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19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设计导学案.docx

如何设计导学案

如何设计导学案之

“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导学案”,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导学案”的设计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理念逐步得到了确认,教学设计不仅是对知识学习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更重要的价值取向是要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学”而设计。

[2]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实施方案”,[3]这种“方案”是任课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单一方面制定的,较少经过整个学科组老师的交流和协商,这样的“教案”显然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

导学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追求学生的学习获得,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

它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而是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的有机整合。

导学案的设计包括个体初编、集体编写、教学中生成三个部分。

(一)个体初编

     导学案,从关注学生学习获得这一基点出发定位教师的教学,它促使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导学案设计需要学科组根据教学计划,科组长在每周集体研讨中,规划下一学周的导学案内容,教师个体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设计,认真阅读理解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相关关系是教师个体设计导学案的重点。

1.阅读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

”[4]导学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其本质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所以阅读理解学生是设计导学案的基础。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等前提下才能做到“因材设计”。

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广泛征询有益建议,设计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导学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有法定使用依据,经过国家审定;有科学依据,经过专家、教师长期探索,有实验基础;教材精选和组织了社会经验,承载着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5]教材是导学案设计的源头和蓝本,导学案设计不能脱离教材。

但教师“用教材教”,非“教教材”,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读懂、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予以重组,追求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设计围绕教材,不能脱离教材“顾左右而言他”,但又要处处为学生学习获得着想,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处理好相关关系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问题,教材是依据和蓝本,导学案是教材的延伸和优化,导学案应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开发,把教材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做好教材和导学案的有机融合;处理好主编能力差异及使用导学案的能力差异问题,学科组应根据不同主编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特点做到编写和使用的针对性指导,体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处理好“预习导学”的问题,预习导学案至关重要,学科组应指导教师在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多下功夫;处理好如何精选练习,做好作业的分层问题,练习的设计必须注意“因材设计”;处理好学生学习导学案的深度问题,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不能“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必须学懂和学透;处理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学生不愿提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问题,设计注意多设疑。

(二)集体编写

    导学案设计的基点是学生的学习获得,需要教师集体的智慧。

集体编写一般以学周为单位,学科组长可以提前召集本组教师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研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等方面内容。

集体编写也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课前预习和课前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不仅把育人的眼光局限在课堂,要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每次的集体编写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有进度、有测试,学科组长要定期按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写活动,切忌走过场,切忌让集体编写演变成轮流编写,要避免传统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学科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编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初稿,并交给学科组长审查修改;学科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同时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组的教与学的方案,及时备案造册,以备后用。

    设计导学案时,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学科组依据课时要求具体分工到每位教师,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科学搭配,“多师多徒、以老带新”,在规定时间提交初稿,然后学科组认真讨论,再返回修订。

修订后,再由组长把年轻教师的导学案分配给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逐行修改,修改内容主要为是否做到知识层次化、问题化,问题阶梯化,是否引导得当,点拨是否到位,分析是否有条理,总结是否精到。

初编者、校审者均要署名,最后经组长认定交印。

    学科组教师应把编写出色的导学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引导性和主体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阅读学生、读懂教材、明晰课标;编写出的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过程、达标检测和总结反馈。

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与要领见下表1-1。

表1-1导学案的编写内容及要领

编写要素

编写内容

编写要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问题化

过程与方法

能力过程化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潜移化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导学内容

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问题化、层次化、阶梯化

教学重点

导学重点

陈述简洁化、突出重点、呈现难点

教学难点

导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学科背景

认识学生原有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学科特点、学校和班级情况

学校、班级背景

学法指导

导学策略

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导学过程

 

学生预习

预习目标和要求

引导学生课前明晰重难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师生双主动

编写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和对话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设计充分

习题设计注重分层,当堂检测

总结反馈

编写注重双向反馈,注重反思

教对学的反馈,学对教的反馈

总结、反思、提升

导学反思

教后记

编写“留白”

编写注重“留白”,教师反思导学,学生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后记

  (三)教学中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

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教学观决定了课堂教学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

[6]新课程理念下要求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刻板和控制主义倾向,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大胆采用‘调适’或‘创生’的课程实施取向,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

[7]基于此,上课前一到两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与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生表现在教学设计中‘留白’,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填补”,[8]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留白”处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编写时小组交流;学生在“留白”处填写“学后记”,便于反思和总结提升。

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修改,根据课堂的变化注意导学案的非预设性生成,导学案只是一种预设,而不是“教学圣经”,“在学生‘鲜活’的思维中,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课堂会产生令人惊喜的非预设性生成,它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重要财富”。

[9]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言:

“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10]新课程理念下,只有“当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学过程本身充满激情地投入创造活动(即在教学中产生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则宣布‘教师时代’的来临”。

[11]基于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二、“导学案”的实施

     教案只是教师理解的课程,[12]而导学案却是教师和学生理解的课程。

导学案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做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作好课前的“导”,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同时要作好课中的“导”,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学习;注意课后的“导”,指导学生延伸导学案的学习。

课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下次课的导学案,做到预习指导的层次性和阶梯性。

课后的反思提升不可缺少。

每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在导学案留白处填写“学后记”,认真做好学习反思,以便促进以后的学习。

学生应定期将每课时的导学案装订成册,做好保存,以便后用。

(一)以“学生预习”为基础

    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是首要任务。

课前对导学案的预习是导学案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必须认真做好预习,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预习,不能弄虚作假,欺骗自己和老师。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和创造者。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13]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自学是导学案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对教材的自学是教学有效开展的核心问题。

教学中教师常常没有向学生指明具体的预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预习不到位;课堂练习设计不充分,导致无法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等。

基于此,教师要将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

教师的预习指导应注意文理科知识的不同特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预习的方法,提示学生如何进行预习。

(二)师生“双向主动”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合作、探究学习”,课后的“练习、反馈和提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和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和讨论。

引导学生对导学案的基础部分独立消化,对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决,做到师生“双向主动”。

杜威曾言:

“共享的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善”,[14]教学中强调师生间的“对话”,真正施行“对话教学”,因为“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15]强调师生“双向主动”,也即注重“对话教学”,是导学案实施的催化剂。

     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自主阅读课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主动寻找规律和建构知识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来获得知识,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教师要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容易理解的部分一笔带过,而对重点、难点进行提示、引导、集体讨论;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共识性难点问题进行有意识地总结汇总,备案造册,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在集体讨论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和“看客”,而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导学案,避免集体讨论失去主题和方向,流于形式。

(三)强化“练习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练习的设计应该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设计练习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

应该多设计开放性地的问题(如简答题和分析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封闭性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该少设计,因为这样的题目达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练习题的设计应做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错题集”,同时应该要求学生用双色笔对错题进行反思记录。

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注重“总结反馈”

    总结反馈是导学案教学的最后一环,然而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

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

”[16]反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总结是对情况反映的科学定位。

“反思性教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17]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的反馈,其实也是自己教学反思的过程。

导学案教学使“教对学的反馈和学对教的反馈这种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

[18]在总结反馈时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反馈可分为课前反馈、课中反馈、课后反馈三部分。

    课前反馈。

课前反馈可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给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号召有较好思路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试行“兵教兵”和“小先生制”。

    课中反馈。

课中的及时反馈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形象化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反馈,如基于学科的具体特性和学生的进步情况赋予其可爱的动物称谓,如小骏马等,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

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能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同时这样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课后反馈。

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对导学案分两次回收,一次是学生练习的导学案,一次是学生改正后的导学案;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要注意层次性和阶梯性。

有效的总结和反馈可以继承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导学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如何设计导学案之

“导学案” 设计中如何展现学习过程

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

前年,我校启动了《校本学案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共编印了七个学科共22本“导学案”,经历了三个学期的探索的过程。

随着对“导学案”及对“导学讲评式”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如何让导学案更加清晰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就这些设计经验进行了一个概括总结,以期获得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一、理清“导学案”框架结构及内部逻辑关系

 1、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设计导学案

  

(1)一般以课时独立成篇

  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

   

(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

  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2、理清每课“导学案”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  

  

(1)每课“导学案”的基本栏目之间关系

  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分为以下栏目:

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

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灵魂,统领整全篇,其他板块均为其它服务,作它的子系统,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编辑上应用不同字体和横线隔开的方式予以区别对待。

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栏目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编辑上这几个栏目既体现整体,又相对独立。

   

(2)“导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之间的关系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

“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研究的问题。

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为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

纵向上,把学习方式及程序概括为“学线”,学习内容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索,那么导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线”和“问题线”实现的自主学习,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须从纵向上清晰地展出这两条线索。

横向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组合成“学习环节”,学习程序及问题组成学习活动,学习环节分解成若干学习活动,导学案设计中必须从横向上体现出它们的总分关系。

具体设计办法见“二

(1)

(2)”。

 二、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

实践中,我们办法如下:

   

(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

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

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

其中“知道、说出、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度。

   

(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

  《不等关系》课中学习目标与下面“2”中所列学习环节大体一致。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我们要求:

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

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

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否致关重要,需要教研集体研究决定。

   (4)学生重点概括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1)“双命名”或“三命名”学习环节

  我们把每课学案划分为3-5个大的环节,采用双命名方式,前面是学习方式,后面跟学习内容。

如:

在学习《不等式关系》课的命名如下:

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认识不等号”,第二环节“指导学习——不等关系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列不等式”,第四环节“引导探究——在应用背景中列不等关系”,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不等关系回顾”;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一些采取三命名的方式。

比如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中的第一环节:

“自主阅读——类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条件,思考相似条件”,其中“类比”一词指明了学科思维方法。

 

(2)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

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

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

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

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

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

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3、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1、指令、指导语言与问题任务的处理方法

  

(1)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

  

(2)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

这些指导语言有:

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实验等。

下面方框是“单项式概念”的一个学习活动。

通过上面两种方式既清楚地展现了学习的程序,又较好地表达要研究的问题。

  2.列代数式—观察并归纳共同点—写出单项式概念—阅读相关概念—勾画出关键词

   

(1)火车以v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1.5时后火车行驶的路程是千米.

  

(2)某校学生总数为x,其中男生占总数的,男生的人数为.

  (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高为h,则它的体积为.

  【归纳】以上几个代数式都是,这样的代数式叫单项式。

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阅读】一个单项式中,其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数字是0次单项式.

2、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

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应为问题思考留有空间

  一是为问题它可以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图是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给予学习者思考的空间,就象作画一样,留有“飞白”,才能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

否则,学生在学案引导学生中不容易把握问题关键和重点。

 4、每个活动应展现完整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

   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三、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与是集体的智慧。

我们最开始编写的学案,经常出现一个作者编写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并不被其他教师采用。

是由于缺乏集体共识:

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大分歧,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

后来,我们把编写学案的老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第一页为书的左面,第二页为书本的右面,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

我们的经验是:

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学习书目推荐: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简介:

这部书的作者是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秘书长、全国优秀校长——张海晨和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李炳亭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十个专题。

六章内容是:

一、教案之殇二、正名“导学案”三、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四、导学案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