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18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0408195

《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四、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

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

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

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

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

列式一:

2+2=4(人)

第二种:

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

2+2=4(人)4-1=3(人)

师追问:

为什么减1?

第二组:

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

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

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

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

(2)列式中“减1”的意义;(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4)师生小结,得出:

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

(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

(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

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谈话:

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

方法一

方法二:

跳绳

杨明

刘红

李芳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子

于丽

周晓

朱晓东

陶伟

卢强

 

方法三:

    跳绳          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      踢毽子

          陈东 丁旭             杨明                于丽 陶伟

         王爱华赵军             刘红                周晓 卢强

         马超  徐强             李芳                朱晓东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

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

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维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

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

谈话:

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

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

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5.变式练习,内化集合思想

课件出示:

(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跳绳

9

13

17

18

25

29

33

38

42

踢毽子

17

25

28

30

31

39

40

44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

(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从集合图中会看信息,到会填写集合图的一个数学思想的延伸,也是解决重复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好基础。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估计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讨论:

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3)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判断:

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 )参赛的同学最少有8人。

( )

小组讨论,全班分析,得出:

参赛同学最多是17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复。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

(板书:

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5、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在学生认识了韦恩图以后,我非常关注学生根据韦恩图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