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功能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现用于感受暑湿、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证属湿热偏重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青蒿清暑热以透邪,黄芩化湿热以利胆,共为君药;竹茹、橘皮、半夏、枳壳理气降逆,和胃化痰,均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淡渗利湿,并导胆热下行,为佐、使药。

合而成为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的要方。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4、柴胡达原饮

【处方】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4.5克炙草2.1克黄芩4.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6厘米

  【功能主治】和中化湿,祛痰止疟。

主痰疟。

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5、达原饮

【处方】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开达膜原,辟秽化蚀。

主瘟疫初起,憎寒发热,渐至但热无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脉数舌红,苔白厚如积粉。

现用于疟疾、消化道虫积湿阻,以及湿遏热伏等热性病。

  【用法用量】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

午后温服。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摘录】《瘟疫论》卷上

调和肝脾

1、四逆散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四味,捣筛为细末。

  【药理作用】对平滑肌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泸州医学院学报》1980

(2):

9,四逆散复方对巨噬细胞机能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P<0.005),对兔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和抗痉挛作用,可升高血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加快。

认为四逆散对上述平滑肌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其中所含枳实有关。

  【功能主治】疏肝和脾,解郁透热。

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用法用量】白饮和服3克,一日三次。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备注】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摘录】《伤寒论》

2、柴胡疏肝散

【别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

  【处方1】柴胡2钱,陈皮(醋炒)2钱,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麸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1钱半。

  【药理作用】对泌胆功能的影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

11):

王昕等用雄性大白鼠制成肝郁模型,然后用本方灌胃给药,在腹腔麻醉条件下,做胆汁引流,记录1小时胆汁流量。

结果表明本方对肝郁动物的泌胆功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1),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

主因怒气郁而胁痛,寒热往来,痛而胀闷,不得俯仰,喜太息,脉弦。

现用于神经官能症、中耳炎等。

胁肋疼痛。

肝实胁痛,不得转侧,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验方新编》卷五)、柴胡疏肝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各家论述】①《景岳全书》:

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缓痛。

②《谦斋医学讲稿》:

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

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临床应用】①神经官能症《四川中医》(1989;4:

23):

一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多方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并见精神抑郁,时叹息,其症状每随情志波动而变化。

治用本方加半夏、瓜蒌各15g。

服药2剂,咽部异物感明显减轻,继服5剂而痊愈。

②中耳炎《四川中医》(1989;4:

23):

一患者,自觉耳内胀闷堵塞,听力下降。

西医诊断为“非化脓性中耳炎”。

检查:

耳鼓膜轻度充血并呈内陷。

证属:

肝气郁结,气血凝滞。

治用本方加陈皮、僵蚕各12g,菖蒲6g。

服药5剂,耳闭塞明显减轻,继服上方19剂,听力恢复,余症消除。

  【摘录】《准绳·类方》卷四引《统旨》

【处方2】柴胡2钱,橘皮(醋炒)2钱,川芎(童便浸,切)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醋炒)1钱半,山栀(姜汁炒黑)1钱,煨姜1片。

  【功能主治】解郁调肝。

主怒火伤肝,胁痛,血菀于上。

呕血,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温服。

  吐血,加童便半盏。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

柴胡疏肝木以解郁,山栀清郁火以凉血,白芍敛肝阴以止血,川芎化凝血以归肝,枳壳破滞气,陈皮利中气,香附调气解气郁,薄荷解郁疏肝,甘草缓中以泻肝火也;更用童便降火以涤瘀结。

为散煎冲,生者力锐而熟者性醇,务使怒火顿平则肝郁自解,肝络清和,安有胁痛呕血之患乎!

  【摘录】《张氏医道》卷十四

3、逍遥散

【处方1】甘草(炙微赤)1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3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疏肝养血,健脾和中。

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烧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备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

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

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2】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丹栀逍遥散

【处方】逍遥散加丹皮、山栀。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

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分2次服,日服1剂。

  【摘录】《方剂学》

5、黑逍遥散

【处方】柴胡白芍归身白术茯苓甘草熟地

  【功能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

治肝郁血虚,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血热,加丹皮;阴虚,加牡蛎。

  【备注】本方乃《局方》逍遥散加熟地而成。

方中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缓急为君;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和胃为臣;柴胡疏肝解郁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同用,气血兼顾,肝脾并调,共奏养血疏肝,健脾和中之功。

  【摘录】《医宗己任编》卷一

6、痛泻要方

【别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处方】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功能主治】补脾泻肝。

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用法用量】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备注】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

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按: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二补。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

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2、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3、甘草泻心汤

【别名】伊尹甘草泻心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处方】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

  【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4、黄连汤

【处方】黄连9克甘草9克(炙)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

去滓温服,昼三次,夜二次。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

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