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41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喉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耳鼻喉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耳鼻喉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耳鼻喉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耳鼻喉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喉总.docx

《耳鼻喉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喉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鼻喉总.docx

耳鼻喉总

鼻科学

✧先天性疾病

Ø鼻脑膜膨出

●病因胚胎时期脑组织经尚未融合的骨缝疝至颅外,或正常分娩过程中胎儿颅压增高所致。

●病理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脑室膨出

●临床表现

1.鼻外型:

鼻根处或眶内侧有圆形“肿块”,柔软光滑,哭闹或压迫颈内静脉时变大。

2.鼻内型:

鼻塞,哺乳困难,鼻腔或鼻咽顶部有光滑的“肿块”,蒂位于鼻顶部(注意检查时不能贸然活检,以免造成脑脊液漏或颅内感染)

●诊断

X线、CT、MRI可见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或鸡冠消失,同时可确定膨出物大小、位置及内容物等,鼻息肉很少发生于新生儿,注意鉴别。

●治疗

原则:

切除膨出物,缝合硬脑膜,修补骨质缺损。

手术禁忌:

大脑畸形无正常发育之可能,膨出部分破溃感染,脑畸形,脑积水。

Ø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特点

1.单侧或双侧,闭锁处组织可为膜性、骨性或混合性

2.发病率低,易合并其他部位先天性畸形,6个方面,CHARGE表示:

C-缺损,H-心脏,A-闭锁,R-生长发育迟缓,G-男孩生殖器官发育不全,E-耳畸形或耳聋

3.出生后阵发性紫绀,张口啼哭缓解,吸奶时呼吸困难,随年龄鼻塞加重。

4.常有鼻前庭炎

5.单侧闭锁症状轻,鼻腔内常积有粘性分泌物。

●诊断

病史-症状-检查,导尿管探查、美蓝滴入、内镜检查。

造影、CT

●治疗

急救:

迅速建立经口呼吸,保证呼吸通畅,择期手术,1-2岁后手术。

手术:

经鼻、经腭、经中隔、经上颌窦,内镜手术。

✧鼻外伤

Ø鼻骨骨折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鼻出血;鼻及鼻骨周围畸形;鼻面部皮下淤血。

●检查:

触痛,鼻骨塌陷,骨擦音,皮下气肿,鼻中隔脱位或偏移。

●诊断:

X线侧位片、CT,疑有鼻中隔血肿可穿刺抽吸确诊。

●治疗:

1.外伤后2-3小时应急诊处理,此时组织尚未肿胀,一般不宜超过10天,以免发生畸形愈合。

2.无错位骨折无需复位,开放性骨折争取一期清创缝合和骨折复位。

3.鼻中隔血肿和脓肿的处理。

Ø面中部复合骨折(分类)、击出性和击入性骨折(定义)

Ø脑脊液鼻漏

定义:

脑脊液经破裂或缺损的蛛网膜、硬脑膜、和颅底骨板流入鼻腔或鼻窦,再经前鼻孔或鼻咽流出,称为脑脊液鼻漏。

●病因:

外伤性最多见;医源性,肿瘤,脑积水可见;自发性脑脊液漏(原发性脑脊液漏)最罕见。

●临床表现:

1.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多数为单侧

2.低头、用力、压迫双侧颈静脉时流出量增多

●诊断:

1.确定是否为脑脊液鼻漏:

血性液体,痕迹中心红色周边清澈,无色液体干燥后不呈痂状,低头用力或压迫颈静脉流量增加,葡萄糖定量确诊含1.7mmol/L(30mg%)以上。

注意混入泪液和血液科导致假阳性。

2.瘘孔定位:

鼻孔流出液体随头位变动改变,提示从蝶窦来;伴单侧嗅觉丧失,提示瘘孔在筛板处;单侧视力障碍,提示瘘孔在鞍结节、蝶窦或后组筛窦;眶上神经分布区感觉消失,提示瘘孔在额窦后壁;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布区感觉消失,提示瘘孔在颅中窝。

3.定位方法:

鼻内镜法、粉剂冲刷法、椎管内注要药法、X线平片、CT脑池造影

●治疗:

1.外伤性者大都保守治疗:

预防感染,降低颅压,创造条件促进愈合,如头高卧位,限制水和食盐入量,避免用力咳嗽、擤鼻,预防便秘。

2.手术方法:

颅内法、颅外法(鼻内镜法)

✧外鼻炎症性疾病

Ø鼻前庭炎

●病因:

急或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的分泌物刺激;长期接触有害粉尘的刺激;手指挖鼻孔继发感染,糖尿病易发。

●临床表现:

1.急性期:

局部疼痛,皮肤红肿,皮肤糜烂,表面结痂。

2.慢性期:

皮肤发痒,干燥,灼热、触痛,皮肤增厚,鼻毛脱落稀少。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要与湿疹鉴别

●治疗:

治疗原发病,避免有害物质刺激,摒弃挖鼻等不良习惯。

急性期抗生素、湿热敷、理疗;慢性期清洗去痂、局部抗生素。

Ø鼻疖

●定义:

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部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病因:

多因挖鼻、拔鼻毛损伤鼻前庭皮肤所致。

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机体抵抗力低时(如糖尿病患者)易患本病。

●治疗:

原则是:

严禁挤压,未成熟时忌切开,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Ø鼻前庭湿疹

●病因:

过敏性皮肤病,Ⅳ型变态反应。

鼻腔脓性分泌物刺激是主要原因,搔抓、摩擦、局部药物刺激可诱发。

●临床表现:

渗出、瘙痒、烧灼感、疼痛、皮肤增厚、粗糙、鳞屑、结痂,境界清

●治疗:

抗过敏;局部用洗剂(急性),糊剂或乳剂(亚急性),软骨剂(慢性);激素类软膏或霜剂。

Ø酒渣鼻

●定义:

为外鼻慢性皮肤损害,多见于中年人。

特点为面部皮肤弥漫性潮红,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表现:

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

✧鼻腔炎症

Ø急性鼻炎

●定义: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多见。

●病因:

主要为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

诱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病理:

早期血管痉挛,粘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继之血管扩张,分泌增加,造成粘膜水肿,纤毛运动功能障碍。

分泌物初为水样,变成粘液,如果细菌感染,变为脓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病程7-10天,不同病毒不同,若合并细菌感染可迁延。

1.早期鼻腔或鼻咽部局部症状明显(鼻痒、干燥、刺激感、异物感、烧灼感);

2.进而全身症状出现(疲劳、头痛、畏寒、食欲不振);

3.继之逐渐加重鼻塞、喷嚏、鼻涕增多、说话闭塞性鼻音,此时全身症状最重。

●并发症

1.急性鼻窦炎:

鼻腔炎症经鼻窦开口向鼻窦内蔓延,引起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上颌窦炎和筛窦炎最常见。

2.急性中耳炎:

感染经咽鼓管扩散至中耳

3.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感染经鼻咽部向下扩散蔓延。

4.鼻前庭炎:

向前直接蔓延所致

5.其他:

经鼻泪管引起眼部并发症,如结膜炎、泪囊炎

Ø慢性鼻炎——单纯性(以鼻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炎症)

●病理:

粘膜深层动、静脉,尤其是下鼻甲海绵状血窦慢性扩张,鼻甲肿胀;浅层血管扩张不明显,故粘膜充血可以不明显;血管腺体周围炎细胞浸润,粘液腺分泌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

鼻塞(间歇性、交替性),多涕(粘液性,脓性),有时头痛,咽干,闭塞性鼻音。

检查:

粘膜充血不明显,下鼻甲肿胀,对减充血剂敏感,分泌物粘稠,位于鼻底。

●治疗:

治疗原发病,恢复通气,改善环境,锻炼身体;局部用药:

减充血剂,鼻用激素,洗鼻,封闭,针刺。

Ø慢性鼻炎——肥厚性(以鼻粘膜、粘膜下,甚至骨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慢性炎症)

●病理:

早期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血管和淋巴管回流障碍,静脉通透性增加,粘膜固有层水肿。

后期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膜和骨纤维组织增生,肥厚。

下鼻甲明显,甚至发生息肉。

●临床表现:

1.鼻塞:

较重,多为持续性;

2.耳鸣、听力下降:

肥厚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咽口;

3.慢性咽喉炎:

长期张开呼吸和鼻腔分泌物刺激所致;

4.头痛、头昏、失眠、精神萎靡等。

5.检查:

下鼻甲肥厚,骨性增生,粘膜表面不平,结节状;对减充血剂不敏感;分泌物粘性或粘脓性,位于下鼻道。

●治疗:

保守(硬化剂、激光、冷冻、微波、射频、等离子)。

手术治疗(粘膜部分切除、鼻甲粘-骨膜下切除、切割器切除)

Ø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

●临床特征:

发展慢,病程长;女性多见,体弱者多见;鼻粘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结痂,骨质萎缩;可伴鼻咽、口咽、喉咽粘膜萎缩;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表现:

1.鼻塞:

痂阻塞,感觉迟钝

2.鼻、咽干燥:

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张口呼吸

3.鼻出血:

粘膜薄、干燥,挖鼻或擤鼻时毛细血管破裂

4.嗅觉丧失:

嗅区粘膜萎缩

5.恶臭:

脓痂蛋白腐败分解产生,臭鼻症

6.头痛、头昏:

保湿保温功能减退,吸入气体刺激,脓痂压迫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症状+体征。

与结核、梅毒、鼻硬结、鼻白喉、鼻麻风鉴别。

●治疗:

局部加全身,包括冲洗,鼻内用药,手术,维生素,扩张血管,铁、锌制剂。

✧鼻窦炎症

是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多与鼻炎同时存在,所以也称鼻-鼻窦炎。

●病因:

♓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呼吸道变态反应与免疫因素(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病、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1.窦口小,鼻道狭窄,阻碍鼻窦通气引流。

2.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腔炎症常累及鼻窦。

3.各窦彼此毗邻,一窦发病累及它窦。

4.各窦自身特点及窦口的位置:

上颌窦最大,窦口高,位置最后、最低,受累机会最多。

筛窦蜂房多不利引流;上颌窦和筛窦发育早,儿童期可患病。

蝶窦单独开口,发病少。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急性(烦躁、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嗜睡);慢性(不明显或轻、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下降)

局部症状:

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局部痛或头痛、视觉障碍

急性鼻窦炎头痛特点:

1.上颌窦:

多位于前壁尖牙窝,晨起轻,午后重

2.筛窦:

内眦、鼻根处,晨起重,午后轻

3.额窦:

晨起头痛,逐渐加重,中午最明显,午后减退,晚间消失

4.蝶窦:

颅底眼球深处,枕部钝疼,可引起反射性痛,晨起轻,午后重。

慢性鼻窦炎头痛特点:

1.多有时间性和固定部位

2.休息、滴鼻药、蒸汽吸入或引流改善、通气后头痛减轻;静脉压升高和吸烟饮酒激动时加重

✧真菌性鼻-鼻窦炎

病因:

见的真菌是曲霉菌病,鼻脑型毛霉菌病少见,但凶险。

临床类型及病理:

1.急性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

鼻窦内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肉芽样物。

早期出现鼻窦骨壁破坏,可侵犯颅内,经血液侵犯内脏器官)

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在鼻窦内,后期侵犯鼻窦外组织结构)

3.真菌球FB(真菌在鼻窦内肉芽肿样、干酪样、坏死样黑色团块,压迫骨质,吸收变薄,粘膜水肿单无真菌侵犯)

4.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质地硬,易碎或粘稠如泥,是真菌引起的一型变态反应)

治疗:

1.手术治疗:

NIFRS可行FESS手术,IFRS需广泛切除病变粘膜和骨质。

2.药物治疗:

FB术后不需用抗真菌药物。

AFRS术后必须用类固醇药物。

IFRS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

3.其他治疗CIFRS和AIFRS可间断吸氧治疗,停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变应性鼻炎

●临床分类:

间歇性/持续性——轻度/中、重度。

●病理:

为粘膜下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

鼻痒、多次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鼻塞、嗅觉减退。

●检查:

一般检查:

季节性鼻炎者可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鼻粘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下鼻甲明显肿大,麻黄素可使其缩小;发作期鼻分泌物图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及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

查变应原:

1.特异性皮肤试验:

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3.体外特异性IgE检测:

特异性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及检查,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或嗜碱性粒细胞)

鉴别:

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鼻炎

●并发症:

Allergicsinusitis、Bronchialasthma、Secretoryotitismedia

●治疗:

原则是避免过敏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特异性免疫疗法

1.避免接触过敏原

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肥大细胞稳定剂、抗胆碱药、减充血剂)

3.特异性治疗(封闭抗体学说,TH1/Th2平衡学说,T细胞免疫耐受学说)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者)

●病因:

骨发育不均衡、各骨之间连接异常儿童时期腺样体肥大、硬腭高拱可限制中隔发育引起鼻中隔偏曲;外伤;鼻腔或鼻窦肿瘤。

●表现:

鼻塞(最常见,持续性)、鼻出血(凸面)、反射性头痛(压迫鼻甲)

●诊断:

表现加症状,内镜检查

●治疗:

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

✧鼻出血

●病因:

局部:

外伤、炎症、肿瘤、鼻中隔偏曲或穿孔

全身: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病、血液病、肝肾慢性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

●临床表现

1.鼻腔前部出血:

前下部利特尔区和克氏静脉区,量少易止,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鼻腔上部出血:

鼻中隔后上部,动脉性,多见于中壮年人,高血压者易发

3.鼻腔后部出血:

下鼻道后端的鼻-鼻咽静脉丛,隐蔽,须行后鼻孔填塞,见于中老年人。

4.弥漫性出血:

广泛微血管出血,多见于全身性疾病患者。

●治疗

1.一般处理:

镇静、体位、明确出血部位、止血、治疗原发病

2.常用止血方法:

烧灼法,填塞法,血管结扎法,血管栓塞法

✧鼻息肉

●概述:

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慢性炎症,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

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及术后复发史;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息肉样变粘膜与正常粘膜无明显分界线;双侧鼻-鼻窦粘膜广泛性炎症和息肉样变性;组织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病因:

中鼻道微环境学说、鼻变态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细菌超抗原学说

●病理:

粘膜高度水肿,表面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

基底膜广泛增厚,组织间隙扩大,腺体增生。

组织中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好发于双侧,单侧少见;

2.持续性鼻塞,进行性加重;

3.鼻溢液、伴有喷嚏

4.嗅觉减退、听力下降或耳闷、继发鼻窦炎

5.检查:

见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淡红色荔枝肉状半透明物,触之柔软,不同,不易出血。

●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Widal三联征),鼻窦炎和增生性鼻窦病,分泌性中耳炎

●诊断:

病史,表现,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

CT

●鉴别:

1.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2.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3.鼻咽纤维血管瘤

4.鼻腔恶性肿瘤

5.鼻内脑膜-脑膨出

●治疗:

激素、手术

✧鼻囊肿

✧鼻前庭囊肿

位于鼻前庭底部皮下,梨状孔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

●病因:

腺体残留(潴留性囊肿);先天性异常(球颌突囊肿)

●病理:

多发于一侧,单房性,生长缓慢,囊壁为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组织。

囊液为粘液性或浆液性,不含胆固醇结晶。

●诊断:

和牙源性囊肿鉴别,X线示无骨质破坏,与牙齿无关联。

●治疗:

手术

✧鼻窦囊肿

多发于筛窦,其次为额窦,上颌窦较少见,原发蝶窦罕见。

病因:

鼻窦自然口完全阻塞,导致窦内分泌物积留而逐渐形成;鼻窦粘膜的炎性病变。

病理:

囊肿壁为鼻窦粘膜,受压变薄。

囊壁上皮为纤毛柱状上皮,其内含丰富的杯状细胞。

囊液淡黄,粘稠,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

临床表现:

主要是压迫症状,与部位有关

1.眼部:

眼球移位,流泪、复视、视力下降。

眶尖综合征

2.面部:

内眦(筛窦)、眶顶(额窦)、面颊部(上颌窦)隆起,无触痛,乒乓球样感。

3.鼻部:

间隙性清亮鼻溢,鼻塞。

鼻腔检查相应部位隆起。

4.其他:

头痛,内分泌紊乱,脑膜炎等。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

凡上颌窦由牙发育障碍或病变所引起的囊肿,称之。

囊腔液体内含有胆固醇结晶。

✧鼻及鼻窦肿瘤

Ø血管瘤

鼻腔良性肿瘤中,此种最为常见,多发于青壮年,分为毛细血管瘤(中隔)和海绵状血管瘤(下鼻甲和上颌窦)。

●临床表现:

鼻塞、鼻出血、压迫症状、贫血。

●鉴别:

出血性息肉、坏死性出血性上颌窦炎、上颌窦恶性肿瘤

●治疗:

手术为主,切除瘤体连同根部的粘膜,电凝止血,防止复发。

Ø内翻性乳头状瘤

1.术后复发率高,多次手术易恶变,多发性生长;病因不明,与HPV有关。

属交界性肿瘤

2.好发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和筛窦易受侵犯。

肿瘤上皮由移行细胞和柱状细胞构成,向间质内翻性生长。

3.临床上多见50-60岁男性,鼻塞,血性涕,常行“息肉”切除。

粉红色,表面不平,易出血。

●诊断:

病史、检查、影像、病理。

●治疗:

根治性切除,放疗无效,反而诱发癌变的可能。

Ø骨瘤

多见于青年男性,常发于额窦、其次为筛窦、上颌窦和蝶窦少见。

Ø鼻窦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多于原发鼻腔的肿瘤,以上颌窦恶性肿瘤多见,其次为筛窦、额窦、蝶窦,以鳞癌多见

♓位置隐蔽,早期症状少,不易早期确诊。

晚期侵犯邻近组织,难以判断原发部位,预后差。

♓上颌窦恶性肿瘤(与肿瘤侵犯的部位有关。

早期血性涕,面颊部疼痛或麻木,单侧进行性鼻塞,上颌磨牙痛和松动)

1.Ohngren法自内眦和下颌角之间作假想斜面,再于瞳孔处作假想垂直面,将上颌窦分为4个象限。

前内象限生长的肿瘤易侵入筛窦,而产生鼻部症状和内眦部肿胀。

后外象限肿瘤晚期易破坏后壁,侵入翼上颌窝和翼腭窝,也可进一步破坏翼腭窝顶,或进入颞下窝而累及颅中窝,病人可出现张口困难、颞部隆起、头痛和耳痛等症状。

位于下部者,最早可出现牙部症状,如牙龈肿胀、牙齿松动脱落等。

2.Sebileau法自鼻中甲下缘作一假想水平面,将上颌窦分成上下两部分。

?

部分肿瘤易侵入筛窦或眼眶,引起鼻部和眼部症状。

也可进一步侵犯颅底。

发生于下部者预后较发生于上部者为好

3.肿瘤早期只限于某一部分,其中以内上角为多,无明显症状。

✧鼻内镜手术学

●发展:

内镜鼻窦外科ESS——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FESS——鼻内镜外科NES

1.FESS观念的核心是在对疾病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在保留粘膜和恢复正常的粘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准确地去除病变。

从ESS到FESS,是对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的进步。

2.拓宽鼻腔和鼻窦间的联系空间,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粘膜。

●适应症:

1.炎性疾病:

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囊肿

2.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泡性中鼻甲,反常弯曲中鼻甲,鼻窦骨折等。

3.鼻腔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

4.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瘤,脊索瘤等

5.鼻眼相关病:

泪囊炎,视神经外伤,眶击出性骨折等。

6.其他:

脑脊液漏,前颅底异物,鼻窦异物,眶内脓肿等

一,先天性耳疾病

✧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

✧先天性耳前瘘管

病因:

最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

由于胚胎时期形成的耳廓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形成与外耳道关系密切的外胚层组织残留。

特点:

1多为单侧,也有双侧,女多于男,基本为4:

2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呈分支状瘘管。

挤压有少量白色干酪样分泌物溢出,合并感染可形成脓肿。

3管壁为复层扁平上皮,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其内有白色干酪坏死样分泌物,有臭味。

临床表现:

1,常无症状;2,挤压时粘液,皮脂样物;3,感染,脓瘘,脓肿,瘢痕

治疗:

1抗生素:

局部和全身;

2切开引流,换药,控制感染;

3术切除:

需彻底切除所有瘘管分支。

二,外耳疾病

✧外耳湿疹

●病因:

系耳廓及外耳道皮肤发生变应性浅表性炎症

●临床表现:

1急性:

奇痒,烧灼感,黄水物,糜烂,黄痂。

2慢性:

痒,厚,耳道狭窄,脱屑,结痂。

●治疗:

1去除病因,禁抓痒,挖耳,防止耳道进水

2忌口、最好不要染发。

3药物:

局部和全身激素类、抗过敏药。

✧外耳道异物

●病因:

动物性、植物性、非生物性、电子类(小接收机)

●临床表现:

1剧烈耳痛,眩晕,耳鸣

2堵塞感,反射性咳嗽

3传导性耳聋

●治疗:

1去除;2切开(局麻或全麻);3局部、全身使用抗生素

✧外耳道真菌病

✧耵聍栓塞

✧外耳道炎及疖肿

✧耳廓假性囊肿

三,中耳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

1.咽鼓管功能不良:

堵塞(机械与非机械性);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2.感染:

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

3.免疫反应:

细菌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炎性介质

●病理:

中耳积液为漏出液、渗出液和粘液的混合液体,早期主要为浆液性、渐变为浆-粘液性,粘液。

而非脑脊液或血液。

●临床表现:

症状

1.听力下降:

有感冒史,听力渐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变动可改善听力;

2.耳痛:

起病时耳痛,慢性不明显

3.闭塞感:

按捺耳屏可减轻

4.耳鸣:

间歇性,“劈拍” “气过水声”,若严重此症状可消失。

检查

1.鼓膜:

充血、内陷、液平、土黄色、蓝鼓膜、气泡影;

2.听力测验:

传导性耳聋(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验、声导抗测试);

3.小孩X线头侧位片了解腺样体、成人鼻咽部检查排除鼻咽癌;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及听力检查结果可临床诊断,鼓膜穿刺做确诊。

1.鼻咽癌:

成年人警惕,常规查EBV-VCA-IgA,必要时做CT&MRI;

2.脑脊液鼻漏:

头部外伤史,结合CT&X线检查;

3.外淋巴瘘(漏):

少见,多为镫骨手术后、气压损伤史;

4.胆固醇肉芽肿:

分泌性中耳炎晚期,鼓膜蓝或蓝黑,CT示鼓室及乳突软组织影;

5.粘连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听力损失较重。

6.颈静脉体瘤,鼓室硬化:

CT鉴别。

●治疗

1.保守治疗:

抗生素、激素、麻黄素;咽鼓管吹张法

2.清除积液,通气引流:

鼓膜穿刺抽液、切开、置管,慢性有肉芽者要清除病变

3.病因治疗:

鼻腔鼻咽病灶,如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甲消融术,鼻息肉摘取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通过咽鼓管、外耳道鼓膜、血行感染途径感染鼓室、中耳其他部位。

●病理:

充血水肿、渗出、化脓、穿孔(永久性或自行修复)

●临床表现:

(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临床特点)

症状:

全身症状、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溢液(注意穿孔前后的鉴别)

检查:

1.耳周检查:

压痛、红肿

2.耳镜检查:

充血、灯塔征,流脓,穿孔多见于松弛部,注意婴幼儿不易穿孔

3.听力检查:

传导性听力损失

4.血象:

WBC总数增多,多形核比例增加,穿孔后血象正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

鉴别:

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急性鼓膜炎、大泡性鼓膜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抗生素、减充血剂、休息清淡饮食及通便

2.局部治疗:

抗生素滴鼻滴耳,禁止粉剂入耳

i.鼓膜穿孔前:

2%石碳酸甘油滴耳,消炎止痛;有指证时鼓膜切开。

ii.鼓膜穿孔后:

3%双氧水或硼酸水冲洗;滴耳(无耳毒性抗生素);脓液减少用酒精或甘油制剂滴耳;炎症消退若不愈合行鼓室成形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恰当彻底的治疗,病程》8Ws,或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2.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3.全身抵抗力降低(婴幼儿急性中耳炎容易演变为慢性)

●病理:

为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改变,病变部位:

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临床表现:

(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脓、聋、孔。

1.单纯型(又称黏膜型):

最多见。

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一般无肉芽或息肉形成。

及时适当的治疗,鼓膜穿孔处引流通畅,炎症可控制。

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

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量增多;脓液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不臭。

用药可干耳,保持干耳2月以上。

鼓膜穿孔位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