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597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学习目标] 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模型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

①结构

②特点:

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

(2)实验思路:

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实验过程

(4)实验说明及结论

亲代噬菌体

宿主细胞内标记元素

子代噬菌体内标记元素

实验结论

35S标记蛋白质

DNA是遗传物质

32P标记DNA

归纳总结

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4.搅拌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经过离心,噬菌体颗粒到了上清液中,细菌留在沉淀物中。

5.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例1

 (2018·杭州模拟)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32P

B.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可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

D.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A

解析 细胞中含P的化合物有核酸、磷脂等,所以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不只是核酸含32P,A错误;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可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B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搅拌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所以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C正确;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细菌中含有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因而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例2

 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 B

解析 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由于DNA复制,故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标记的蛋白质。

方法点拨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

种类

比较项目

S型菌

R型菌

菌落

光滑

粗糙

菌体

有荚膜

无荚膜

有无毒性

有毒性

无毒性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和现象

①S型活菌

小鼠→死亡。

②R型活菌

小鼠→存活。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

小鼠→存活。

④加热杀死的S型菌+R型活菌

小鼠→死亡。

(2)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有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化成活的S型菌。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R型菌、S型菌。

(2)实验过程及结果:

(3)特点: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4)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归纳总结

1.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比较和分析

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实验结论

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②实验目的都是研究谁是遗传物质

③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④两个转化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拓展分析

(1)加热杀死S型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S型菌DNA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

(3)转化后形成的S型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例3

 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由该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b、c、f三组中的菌均可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图中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组经煮沸、d组和e组均为R型菌,都不能导致小鼠死亡,而b、c组是S型菌,f组的R型菌有一部分被转化成了S型菌,均可使小鼠死亡。

特别提醒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由于受DNA纯度等因素影响,只有少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这些少量的细菌可通过大量繁殖后使小鼠死亡。

例4

 (2017·浙江4月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S型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

RNA和蛋白质。

2.实验过程:

(1)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

烟草→烟草不患病。

(2)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烟草→烟草患病。

(3)烟草花叶病毒RNA+RNA酶

烟草→烟草不患病。

(4)TMVA蛋白质+TMVBRNA→重建病毒

烟草→从烟草中能分离出TMV_B后代。

(5)TMVB蛋白质+TMVARNA→重建病毒

烟草→从烟草中能分离出TMV_A后代。

3.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归纳总结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项目

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

生物类型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多数病毒

少数病毒

核酸种类

DNA和RNA

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

DNA

DNA

DNA

RNA

实例

真菌、原生生物、所有动植物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等

噬菌体、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HIV、SARS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结果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5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病斑不同,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用TMV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烟草,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

B.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感染烟草,结果说明具有侵染作用

C.c、d两过程表示用TMV的外壳和HRV的RNA组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草,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烟草感染车前草病毒的症状,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

D.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由于该实验中并没有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因此无法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例6

 (2018·温州模拟)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 A

解析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烟草花叶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逆转录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特别提醒

 对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4点总结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只有针对“所有生物”时,才可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否则,针对任何一种生物,其遗传物质均无“主要”之说——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唯一”的核酸(要么为DNA,无DNA时为RNA)。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答案 D

解析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外壳,35S仅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32P仅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而14C、18O、3H在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无法区分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同时用32P、35S标记蛋白质和DNA,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也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2.(2017·嘉兴一中期末)下列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

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患败血症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较重的细菌存在于沉淀中,A正确;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3.科学家在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将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C.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直接证明S型菌的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答案 B

解析 本实验中真正的实验组是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有R型菌和S型菌共同生长;为证明DNA的作用,设置了一系列对照实验(本题实验即是其中之一),以进一步证明实验结论。

4.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 B

解析 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A错误;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B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初步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5.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

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具有放射性

(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不能 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2)在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DNA中。

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做法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答案 B

解析 T2噬菌体为专门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由此可知要标记T2噬菌体,首先应先标记细菌,故B符合题意。

2.(2018·嘉兴五校第一次联考)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D.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 C

解析 由于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32P标记在噬菌体的DNA上,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3.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4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 D

解析 在该实验中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上清液的主要成分为噬菌体外壳。

①、③都直接对细菌进行了标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②用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DNA会进入细菌体内,放射性也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④用15N可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体内,而DNA可以进入细菌体内,故放射性会出现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4.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科学家们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则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二者为相互对照实验;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也可能是部分噬菌体的DNA未侵入细菌,经搅拌、离心到上清液中的。

题组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5.“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答案 D

解析 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R型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6.(2016·浙江10月选考)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  )

A.RNA是转化因子

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

C.DNA是转化因子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本实验属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体外转化实验,图中只有加入DNA的一组才发生转化,与其他组形成对照,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则此过程中小鼠体内S型菌、R型菌含量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列哪个图像(  )

答案 B

解析 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同时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R型菌的含量应先减后增,这与小鼠的免疫力有关,刚开始小鼠免疫力较强,注入的R型菌大量被杀死;随后一些R型菌转化成S型菌,S型菌有多糖类荚膜的保护,能在小鼠体内增殖,使小鼠免疫力降低,对R型菌、S型菌的杀伤力减弱,导致R型菌、S型菌增殖加快、含量增加。

8.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菌

C.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是无毒性的

答案 A

解析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只能证明S型菌含有能让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题组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9.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答案 C

解析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因此在③中,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b型的RNA,因此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也应是b型的。

10.如图甲、乙表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答案 D

解析 图中重建的“杂种病毒丙”的核酸来自乙病毒,而蛋白质外壳来自甲病毒。

由于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中的是乙病毒核酸,所以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均与乙病毒相同。

题组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朊病毒除外)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除少数病毒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生物细胞内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DNA是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