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00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民小学陶艺活动记录.docx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9.8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走进泥巴的世界

一、泥巴变一变:

1、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

与孩子们交谈,送给他们一份礼物,让他们进行触摸,感受泥土特有的柔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泥巴真听话:

一分钟让泥巴变、变、变

聊一聊有没有玩泥巴经验,比如撮一撮、切一切,揉一揉、捏一捏等。

并用一分钟小游戏的形式,给学生把泥巴变个样的机会,看谁变的花样多。

二、认识工具:

1、课件一一出示各种工具,并介绍用途。

2、想一想:

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东西可以替代这些工具。

三、欣赏:

1、简要介绍陶艺的发展。

2、欣赏学生陶艺作品,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制作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制作方法。

四、体验:

用手中的陶泥自由制作,体会玩泥巴的快乐!

五、总结:

说说玩泥巴的感受!

 

活动

效果

激发学生热爱陶瓷艺术的情感。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9.15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手捏动物

(一)

教学重点:

掌握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基本技法、步骤,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抓准动物的基本形,对动物的细部特征进行深入刻画。

教学准备:

陶泥及制作工具,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动物的图片,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导入:

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动物),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人类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发展:

早期的制陶是人类以生活中实用的陶器(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发展。

教师示范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成型方法,提示学生注意泥巴之间的粘贴方法。

 

活动

效果

手捏成型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可以用心去表达,但是要注意基本的粘贴方法。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9.22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有趣的“空心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了解空心球的基本特点。

2、学会泥球捻捏等一些基本的泥塑方法,创作出一个有趣的“空心球”。

3、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泥球捻捏法。

难点:

抓住空心球夸张地进行表现,创作出一个有个性的“空心球”。

三、教学准备:

学生:

泥塑工具等。

教师:

课件、泥、泥塑工具、板等。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示范制作空心球

3、玩一玩

学生动手做空心球,教师巡回指导。

4、变一变

教师现场创作一个有趣的“空心球”,猜一猜做的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方法?

板书:

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

5、赏一赏

欣赏图片,了解更多有趣的作品,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6、做一做

作业要求:

发挥想象,创作出一个有个性的“空心球”。

7、评一评

说说自己作品的特点,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教师适当地加以点评。

 

活动

效果

制作空心球是圆形作品的基础,让学生从技术上感受陶艺文化的魅力,效果很好。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9.29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手捏动物

(二)

教学重点:

掌握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基本技法、步骤,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抓准猫头鹰的基本形,对猫头鹰的头部深入刻画。

教学准备:

陶泥及制作工具,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猫头鹰的图片,观察猫头鹰的特点。

活动过程:

导入:

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动物),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人类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发展:

早期的制陶是人类以生活中实用的陶器(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发展。

教师示范陶艺创作填充报纸团的制陶方法,运用手捏成型的成型方法,制作猫头鹰的身体和头部,并完成细节。

活动

效果

使用空心球的方式制作猫头鹰,这次活动是上节课的拓展,学生满准备充分,作品质量高。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0.13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夸张的脸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2.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漫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欣赏探究:

1、观察人物夸张表情的变化特征,探究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变形的夸张表现方法。

2、学习造型表现方法:

边欣赏边示范(团报纸成型、泥板围筑、分析添加):

(1)欣赏泥塑作品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

(2)欣赏陶艺学生作品,启发:

用泥塑造夸张的五官,有更多的变化方法。

三、学生创作: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表情和人物创作。

注意夸张变化。

四、展示评价:

1、学生给自己的作品取名,进行评价。

2、对比,找出最夸张的脸。

五、用表情表示对课堂感受,结束。

 

活动

效果

基本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眼窝结构不准确还需要继续练习。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0.20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泥条盘筑

----装饰成型

教学目标:

1、在泥条盘筑基本型的基础上学习装饰成型的方法

2、在盘筑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造型、表现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美化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

泥条盘筑的装饰方法教学难点:

装饰技法的创新教学方式:

启发、引导、实践

 

活动

效果

孩子们在装饰技法和想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0、30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生动的泥板人物

——站立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泥板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运用以泥板造型为主要表现方式来塑造站立的人,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增强学生陶艺技法的综合表现力。

教学重点:

用泥板塑造站立的人物整体动态。

教学难点:

陶艺技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生动的泥板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

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生动的泥板人物——站立的人

2、方法探究:

(1)身体——泥板做任意卷筒造型。

身体的稳定:

人物动态变化(示范、讨论、欣赏、实践)

(2)头部——捏塑

夸张地表现五官和表情变化

(3)人物整体装饰——挖、压、刻、卷、粘连等技法恰当运用

3、启发创作:

用泥板形式表现一个生动的站立人物。

注意:

陶艺技法的恰当运用。

4、展示评价:

“立得稳”、“动态美”、“表情丰富”、“装饰漂亮”

5、小结拓展:

用泥板形式还可以做动态更丰富、更生动的人物。

 

活动

效果

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不过重心不稳,需要多练习。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1.3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生动的泥板人物

(二)

——站立的人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泥板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运用以泥板造型为主要表现方式来塑造站立的人,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增强学生陶艺技法的综合表现力。

教学重点:

用泥板塑造站立的人物整体动态。

教学难点:

陶艺技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生动的泥板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

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站立的人

2、继续将站立的人作品完成,并做好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粘贴,注意人物神态。

3、展示评价:

“立得稳”、“动态美”、“表情丰富”、“装饰漂亮”

5、小结拓展:

用泥板形式还可以做动态更丰富、更生动的人物。

 

活动

效果

解决了重心不稳大问题,小组的同学们都非常高兴。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1.10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生动的泥板人物(三)

——坐立的人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和掌握泥板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运用以泥板造型为主要表现方式来塑造坐立的人,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增强学生陶艺技法的综合表现力。

教学重点:

用泥板塑造站立的人物整体动态。

教学难点:

陶艺技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生动的泥板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

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坐立的人

2、继续将坐立的人作品完成,并做好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粘贴,注意人物神态。

3、展示评价:

“坐得稳”、“动态美”、“表情丰富”、“装饰漂亮”

5、小结拓展:

用泥板形式还可以做动态更丰富、更生动的人物。

 

活动

效果

了解人物坐立姿势的比例关系,孩子们练习的很认真。

回民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小组名称:

活动时间

2015.11.17

辅导老师

马传波

活动地点

陶艺活动教室

参加人员

全体陶艺小组人员

生动的泥板人物(四)

——创作课《阅读的人》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和掌握泥板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运用学过的技法创作读书的人,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增强学生陶艺技法的综合表现力。

教学重点:

用泥板塑造站立的人物整体动态。

教学难点:

陶艺技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生动的泥板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

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2、教师讲解创作思路,学生思考并探究创作方法和过程。

3、展示评价:

“动态美”、“表情丰富”、“装饰漂亮”

5、小结拓展:

用泥板形式还可以做动态更丰富、更生动的人物。

 

活动

效果

了解人物坐立姿势的比例关系,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创作本次作品,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