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71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docx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

江苏省宋楼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七)

历史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周语》载: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

点睛: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

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

据此可知

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答案】D

【解析】

【详解】荀子提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主张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说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早提出”,排除A;荀子是战国时期人,是国家分裂时期,排除B;材料说明思想统一的重要性,无法体现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必须予以根绝”,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

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

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

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早能力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详解】根据材料“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可见是指灌溉工具翻车,依靠人力,故排除A和B,选择D。

材料中不能获取C选项的信息,故排除。

【点睛】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朝代

三国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高转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风力水车利用风力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期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4.《旧唐书·桓彦范传》载:

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

帝曰:

“既要用之,无容便止。

”彦范又对曰:

“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

‘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

’……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

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

惟陛下少加慎择。

”帝竟不纳。

由此可知当时

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

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竟不纳”可知,一个敢对皇帝谏言,一个敢于否定丞相的合理谏言,这说明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故选D;用人问题仅是事情的起因,材料的重点更在于强调其后引发的君相矛盾,A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宰相合理谏议,但皇帝却并不采纳,这说明相权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B项表述与此不符,排除;方术只是引子,其背后真正破坏国家政治秩序的,是独尊的皇权,C项表述夸大了方术的作用,排除。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

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答案】D

【解析】

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A、C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6.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它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成熟文学剧本。

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A.流传范围广

B.反映社会生活

C.更富观赏性

D.体现文化融合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文学剧本”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增加了元杂剧的观赏性,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流传范围广和反映社会生活,故AB项排除。

7.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

“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这场战争”

A.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表明此次战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杨村战役”“聂士成军队”以及俄国记者,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

“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

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

9.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

“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

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可知,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强调废除和推广的诗体,故B排除;“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

10.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

这表明抗战时期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述的是抗战时期陕西的工厂数量及资本总额较民国前期有较大发展,陕西位于西部地区,因此能说明西部地区近代化建设的成就。

故C项正确。

材料仅记载了抗日时期陕西的工业情况,无法比较区琙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故A错误。

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农村,而工业主要在城市,因此工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故B项错误。

材料表述的是陕西工业的发展,未体现政府的举措。

故D项错误。

11.毛泽东主张,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毛泽东的这种建国主张应当出自于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此时主张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这种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相符,所以此建国主张应该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选C;AB项中没有关于建国的主张,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不符,排除D。

故选C。

12.《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到:

“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

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

”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取消西方列强的侵略特权,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一边倒”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B不符合题意,排除;“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排除C。

13.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

“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表明康德强调

A.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使人权……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康德强调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故A正确。

“要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不是康德强调的主旨,排除B;早在理性主义思潮出现之前,人性就已经得到解放,排除C;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均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两者强调的角度不同,排除D。

14.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

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

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

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过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以及18世纪打败法国,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国内商业爆炸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完成是19世纪40年代,故A项错误。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是17世纪,故C项错误。

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15.钱乘旦认为:

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

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

据此,新航路开辟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

16.有学者指出:

“1517-1525年间的福音运动之后,新教与天主教便开始了争夺主动权的斗争,通过教育、宣传以及书籍审查制度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教义体系及服从制度。

由于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便与诸侯、官吏和国王结盟,结果在实际上把教会变为政权的一部分。

”材料与下列观点相吻合的是

A.“教随国定”B.“破除教会迷信”

C.“反对赎罪券”D.“信仰即得救”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教会变为政权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宗教服从于政权,形成了“教随国定”的局面,故A正确;新教与天主教都信教,并没有破除教会迷信,排除B项;C项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信仰即得救”只涉及到信仰的自主权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7.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由民选产生,任期有明确限制,还赋予议会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行政官员的权力;州政府和地方官员,绝大多数也是由民选代表或代理人组成。

这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之一。

C项与题意相符;联邦制原则涉及的是国家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B项;中央集权原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列宁认为:

“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由此可知列宁主张

A.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发展商业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反对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等信息可知列宁主张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列宁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A;列宁主张发展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不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19.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

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

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可知,在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政治协商制充斥着不对等的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故选A。

北约政治协商制的形成是个动态过程,在北约建立后不断发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既合作又斗争”的信息,故排除C。

D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没有提到双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

20.“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

”可见他

A.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卢梭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被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故选D;印象主义注重光色瞬间变化,现实主义重视反映社会现实,20世纪出现现代主义,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16分,第23小题14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

21.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

(1)主要内容:

忠孝。

主要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

(2)出发点:

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途径:

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3)新内涵:

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意义: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信息“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概括得出:

忠孝。

“主要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重用儒生等方面回答。

(2),“出发点”,据材料二信息“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概括得出:

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种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致良知角度回答。

(3),“新内涵”,据材料三信息“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归纳得出:

世界意识。

“现实意义”,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回答。

2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

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

但在很长时问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

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的本质及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本质:

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

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英国的外交施压。

(2)参考示例:

论点:

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的演变,折射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剧变。

论证:

①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船坚炮利”冲击及传统文化影响,先进国人构建出西方科技发达而文化落后的形象,“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提出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折射出其内涵,并推动了中国最初的近代化。

②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国人在西方制度先进的新形象刺激下,开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大大深化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③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先进的国人又增添了西方文化先进的新形象,遂发起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