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45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docx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二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

(二)

命题人:

张小校

说明:

本试题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内容包括第2、3章。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分)

本大题共19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和不选均不给分。

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表的空格中。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区之间的气压差异B.各地区之间的地形差异

C.各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D.各地区之间的人类活动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2—6小题:

地球的大气圈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

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2.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3.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氧、臭氧B.氧、氮C.氧、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臭氧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6.在晚秋或寒冬,老农为了保护农作物防御霜冻,常常燃烧植物秸秆制造烟幕,该做法的目的是

A.让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最主要是让秸秆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升温

D.制造烟幕减少地面辐射

7.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大致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与地球绕日公转的位置移动方向一致

C.夏季南移,冬季北移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一致

8.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是由

A.暖锋造成B.准静止锋造成的C.快行冷锋造成的D.慢行冷锋的

9.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引起大气成分变化,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A.人类活动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B.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全球森林总覆盖率在下降

C.人类大量地围湖造田、填海造陆,使水域面积在变小

D.人类对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

参照北半球部分气候分布图,回答10—12小题

 

10.大陆东部形成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D.信风带的影响

11.在亚热带的大陆东西部气候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形D.洋流

12.下列能正确描述地中海气候特征的是

A.全年温和湿润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

C.全年高温多雨D.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湿润

13.下列的气候资料图中,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14.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地球地转偏向力B.陆地形状的影响C.盛行风D.太阳辐射

15.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海水等温线和

洋流流向,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甲是南半球的暖流

B.甲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乙是北半球的暖流

D.乙是大洋西部的暖流

16.下图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四条曲线中表示冷锋过境的曲线可能是

 

A.aB.bC.cD.d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后回答17—18小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17.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B.南方地少水多C.北方地多水多D.北方地少水少

18.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规划,我国正在建设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B.淮河治理工程C.南水北调D.东深供水工程

19.世界上很多国家供水不足,出现“水荒”的原因不是

A.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多B.人口增多,工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大

C.河湖水受污染严重,水质变坏D.水利工程建设少,不能大量储水

二、双项选择题(共16分)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和不选均不给分,每选对1项得1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表的空格中。

20.如右图,曲线a、b表示的是等压面,近地面B、C两地温度存在差异,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B地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B.四处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B>C>D>A

C.B可能是白天的海洋,C可能是白天的陆地

D.B可能是城市,C可能是郊区

21.与寒潮的形成有关的天气系统有

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

22.对右图四个海域的洋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流经①海区的洋流有关

B.①海区和③海区之间有大渔场的形成

C.②海区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D.③海区的海洋污染物易向北扩散

23.下图表示陆地水体类型的相互补给关系,其中反映河流枯水期的是

 

24.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必须经过的环节是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蒸发D.降水

25.下列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中,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塔里木河B.已登陆的台风C.断流的黄河D.洞庭湖

26.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7.下列有关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

B.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应用向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

C.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减弱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

(二)

班级姓名学号

选择题答题表

单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双选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三、综合题(共6大题,46分)

31.下图是“2004年4月16日2时我国的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共12分)

 

(1)图中A的天气系统是,该系统在季对我国影响最大,请把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图(天气图)画在下面的空白方框内。

 

(2)图中B天气系统从气流状况的描述称为,我国民间习惯上称为,当该天气系统到达陆地时,天气将会是,

(3)把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的方向画在下图中。

 

(4)此时,重庆的天气情况是,原因是。

3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要求:

(共6分)

喜马拉雅山地区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其中长约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你认为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会造成的最明显的后果是。

(2)试将下列选项按其因果关系,将字母填在框图内。

A.全球海平面B.海洋表层出现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

 

33.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共5分)

(1)写出以下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

的名称:

A;B。

(2)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陆地上总蒸发

量比总降水量(大或小)。

(3)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影响水循环

的环节(填字母),我国东部的夏季风属于环节(填字母)。

34.读“太平洋海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共5分)

 

(1)该图所示范围内,①—④中有两个世界著名的渔场,它们是(填号码)。

(2)其中,属于寒暖流交汇的是(填号码)。

(3)厄尔尼诺现象源自的海区是(填号码)。

(4)若只考虑顺风条件,轮船从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驶往东南亚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时可借助于风;轮船从马尼拉驶往洛杉矶时,可借助于风。

35.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下图是“锋面气旋”图,P1、P2、P3表示的是三条等压线,现在你来当一回老师,出四道问题来考考老师。

但是,问题的内容要与我们所学的内容相关,并且题目所问内容不能重复。

(共4分)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36.问题探究:

东亚季风的形成(共14分)

有些同学在学习季风的时候,对于东亚(或我国)季风的风向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感到比较困难。

实际上,这部分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把与之相关的知识掌握好,并且做到应用自如。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东亚季风形成过程与其与之相关的知识:

(1)首先,我们要掌握好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运动的三圈环流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它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在一这个假设前提下,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A.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地形高低起伏D.地转偏向力

(2)在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就形成了带状分布的“三低四高六风带”,下图是北半球三圈环流的情况,请先写出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

 

A气压带,C气压带,E气压带,G气压带。

(3)确定气压带的分布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特点,确定风带。

这一步,请同学们在上图的B处分别用箭头画出风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对于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地

常年受到A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5)由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形成的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虽然是理想模式,但是这样的分布奠定了全球大气环流的总体格局。

不过,现实中的地表是不均匀的,而是有海洋和陆地之分。

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比热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地理上叫做差异。

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陆地冬夏两季的气压状况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得陆地面积更大的北半球气压带由带状分布变成状分布。

而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面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所以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最大的,从而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季风区,风向在冬夏有明显的不同,最终使我们的气候在冬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结合上述的文字,我们以某个季节为例来分析,读海平面等压线(气压单位:

百帕),回答:

 

(6)该图所示的时间大约是()

A.1月前后B.4月前后C.7月前后D.10月前后

(7)此时,陆地上的气压(高或低)把气压带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8)根据气压分布情况,判断图中甲处(即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9)根据我们所判断的风向,从风来源的纬度和海陆性质,我们最后可以得出该季节我国的气候特点。

从化中学高一地理(新课程必修1)测试题

(二)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C、B、A、D、D6—10B、D、B、C、A11—15B、D、B、C、D

16—20BC、B、C、D、BC21—27AD、C、D、CD、AC、CD、BD

(注:

23题题目有误,应该只选一个答案)

综合题

31.

(1)冷锋、冬(天气图如右图)

(2)气旋台风狂风暴雨

(3)

 

(必须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4)晴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32.

(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从上而下,从左到右分别是)FHEGBCAD

33.

(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小(3)BA

34.

(1)①③

(2)①(3)③(4)东北信风(盛行)西风

35.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该地是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该系统中心是高压还是低压?

甲(乙、丙、丁)地受冷气团还是暖气团控制?

A地的天气将会如何?

此时,甲、乙、丙、丁能形成降雨的区域有哪两个?

36.

(1)AD

(2)赤道低副热带高副极地低极地高

(3)B处画的箭头

(4)A(5)海陆热力性质块(6)C

(7)低副热带高(8)B(9)高温多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