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02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第八讲、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阅读文章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读了一遍文章,我们就要大致了解它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我们只有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给文章分段,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岀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如《新型玻璃》一文,我们通过通读知道文章分别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把这几种玻璃名称提岀来,把“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保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联法。

对于文中有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的,我们把这些基本要素弄出来,再用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串起来,大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时间是“1935年秋天”,地点是“草地“,人物是“老班长、'我'和另外两个伤员”,事件起因是指导员让老班长照顾三个伤员,经过是老班长钓到鱼做成了鱼汤,自己不喝,全给了三个伤员,而自己却只吃鱼骨头,结果是老班长最后牺牲在草地上。

我们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段来总结主要内容,这种句段主要是课文中的中心句或中心段。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可以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自答法。

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自我提问,主要是这样的几个问题:

写人和事的文章是“谁在干什么?

经过如何?

结果怎样呢?

”状物类的文章是“什么(事物)东西怎么样?

”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就要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这样就概括岀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谁在干什么?

经过如何?

结果怎样呢?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作答,再把各个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张海迪住院期间

3月10日,张海迪住进北京部队总医院疗养。

第二天早晨,刚从睡梦中醒来,张海迪就喃喃地用英语说道:

“水、水。

“护士急忙把水送到她的唇边。

可是,海迪却把水推开了:

“谢谢!

我是在学习。

”接着,从海迪嘴里又蹦出了一串英语单词。

这下医务人员才知道,原来张海迪有每天清晨学习外语的习惯。

此后,当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病房的时候,英语、法语、日语,就会从这间小小的病房里,融入那春日的晴空。

每天晚上从十点多开始,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是海迪写作的时间。

她不写够自己规定的时间、字数,绝不肯睡觉。

她说:

“我要向吴运铎同志学习。

吴老说过,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张海迪住院期间,远不只是读书写作,只要有可能,她总想多做一些事情。

一天中午,她正躺在病床上看书,忽然听到对面病房里传来清脆的破碎声,原来是一位叫小高的患者,因药物反应,关节疼痛难忍,浑身一个劲儿地打颤,失手将碗碰翻了。

海迪立即要求医护人员推她去看望小高。

她来到小高的病床前,用准确而熟练的方法,为他按摩起来。

半小时过去了,豆粒大的汗珠,一颗颗从海迪的额上渗出来整个病房,除了海迪按摩发出的声音,一切声音似乎停止了。

这出奇的安静,使小高感到异样,他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他猛地跨下床,热泪盈眶地喊道:

“海迪姐!

我的好姐姐!

张海迪住院期间,就是这样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如果我今天能对别人有更多的帮助,那我就过得更加充实。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出奇——()熟练——()

2.短文写了张海迪住院期间所做的哪几件事?

3.小高“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请你写出他惊呆的原因。

4.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題指导】1解读第4题,我们读了短文后,就可以采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第1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北京疗养。

第2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医院背英语单词。

第3自然段讲她在医院坚持写作。

第4自然段讲她尽可能多做事情。

第5、6自然段讲病友小高因为疼痛把碗打翻了,张海迪去给他按摩。

我们把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起来就是短文的主要内容了。

【签案】1.探望好奇熟悉

2.写了她背诵单词、写作、探望小高并为他按摩。

3.因为他看到同样住院的张海迪来看望他并给他按摩,他非常感动。

4.本文讲了张海迪住院期间坚持学习,并且关心病友的事情。

赞扬了张海迪顽强学习、关心他人的精神。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

有一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想听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当时,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位17岁的女生姜建华。

她端庄典雅,神情凝重,一声长叹开头后,旋律渐起,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时而缠缠绵绵,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了下去。

在场的人们大惊,姜建华也不知所措地停止了演奏。

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样惊呆了,以为小泽征尔年事已高,出了什么意外。

赶紧拉着他的手把他扶到座位上,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

“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

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

就这样,他一直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

演奏结束后,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

“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去演奏它的。

'‘随后又喃喃自语:

“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

小泽征尔是世界顶尖级的指挥大师,赫赫有名。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一个乞丐艺人,而演奏者是一个17岁的学生,同样微不足道。

可是,小泽征尔却下跪了,真诚地下跪了。

不为什么,就因为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知所措:

2.用“”画出表示音乐优美的句子。

3.小泽征尔为什么会下跪?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参考答案

1.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时而缠缠绵绵。

3.小泽征尔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让他认为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挚爱。

4.小泽征尔听姜建华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被那优美的旋律迷住了,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使他忍不住下跪。

 

二、选择题

2.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

“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

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

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

“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

”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

“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

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

“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

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3.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

“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

”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

“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

(5)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根据要求赏析第①段与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本句用了什么描写?

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能在细节处体会到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小细节和大家分享。

1.示测:

(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

(4)皱纹渐渐爬上母亲额头。

(5)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

(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母亲比作树木,把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母亲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生活中小细节示例:

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粱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

好晦气!

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

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

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

“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

”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

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拼音。

2.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

为什么?

3.文中的老者一言未发,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所反映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5.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6.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nánsuǒwānyán

2.不离题。

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行人、小商小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3.作者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神韵。

老者虽一言未发,但他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态度及行为影响了胡同的住户及行人,感动了作者。

4.幸灾乐祸、麻木、无奈等。

(意对即可)

5.以前热闹、拥塞、土尘蓬蓬、乱乱哄哄;现在静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6.要点: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简单的举动,既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②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③行动最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举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5.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jiǒngjiǒng()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

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他写了这样的诗句: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

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

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我故作轻松地说:

“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

”他却盯着我的眼睛:

“我想知道实情。

”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

“好好做治疗。

”便匆匆逃出病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

“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

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

“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

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

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

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

”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

”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

生命也许很cuì()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我想:

“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郎郎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iǒngjiǒng()()有神cuì()弱陨()落夭折()

2.选句。

灿烂绝伦——

活力四射——

3.找出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的错别字。

()——()()——()

4.运用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仿写下面的句子。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5.“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6.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吗?

1.炯炯脆yǔnyāo

2.略

3.祥→详郎郎→琅琅

4.略

5.生命的“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6.如: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

6.如:

《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