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22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二。

二一年四月

总贝U 1

一、现状与形势 2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二)地质灾害概况 2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3

(四)面临形势 5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规划目标 9

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11

(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11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3

(三)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面落实分类管理措施 18

(四)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分级管理措施 19

四、强化地质灾害六大体系建设 20

(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20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20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21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 22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22

(六)地质灾害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22

五、重点工程 24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24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24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25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25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25

(六)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25

六、规划保障措施 27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27

(二)健全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27

(三)完善投资机制,提高投入成效 27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保护水平 28

(五)深化宣传教育,构建良好氛围 28

七、附则 29

(一)规划组成 29

(二)实施时限 29

(三)解释权限单位 29

附表:

附表1 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附表2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附表3 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4 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5 县地质灾害防治乡镇和重点防治村一览表

附表6县“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一览表

附图:

附图1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2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3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4 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

75000

总则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范化、综合治理科学化,为我县“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筑牢安全保障。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县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法规及文件,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县“十四五”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适用于县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规划》基准年2020年;期限从2021〜2025年。

《规划》中地质灾害隐患统计数据截止至2020年12月。

一、现状与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县位于省南部山区,温州市西南部,飞云江中上游。

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县、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总面积1296.44km2。

隶属温州市,县政府驻地大帝镇,距省会杭州市274km,距温州市区62km。

县辖大帝镇、珊溪镇等12个镇(1个民族镇)、平和乡、双桂乡等5个乡(1个民族乡)。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1.08万人。

“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0年达112.01亿元,年均增速为7.4%,高于全省的6.5%、全市的7.2%;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208美元,处于世界银行标准的中等偏上收入水平;2020年财政总收入达15.71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万元、2.05万元,年均增长7.8%和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于全市第一位。

(二)地质灾害概况

我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特点,发育程度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还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滑坡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为主,规模多为小型,险情多为一般级、较大级,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厚度小,受暴雨诱发形成;崩塌分为两类,一为自然陡坡或陡崖发生的崩塌,另一类为公路、电站和民房等工程边坡发生的崩塌,规模多为小微型,其险情多为一般级、较大级;泥石流以坡面型为主,造成的危害大,且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和低频性等特征,主要受特殊气象条件控制,其启动物源主要为高位滑坡、崩塌或后缘坡面侵蚀。

县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截止2020年12月,全县累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9处,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崩塌12处、滑坡134处、泥石流33处,主要分布在大帝镇、珊溪镇、黄坦镇、西坑畲族镇、帝口镇、周山畲族乡,对8136人和1.4亿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1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建议避让搬迁66处(存有10处采取搬治结合措施),需要工程治理94处,纳入直接核销的地质灾害点19处。

经过“十三五”勘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共核销155处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滑坡118处,泥石流28处,崩塌9处,共减少威胁1625户6628人。

现存各类隐患点24处,影响人口377户1508人。

其中,滑坡16处,泥石流5处,崩塌3处。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总计151个,其中64个重点防范区、87个一般防范区,影响人口1404户3131人,影响财产21357万。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县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其中大帝镇、双桂乡、珊溪镇及黄坦镇等乡镇最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县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不断加强。

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台汛期组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及汛后核查。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县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灾后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隐患排查专项报告》、

《县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庄与人口集聚区划分说明书》,启动了1:

2000珊溪镇风险调查评价。

查明全县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变化情况,初步评价其稳定性;查明新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分布发育情况、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初步划定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庄和人口集聚区,并提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议阈值。

2.监测预警网络进一步健全。

健全了覆盖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防御体系,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群测群防网络,更新落实了监测单位和监测责任人(AB岗),对监测员和责任人进行了培训,并发放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记录本。

2016年,全县制作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1758份,“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两卡”1万余张。

通过将灾害类型、规模、诱发因素、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点和报警电话等告知受灾村民,确保群众及时有效避险;构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对10个重点隐患点安装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并连接省厅监控系统,动态掌握风险变化情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十三五”期间省、市和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约4674万元,采取勘查治理、避让搬迁及地质环境条件改变等方式,共核销15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其中,实施避让搬迁63处,工程治理73处,地质环境条件改变核销19处,共减少威胁对象1625户6628人,避免财产损失约1.2亿元。

通过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治理工程等综合治理的实施,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完善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相关职责,形成县政府负总责、主管部门具体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防御、处置和救援工作;每年更新发布汛期防灾预案,台汛期全面贯彻执行汛前排查、汛中险情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并完善灾情速报和汛期值班制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编制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5.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高。

积极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采取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普及突发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每年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及受威胁群众的避险和自救能力。

组织各类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培训20余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28次,累计参与人员及群众上万人。

(四)面临形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美丽经济发展、美丽家园建设、美好生活创造,加快实现“发展高质量、绿色高增长”的“三美”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新理念,切实纠正和克服防汛防台“四种错误”思想。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县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目标、四个宁可、三个不怕”等重要理念,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切实纠正和克服防汛防台"四种错误”思想,切实加强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预报预警、风险管控和应急指挥,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管控能力、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和城市内涝防治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赋能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认识地质环境、把握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

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质灾害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利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成果,实现跨层级、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集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赋能助力,系统解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识别一监测一预警一处置一反馈”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运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手段,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

风险。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进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的新阶段,必须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聚焦“隐患在哪里”和“灾害何时发生”,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隐患治理与风险管控相结合、防灾经验与数字手段相结合,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要窗口”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2.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全区域的风险防控不足。

已发现的隐患点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大部分得到综合治理,新发现的隐患点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消除隐患,可以得到有效防控,但隐患点具有隐蔽性,有部分的地质灾害并不发生在已查明的隐患点,以往的风险管控主要是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缺少对地质灾害全区域的风险防控。

对“灾害链”的整体把控较少。

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单一的灾种,与目前灾害链的现状不吻合,灾害链涉及一系列的灾害,灾害链不可能分割,防治也不能分开。

以往仅靠自然资源'单部门’应对地质灾害是防治的短板,而地质灾害防治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建设等多部门。

因此,要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