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66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docx

论改革开放30年兰州商业变化

论改革开放30年_兰州商业变化

(一)商贸流通业快速向现代化迈进

自古以来,地处丝路重镇的兰州就是商贾云集,物流发达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商贸流通史。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先后被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确定为商贸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和内陆开放城市,成为全国32个大型物流中心城市,商贸业得到了快速、有效、空前的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地区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

商务行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助推者,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实践者。

30年的改革开放,兰州商务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分散的单兵种,整合成为了多兵种的集团军;由单纯的商品物资供应部门,改革发展成为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由凭票供应的紧缺型经济,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生产生活的消费型经济;由封闭型体系,发展成为有一定开放度的外向型体系;由本地小区域型商贸流通,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兰州市的商业形态基本都是民百大楼等为数不多的单一的百货店和副食店。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兰州市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百货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连锁店、便利店、尾货折扣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商品摩尔、批发市场、商业街、电子购物、影视购物等新型商业形态。

亚欧商厦、华联超市、东部综合市场、西北电子商贸城、国芳百盛、西太华商厦、阳光酒店等一批高规格、大规模的新型商业设施投入运营,兰州作为西北重要商埠的商业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连锁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引进了肯德基、新世界百货、家世界、华联、国美、苏宁、大润发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使兰州新型商业形态从无到有,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连锁经营已经涉及粮油、餐饮、美容美发、医药、百货、农资等35个行业,连锁经营店已经发展到460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物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物流企业已达10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物流企业已达13家,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有4家,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商贸流通竞争力的提高。

(二)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1.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商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兰州通过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市场建设,先后建成了东部综合批发、瑞德摩尔、西北电子商贸城、兰大科技广场、兰新电子电器、金港糖酒、兰海商贸城、西部综合、张苏滩粮油批发、雁滩日杂、雁滩建材、光辉布料、兰州陶瓷等一大批综合和专业市场。

使市场从无到有,从地摊式、大棚式、低水平、低档次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高档次、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市场群,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

2007年,商品市场239个,其中批发市场120个。

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的市场51个,10亿元以上的15个,50亿元以上的3个。

同时加大了商贸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亚欧商厦、西太华商厦、国芳百盛、西单商场、华联超市、家世界、新世界百货、大润发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的商贸流通设施,引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营造了舒适的居民购物环境。

2.目前,我市商业网点达到8万个,从业人员约67万人,10个一级商业中心实现了上规模、上档次,二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全市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市市场投资主体形成了以国有投资、民营个体投资等多种方式,资金来源广泛,融资渠道广阔,已经形成社会办市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2)市场种类多样化。

我市已经形成了金属、家具建材、汽车及配件、电子电器、糖酒副食、粮油、药材以及蔬菜瓜果、肉禽蛋、布料服装十大特色区域性批发市场,服务的范围已完全满足社会和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3)市场服务层次化。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市场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城市高收入消费阶层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市场的服务范围已经囊括了社会各阶层;

(4)大中小型相结合;既有投资几亿、十几亿元的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也有投资几千万的中型和几百万的小型专业市场,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格局已经形成;

(5)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

既有服装、蔬菜瓜果、粮油等综合性批发市场,又有建材、电器等专业市场,达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

(6)城市和农村市场互为补充。

在完善、提升、改造城市市场的同时,加大了农村市场的建设进度,尤其是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进,农村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2007年,全市市场成交额达到473亿元,有100多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辐射西北五省区和天津、重庆、四川、内蒙古、西藏、广东等20个省市区,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服务业成为兰州经济主导产业

1.我市把加快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借助改革开放,整合商业资源;借助城市建设,推进网点建设;借助改造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从规划、政策、服务、准入等方面入手,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引导、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使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01亿元,是1978年5.45亿元的49.53倍;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是1978年0.2亿元的272倍。

2.目前,兰州的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2007年,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370.5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57%;服务业(三产)从业人员达到71.4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4.83%,其中商务行业解决就业57.26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80.15%。

三产超过二产成为兰州经济的主导产业,推动了兰州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兰州商务不断促进消费、出口和外商投资增长,发挥着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半马车”的作用。

(四)“151”工程助推兰州经济

近年来,在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有效推进了“151”工程,即:

紧紧围绕消费、出口、商务投资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一条主线,狠抓集约发展、民生商务、新农村市场、外向经济、供应保障五大体系建设,加快打造都市商务区,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推动了商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五个一批”推进市场集约发展

商品市场在满足全市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规模小、档次低、布局不合理、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政府按照空间集中、规模集群、土地集约的发展思路,用“五个一批”(新建一批、搬迁一批、整合一批、改造一批、撤销一批)的措施,大力推进市场的集中集约发展。

目前,已经完成了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物流中心建设的选址工作,制定了整合搬迁城区蔬菜、瓜果、水产、肉类、粮油、副食品等批发市场,新建兰州最大“菜篮子”、最大“米袋子”两大物流中心的建设实施方案。

大力推进兰州陆港物流园区建设,完成了园区选址、方案设计论证和专家评审,确定了一园三区的规划建设方案并正在边报批边招商建设。

加快市场改造提升步伐,先后对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兰新瑞德摩尔市场群、兰州陶瓷建材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大力推进都市商务区建设,狠抓特色商业街建设改造和提档升级,建成了张掖路商业步行街、建兰路步行商业街、永昌路品牌服饰商业街,启动了西固商业步行街、小西湖民族商贸街、农民巷风味饮食街、大众巷名优小吃街等。

近两年引进和投资建设商业设施近100个,完成投资36.63亿元,建成运营30个。

(六)民生商务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和谐兰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城区200多万人生活在390个社区、且便民商业服务网点滞后、居民生活不便的问题,政府狠抓了民生商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社区综合超市、粮油肉菜市场、放心早餐、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设施。

先后建成4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20个城区菜市场,30个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超市,210个放心早餐连锁经营网点和150个“放心豆制品”销售网点,100个标准化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新建畜禽定点屠宰厂6家,改造提升12家,推动了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正在建设的市场集中集约发展体系、民生商务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规范推进,必将对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有效地利用城区土地资源,治理城区交通和环境卫生,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形象,推进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七)积极构建新农村市场体系

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发展相对滞后。

一方面,假冒伪劣和过期商品使农民群众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农产品卖难问题也较为突出。

因此,我们商务围绕新农村建设,狠抓了新农村双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先后建成标准化农村便利超市373个,其中农资超市131个,覆盖3个县区的90多个乡镇,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消费不安全、不便利、不实惠的问题;同时,建成6个农产品市场,3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为农产品外销和农民了解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发布销售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深受农民群众的称赞。

(八)市场供应保障成效明显

市场供应保障直接关系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和稳定大局。

两年多来,特别是面对猪肉等副食品涨价、冰冻灾害、地震灾害等特殊情况,政府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应对困难。

1.在组织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上,重点保证肉、菜、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使市场货源充足、供应平稳,没有发生断档、脱销现象;

2.在制定保障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矿泉水、方便面、饼干、手电筒等应急商品为主的政府储备;

3.在市场运行监测上,建立了覆盖市县区两级100户流通企业的市场监测体系,实施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日报制度,为政府调控市场及时提供决策依据,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表彰;

4.在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上,实行宰前通知书制度、强制实行病害猪肉高温处理、安装电子监控设施三大措施,实现了对屠宰的全过程监督,市县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达95%以上,确保了出厂肉品

省的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3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2%,占全省的35.96%,占全市GDP的50.57%;完成商务投资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211.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15亿美元,其中出口5.66亿美元,分别增长19.01%和21.2%,占全省出口的34.12%

四、理论保障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

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