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29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菜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C.叶绿体内含DNA和RNA两类核酸

D.细胞质基质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详解】A、发菜无叶绿体,但含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

C、叶绿体内含DNA和RNA两类核酸,是半自主性细胞器,C正确;

D、细胞质基质中的大分子物质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体在浆细胞中合成并以胞吐的方式分泌

B.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与其表面的糖蛋白数量相关

C.RNA聚合酶的合成场所和作用部位完全相同

D.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经过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进行加工,高尔基体产生囊泡发送至细胞外。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

3、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

4、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详解】A、抗体是分泌蛋白,在浆细胞中合成,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细胞外,A正确;

B、癌细胞由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所以细胞容易扩散,B正确;

C、RNA聚合酶

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C错误;

D、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癌细胞的特点,基因的表达,植物激素的作用,综合性较高,考生需要熟记教材才能解答。

3.某实验小组将野生型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后获得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失突变型小鼠,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对野生型小鼠和突变型小鼠胰岛素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型小鼠的血浆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野生型小鼠的

B.敲除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可能提高了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程度

C.突变型小鼠体内血糖浓度较高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突变型小鼠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明显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

分泌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从图中看出,高血糖刺激下,野生型小鼠的胰岛素含量明显比突变型小鼠高,说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失突变型小鼠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

【详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失,导致甲状腺不能接受到促甲状腺激素的刺激,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

B、根据分析敲除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的小鼠在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素含量较低,说明降低了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程度,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含量,所以血糖浓度较高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正确;

D、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失,所以突变型小鼠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明显减弱,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和血糖调节的知识,理解分级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基本过程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

4.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

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贫血病人缺氧诱导因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缓解贫血症状

B.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能促进肾脏中的细胞增殖、分化生成红细胞

D.肾脏细胞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数目增多能够携带更多的氧气,缓解贫血症状,A正确;

B、根据题干的信息“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F的含量增多”,说明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B正确;

C、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生成是在骨髓,而不是在肾脏,C错误;

D、肾脏细胞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在外界因子的诱导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的信息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给出的信息。

5.人类的参与使受到影响的环境得到改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修复盐碱化的草地、植树造林、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工厂废弃地改造为公园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B.植树造林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修复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

D.工厂废弃地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建生态农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该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实现了良性循环,自我调节能力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成分。

【详解】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多级利用,不能循环,A错误;

B、植树造林使群落结构更加负载,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群落结构变得复杂,C正确;

D、工厂废弃地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是在保留了土壤条件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群落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

6.图为甲、乙两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乙家族所患疾病为伴性遗传病,且两家族均不携带对方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在遗传时能自由组合

B.若甲家族中的Ⅱ-6与乙家族中的Ⅱ-4婚配,则生育的男孩中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C.若乙家族中的Ⅲ-8与正常女性婚配,则生育的女儿均患乙病、儿子均正常

D.在甲家族中,Ⅲ-8的基因型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家族,由5号和6号患病,生下了9号正常的女儿,所以是“有中生无”为显性,父亲患病女儿正常,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

乙家族,4号患病,但6号表现型正常,所以该病是X显性遗传病。

用Aa表示甲病,Bb表示乙病进行分析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在遗传时能自由组合,A正确;

B、甲家族6号个体生下了正常的女儿,所以基因型是Aa,不患乙病,所以基因型是AaXbY,乙家族4号个体不患甲病,基因型是aa,生下了正常的儿子,所以基因型是aaXBXb,二者婚配,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儿子为1/2,所以生育的男孩中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2×1/2=1/4,B错误;

C、乙家族Ⅲ-8基因型是XBY,和正常的女性XbXb婚配,所生的女儿(XBXb)全部患乙病,儿子(XbY)表现全部正常,C正确;

D、甲家族中Ⅲ-8的父母基因型是Aa,所以Ⅲ-8的基因型是1/3AA,2/3Aa,Ⅱ-6基因型是Aa,二者基因相同的概率为2/3,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分析出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判断出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7.植物的光补偿点(LEP)是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合作用

过程中,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被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的过程中,要经过_________两个阶段。

研究发现,将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O2的产生立即停止,但短时间内仍能吸收CO2并制造有机物。

请从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

(2)某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T1)低于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T2。

若环境温度由T1提高到T2,则LEP会____,原因是____。

(3)在相同的环境中,甲种植物的LEP小于乙种植物的,当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填“小于0”“等于0”或“大于0”)。

【答案】

(1).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2).水的光解需要光照,光反应阶段积累的少量ATP和[H]可使暗反应在暗处理后的短时间内仍可进行(3).升高(4).适当提高温度会导致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相等(5).小于0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

光下

有光、无光均可

反应

光能的吸收、传递、转换

水的光解:

ATP的合成:

有机物(糖类)的合成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能量转化

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

(1)CO2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发生在暗反应阶段,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光反应不能进行,水的光解需要光照,因此O2的产生立即停止;之前进行光反应时积累了少量的ATP和[H],因此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短时间内仍可进行暗反应,吸收CO2并制造有机物。

(2)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T1,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T2,当环境温度由T1提高到T2,会导致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增强,即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相等,因此LEP会升高。

(3)因为甲种植物的LEP小于乙种植物的,当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即处于光补偿点),此时的光照强度并不能使乙种植物达到光补偿点,因此乙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的联系,需要考生熟记相关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8.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的大脑海马区萎缩明显。

药物X能降低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研究人员利用正常小鼠和构建的AD模型小鼠来验证药物X有治疗AD的效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AD模型小鼠时应定位损伤位于小鼠__________的海马区。

该实验需要测量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率,细胞凋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正常小鼠和AD模型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向甲组正常小鼠侧脑室注射2μL。

生理盐水,向乙组AD模型小鼠侧脑室注射________________,向丙组AD模型小鼠侧脑室注射2μL生理盐水。

预测三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组小鼠。

(3)研究发现,药物X通过促进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蛋白的合成来抑制细胞凋亡,则需要在

(2)的实验基础上,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脑皮层

(2).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2μL溶于生理盐水的药物X溶液(4).丙(5).三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蛋白的含量(6).乙>甲>丙(或甲、乙组小鼠的HIF-1α蛋白含量均高于丙组的)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1)海马区位于小鼠的大脑皮层,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本实验自变量是药物X,乙组是实验组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药物X溶液,由于丙组小鼠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小鼠,所以其细胞凋亡率最高,甲组和乙组凋亡率想当。

(3)根据信息“药物X通过促进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蛋白

合成来抑制细胞凋亡”,所以可以测量HIF-1α蛋白的含量,由于丙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小鼠所以该蛋白的含量最低,甲组和乙组想当,即甲、乙组小鼠的HIF-1α蛋白含量均高于丙组的。

【点睛】本题以细胞凋亡为材料考查实验设计,找到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相关的信息作答。

9.实验小组在室内研究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卵、幼虫及成虫的捕食,分别设置不同数量的烟粉虱的卵、幼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高龄幼虫对不同数量的烟粉虱的卵、幼虫及成虫(下图全部简称为猎物)的捕食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猎物数量

(1)猎物数量相同时,对烟粉虱的捕食量随猎物发育成熟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2)调查大草蛉高龄幼虫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

(3)大草蛉高龄幼虫与烟粉虱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捕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图可推测,当烟粉虱种群数量下降时,大草蛉高龄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减少,从而抑制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减少,这种调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多

(2).随机取样(3).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作为食物(4).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捕食量增加;在各个阶段,大草蛉高龄幼虫对烟粉虱成虫的捕食量最大。

【详解】

(1)从图中看出,对虫卵的捕食量最少,对成虫的捕食量最大,所以对烟粉虱的捕食量随猎物发育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3)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当烟粉虱种群数量下降时,大草蛉高龄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减少,从而抑制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减少,这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调节的意义是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种间关系的知识,识别图中的曲线表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0.果蝇(2N=8)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末端,可产生花斑眼(基因型可能为RXrX、RXrY、RXrXr、RXY);含基因r的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

现用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交配,F1中偶然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该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由此分析,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圆眼与棒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控制)。

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果蝇中,灰身圆眼:

黑身圆眼=3:

1;雄果蝇中,灰身圆眼:

灰身棒眼:

黑身圆眼:

黑身棒眼=3:

3:

1:

1。

①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黑身棒眼雄果蝇占__________。

②棒眼雌果蝇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出现棒眼雌果蝇。

经研究发现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圆眼雄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基因型为XBX缺的个体表现为圆眼)。

让F1中棒眼雌果蝇与未处理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

(1).RXrX

(2).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3).AaXBXb和AaXBY(4).1/8(5).圆眼雌果蝇:

棒眼雄果蝇=2:

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

果蝇的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R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的末端,可产生花斑眼;r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

(1)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交配,正常情况下,F1只有两种基因型:

XRXr(红眼雌果蝇)和XRY(红眼雄果蝇),而实际上F1中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结合花斑眼的基因型确定F1中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RXrX。

由于花斑眼是X染色体上R基因所在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所致,而雄果蝇无R基因,雄果蝇X染色体末端是否发生移接不影响果蝇眼色的变化,因此,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是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

(2)①由题干信息显示,F1雌果蝇中灰身:

黑身=3:

1,雄果蝇中灰身:

黑身=3:

1,据此可判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Aa×Aa;F1雌果蝇中圆眼:

棒眼=1:

0,雄果蝇中圆眼:

棒眼=1:

1,据此可判断,控制圆眼与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眼对棒眼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F1中黑身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l/2aaXBXb或l/2aaXBXB,黑身圆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的黑身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概率为1/2×1/2×1/2=1/8,即黑身棒眼雄果蝇占1/8。

②棒眼雌果蝇(XbXb)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XBY)进行杂交,若没有变异发生,则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表现型为圆眼,但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却发现棒眼雌果蝇。

若是由父本的圆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引起的,则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缺Xb,与基因型为XBY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

XBX缺:

XbY:

X缺Y=1:

1:

1:

1,已知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即基因型为X缺Y的个体死亡,所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雌果蝇:

棒眼雄果蝇=2:

1。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主要通过染色体变异来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需明确R基因移接的位置去判断产生配子情况,再结合题意答题。

11.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秸秆中。

利用纤维素酶将秸秆降解,再制备燃料乙醇,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诺卡氏菌能将植物秸秆降解产生葡萄糖,主要依赖产生的纤维素酶,该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

下图是在实验室中获得的纤维素诺卡氏菌接种量与降解纤维素所产生葡萄糖浓度的关系示意图。

当菌接种量大于30/mL时,葡萄糖浓度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细菌体内提取出来

纤维素酶首先要检测_________,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

在降解秸秆产生葡萄糖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反复利用,可采用__________技术。

(3)用获得的糖液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中,发酵罐不应该完全密封,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为检测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取1mL发酵液稀释1000倍,分别将0.1mL的发酵液涂布在4个平板上。

经培养后4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58、60、56和28,则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为__________个/mL。

该统计结果往往低于实际活菌值,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纤维素诺卡氏菌接种量过大时,菌体消耗的葡萄糖较多(3).酶的活性(活力)(4).固定化酶(5).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密封太严会使发酵罐内气压变大,导致发酵液外溢(6).5.8×105(7).当两个或多个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解析】

【分析】

1.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产生的透明圈进行鉴别;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酶能催化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

2.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

内切酶作用于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详解】

(1)纤维素诺卡氏菌能将植物秸秆降解产生葡萄糖,主要依赖产生的纤维素酶,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该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

据图分析可知:

当菌接种量大于30/mL时,葡萄糖浓度下降,原因可能是纤维素诺卡氏菌接种量过大时,菌体消耗的葡萄糖量较多。

(2)从细菌体内提取出来的纤维素酶首先要检测酶的活性(活力),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

在降解秸秆产生葡萄糖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反复利用,可采用固定化酶技术。

(3)用获得的糖液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中,发酵罐不应该完全密封,主要的原因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密封太严会导致发酵罐内气压变大,导致发酵液外流。

(4)为检测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取1mL发酵液稀释1000倍,分别将0.1mL的发酵液涂布在4个平板上,经培养后4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58、60、56和28,进行菌落计数时需要选择每个平板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统计计数,为避免误差,应当选择3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故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为(58+60+56)÷3÷0.1×1000=5.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