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08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和汉武并称,这主要是因为()

A.二人都是暴君

B.二人死后陪葬的物品都很多

C.二人都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D.一人坑儒,一人尊儒

2.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下列可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B.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C.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D.封建制度的确立

4.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禹——建立夏朝B.启——建立商朝C.桀——夏朝灭亡D.纣——商朝灭亡

5.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

“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6.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皇帝制

7.以下早期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8.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商汤B.刘邦C.项羽D.陈胜吴广

9.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10.《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了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A.铁农具和马耕B.青铜器和牛耕

C.木农具和牛耕D.铁农具和牛耕

12.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3.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商朝东周B.商朝战国C.战国东周D.战国西晋

14.为纪念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某一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

该人物是()

A.黄帝B.炎帝C.秦始皇D.大禹

15.齐世荣在《中国通史》里面说到,中国“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先秦,封建专制的最高峰莫过于明清”。

先秦“学术思想最辉煌”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道家的《道德经》成书D.儒教、道教、佛教并立

16.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7.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②种植水稻③住干栏式房子④挖井饮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19.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政”指秦之“暴政”

C.“制”是指郡县制

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

20.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结盟。

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说明

A.齐国积极发动兼并战争

B.周王室力量大大衰微

C.齐采取了联横外交政策

D.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

2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22.西周的用鼎制度明确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

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23.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西汉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以农为本

24.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韩国

B.宋国

C.赵国

D.魏国

25.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二、综合题

26.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田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

“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下图是战国七雄简易示意图,回答各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_________时期发生的__________(人名)变法。

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国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经济基础)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如图,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思想创新)

材料二:

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大宗。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出孔子在治理国家的主张是什么?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孔子在战国时期的继承人是哪位思想家?

他有什么主张?

(只需写一位人物及其主张)

(影响深远)

材料三: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4)材料中的“臣”是儒家在汉代的代表人物,他是谁?

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什么建议?

从哪位皇帝开始,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8.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是哪国人?

(2)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的时间是?

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法的相关内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变法的影响。

29.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

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材料三

(3)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什么?

它的修建有何意义?

材料四

(4)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请问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社会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诸侯国”的形成制度与哪一王朝的建立有关?

据材料分析“争霸”的影响。

(2)材料二中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列举一位该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据材料指出该历史现象“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的原因。

结合所学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始皇”又创立了一套怎样的制度?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呈现了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人们常常把秦皇和汉武并称,称之为“秦皇汉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商鞅变法的奖励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

奖励耕织和军功,即奖励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仗打得好的人,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C符合题干要求,ABD都与“最根本原因”不符,所以答案选择C

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故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

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朝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小篆出现在秦朝,隶书、行书出现时间晚于小篆,排除B、C、D,故选择A。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信息“周武王分封周公、鲁公伯禽;有诸侯、卿大夫、士”可知题干图示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

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西周的统治阶层,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所以答案选D。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

商汤与题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不符,A不符合题意。

刘邦、项羽反秦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B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其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图示揭示了这一特点,皇帝高高在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变革时代。

从劳动工具上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至迟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所以答案选D。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开始,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A

解析: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神州轩辕自古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初祖的黄帝发明车战法,因此又称为轩辕氏。

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符合题意。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

道家的《道德经》成书与题干“学术思想最辉煌”不符,C不符合题意。

佛教在先秦时期还没有传入中国,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

“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B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C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是半坡人;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即使出现“盛世”、“中兴”时期,也不能改变农民受压迫剥削的事实,D项不确切,所以答案选D。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短暂灭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制度,故BCD理解正确,不合题意;“政”是秦朝的暴政,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A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周天子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说明周王室力量大大衰微,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齐国积极发动兼并战争、齐采取了联横外交政策、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

B符合题意。

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这是由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

在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从天子到奴隶,层层分级,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B

解析: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三家分晋的史实。

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分别是韩国、赵国和魏国,没有宋国,故选B。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年是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二、综合题

26.

(1)齐国。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

齐B:

楚C:

秦D:

(3)战国,商鞅,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解析:

(1)齐国。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

齐B:

楚C:

秦D:

(3)战国,商鞅,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重用人才、改革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桓公”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桓公;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按地图位置,战国七雄中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诸侯国依次是齐、楚、秦、燕。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进行的变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是: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4)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齐桓公首霸和秦国国势日趋强盛是由于任用了人才管仲和商鞅,国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27.

(1)铁制农具和牛耕。

(2)以德治国;“仁”

(3)孟子,“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解析】

【详解】

(1

解析:

(1)铁制农具和牛耕。

(2)以德治国;“仁”

(3)孟子,“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

(2)根据材料二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根据材料三“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臣”是董仲舒;这是他给汉武帝提出的建议。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8.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

解析: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所学知识,“卫鞅”指商鞅;“孝公”指秦国国君秦孝公。

(2)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内容,根据材料“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内容。

(4)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9.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奖励耕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

解析: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奖励耕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制度创新等(言之有理即)。

【解析】

【详解】

(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片“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我们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奖励耕织”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

商鞅变法的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项措施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都江堰。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4)依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这两项措施是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5)综合题干材料涉及的信息,材料一反映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三反映了都江堰,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归纳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制度创新等。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