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41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推荐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4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目标导航] 1.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的史实,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重点)。

2.了解二战其他战场上的转折。

3.理解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的意义(难点)。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1.苏德战场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1)背景

①德军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改变了原有的战略,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②斯大林格勒是苏联欧洲部分的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

(2)过程

①1942年7月中旬,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

②1942年11月下旬起,苏军展开了大反攻,1943年2月,以苏军胜利宣告结束。

(3)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共同构成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其他战场

战场

战况

影响

太平洋战场

1942年6月初,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给日本海军以沉重打击

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北非

战场

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的阿拉曼战役和11月初美英联军登陆北非

非洲战事很快结束

欧洲

战场

1943年9月初,轴心国中最脆弱的意大利投降

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大胜利

[思维点拨]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1)法西斯是靠欺骗上台的,它的政治神话必须用一个个军事神话来维持,进攻一完结,它的政治生命也就完结了。

(2)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欧洲主战场在东线,苏德战场的转折具有推动全局的意义。

(3)该战役的胜利使法西斯国家感到前途渺茫,末日将至,但大大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必胜信心,巩固了反法西斯联盟。

[深化理解]

意大利投降是其在战场上不断失利、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从此,在欧洲大陆上的法西斯战争由德国单独进行,从而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背景:

为协调盟军转入反攻后的作战行动,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2.开罗会议

(1)时间:

1943年11月22日~26日。

(2)参加者: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3)内容

①讨论了对日作战和战后远东的处置问题。

②发表《开罗宣言》:

重申三国继续联合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

(4)意义

①它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反法西斯大国首脑会议,表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②《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3.德黑兰会议

(1)时间: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2)参加者: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

①中心议题是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议最后决定美英联军于1944年5月实施“霸王行动计划”,开辟第二战场。

②对战后德国的分割处置、波兰疆界的变更、国际组织的成立、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进行磋商。

③发表《德黑兰宣言》,强调战时和战后将共同协作。

(4)意义:

对于维护和加强盟国团结、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起了促进作用。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开辟第二战场。

2.过程

(1)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

(2)经过两个月的艰苦作战,盟军开始长驱直入,向法国心脏地区进逼。

(3)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率军进入巴黎,建立法国临时政府。

3.意义:

盟军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归纳总结]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互配合

(1)政治上互相协作:

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

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

为了充分发挥联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各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军事上互相配合:

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

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德国的重任。

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

四、雅尔塔会议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之时。

2.目的: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世界安排的重大问题。

3.召开: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4.内容

(1)处置德国问题:

通过彻底摧毁军国主义与纳粹制度、惩办战犯,战后德国民主化等决议,并决定战败后的德国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2)苏联对日作战问题:

苏联承诺将参加对日作战,美、英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库页岛南部等岛屿交还苏联,苏军租用旅顺港,大连商港国际化,千岛群岛交给苏联等。

(3)联合国问题:

会议讨论了基本组织原则,决定了创始成员国,并就安理会表决机制制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5.评价

(1)进步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对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的步伐及对战后国际和平的维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性:

体现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浓厚色彩,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易混易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不仅表现在战场上、军事上的分工与配合,同时也表现在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相互配合与合作,表明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为战后各国的合作做出了示范。

[史论要旨]

1.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开罗会议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3.第二战场的开辟对加速德国的战败起到促进作用。

4.雅尔塔会议对协调最后阶段的反法西斯战争和维护战后国际和平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知识图示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史料一 ……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

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

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斯大林格勒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

……苏军不断前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进行空运。

德军这时已绝望地陷入困境。

由于希特勒的固执,他们将忍受挨饿、受冻和患病的痛苦。

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

美国海军提前发觉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利的最主要的原因。

史料三 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温斯顿·丘吉尔

[史料解读]

(1)说明巷战使德军的坦克优势丧失,苏军占领机场使德军的空中优势丧失,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德军的准备不足,这些因素决定了苏军的胜利。

(2)说明美军情报人员提前破译日军密码是中途岛海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3)说明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从此英军掌握了北非战场的主导权。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答案 原因:

斯大林格勒巷战的特点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天气因素;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苏军的兵力因素。

转折点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斗志,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大量歼灭了法西斯德国的有生力量,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因此,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结合史料从美国方面分析美军获胜的原因。

战役的结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

答案 原因:

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从而获得主动权。

影响: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从此美国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3)如何理解史料三中丘吉尔的话?

答案 阿拉曼战役后,英国掌握了北非战场的主动权,一步步走向胜利,因而丘吉尔的话是有道理的。

[史论总结]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转折点

 比较

项目 

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

北非战场

中国大陆战场

时间

1942年6月

1942年7月~1943年2月

1942年10月~11月

1944~1945年

战役

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大陆局部反攻

双方

美、日

苏、德

英、德、意

中、日

结果影响

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北非战事基本结束

中国战场开始了反攻,为战胜日本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会议

史料一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的演讲

史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二战全景纪实》

史料三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正式签署,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派遣远东红军出兵日军控制下的中国东北,与此同时,美国、中国也加紧了反击日军的步伐,到了15日,日本天皇就发表了《终战诏书》。

[史料解读]

(1)说明不同制度意识形态可以合作。

(2)说明从法律上肯定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从而奠定了中美英合作的政治基础。

(3)说明雅尔塔会议解决了苏联对日作战问题,加速了日本灭亡和二战的结束。

[问题思考]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史料一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

“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答案 寓意:

合作。

共同理想:

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史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二的积极意义。

答案 三国:

中、美、英。

意义:

三国一致合作抗日。

(3)谈谈你对史料三的看法。

答案 雅尔塔会议解决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政治合作与军事合作,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史论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背景

参加国及其首脑

主要内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11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中国:

蒋介石,美国:

罗斯福,英国:

丘吉尔

签署《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12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苏联:

斯大林,美国:

罗斯福,英国:

丘吉尔

通过了在对德作战中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尽快打败德国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德国法西斯即将灭亡

苏联:

斯大林,美国:

罗斯福,英国:

丘吉尔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步步紧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

苏联:

斯大林,美国:

杜鲁门,英国:

丘吉尔(后期是艾德礼)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中、美、英在会议期间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学习思考]

提示 希特勒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意图是:

德国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以切断苏军的石油和粮食补给线。

[知识链接]

库尔斯克战役

点拨 库尔斯克战役是1941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

传统观点认为苏军在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些史学家根据最新解密史料则认为德军并非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是希特勒因丧失自信而导致的错误指挥,使德军最终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学习思考]

提示 雅尔塔会议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改变了西欧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为“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了祸根。

[自我测评]

1.解答 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法西斯势力不可一世,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但是,法西斯德国的进攻之势,在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守卫者面前被遏制住了。

从此,德国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直至灭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点”,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解答 开罗会议是1943年11月22日~26日,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举行的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和战后远东的处置问题,并于1943年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

宣言重申美、英、中三国将继续联合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关于战后远东的处置问题上,宣言明确宣告要将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

《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依据。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三大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

德黑兰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12月1日会议结束时,三国发表了《德黑兰宣言》。

三国首脑表示,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和平时期都将共同协作。

雅尔塔会议:

在二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时,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安排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处置德国、苏联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等问题。

[材料阅读与思考]

1.解答 沙文主义是具有侵略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苏联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它不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原则,与美国一起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它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的特权,以此作为对日作战的条件。

这实质上也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2.解答 《大西洋宪章》提出,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在尊重它们的现有义务的同时,力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胜败,对于为了它们的经济繁荣所必需的世界贸易及原料的取得均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的合作;重建和平,使各国均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自由生活的保证;放弃使用武力。

而美、英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不惜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

这体现了大国处理国际关系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推行强权政治,无视小国、弱国利益。

1.之所以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主要是基于(  )

A.苏德实力对比的变化

B.欧洲战场实力对比的变化

C.美英苏与德意实力对比的变化

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使苏德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推进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转变,从此反法西斯联盟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故选D。

2.下列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交战双方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德意

B.美苏↔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德意

C.苏联↔德国、英国↔日本、英国↔德意

D.苏联↔德国、英国↔日本、美英↔德意

答案 A

3.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  )

A.彻底击败德国

B.彻底击败法西斯轴心国

C.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D.建立联合国

答案 C

解析 在雅尔塔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最重要的是对战后德国的处理。

故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

这个比拟并不适当。

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答案 

(1)评价:

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2)不同:

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第

(1)问需先依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评价。

(2)问要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方面归纳其不同,原因方面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角度来考虑。

[基础达标]

1.观察下图中的漫画,通过这幅漫画作者主要表达出(  )

斯大林的晚餐

A.苏联必将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

B.德军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C.苏联存在过分轻敌的战略错误

D.德国法西斯惧怕苏联的心态

答案 A

解析 图片中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将纳粹的头子希特勒当做盘中的晚餐,这说明作者坚信苏联一定能够打败法西斯。

2.观察下图中的传单,传单中一个日本士兵被困在一个孤岛上,无助地向四周张望。

画中的文字是:

“日本的飞机和军舰都到哪里去了。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该传单的散发者最有可能是美军

B.散发该传单是为了瓦解日军士气和精神

C.该传单应印制于中途岛海战之后

D.该传单预示着日军将逐步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 C

解析 传单仅是宣传品,它不是实际战况的反映,C项的推断过于绝对化。

3.《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必须无条件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声明:

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

”这些表明(  )

①台湾问题一直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②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③美国历届政府的主张都和中美三个公报一致 ④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④能从材料中得到体现,②表述不符合史实,③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时的体现。

4.二战期间,某次国际会议及其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该会议是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目的是为商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

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答案 A

解析 首先,题干确定的范围是“军事上”,可依此排除与经济相关的B、D;其次依据“既合作又斗争”这一条件排除只反映“合作”的C。

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既体现了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体现了英美等国担心苏联的军事力量因战胜德国而过度膨胀的斗争,因此答案为A。

6.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发生在1943年7月

B.是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战

C.将开罗会议的具体决定付诸行动

D.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局面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英吉利海峡”可判断为诺曼底登陆,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局面。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 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 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

因此,我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

——1942年5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 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最有利的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战略意图。

(2)对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持什么态度?

其目的何在?

(3)材料四中斯大林所说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

(4)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人谁的说法符合材料一的精神?

谁的说法不符合?

为什么?

答案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减轻苏联压力,沉重打击德国,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态度:

拖延甚至拒绝。

目的在于让苏德双方在战场上互相削弱,以利于英国。

(3)当时德国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在西线力量比较薄弱。

(4)罗斯福、斯大林的主张符合材料一的精神,丘吉尔的主张不符合。

因为前者符合《联合国家宣言》所规定的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这一精神,后者拒绝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违反了这一精神。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二“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和所学知识可分析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

(2)问由材料三中“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