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391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之歌

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同爱情何其酷肖:

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点——________    解除——________    清润——________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雨歌颂了什么?

(4)这首诗诗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装饰;消除;温润

(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

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雨的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态,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做铺垫的。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装饰、消除、温润

(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

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课内阅读。

   我正要níngshì        他们时,zhòurán       一惊,睁开眼,云jǐn    也已皱蹙_______(zúcù),凌乱,仿佛有谁zhì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dǒurán       起立,将整篇的影_______(yǐng yěng)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_______(jī jǐ)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_______(míní)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_______(pāo pōu)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_______(尝 常)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根据拼音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2)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3)“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4)写写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ù;yǐng;jī;ní;pā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

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2)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

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ù;yǐng;jī;ní;pā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

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

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

“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

”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

“放心过吧!

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

一班班长大声喊:

“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

”有的战士唱起来:

“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

________。

迅速:

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答案】

(1)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很快

(2)跳、扛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奉命:

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迅速:

很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跳、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文中的排比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战士们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是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答案】

(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点明中心

(3)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2)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点评】

(1)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

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

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

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________的故事。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词语。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

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

④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

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4)找出皮鞋匠产生联想的句子。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答案】

(1)月光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钢琴鸣奏曲》

(2)②;③;④、⑤

(3)洒遍了银光;轻纱似的微云;刮起;掀起;涌过来;波涛汹涌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5)因为盲姑娘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和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所欲说她“仿佛也听到了。

【解析】【分析】

(1)熟悉课文内容,就能准确地添上课文题目。

除了每一课的课文要熟悉,还要搜集一些课外的资料,以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像《月光曲》这一课就可以搜集《月光曲》和贝多芬的资料。

(2)文中第②写了月亮照在大海上的景象,表达的音乐舒缓;第③句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有了增强;第④、⑤句写月亮越升越高,音乐也越来越高昂激越。

(3)首先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

注意填空时不要多字少字,不要写错别字。

(4)先分析文中每句话各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句子②中的“好像”说明不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景物,而是他的想象。

(5)抓重点的词句来理解,“仿佛”这个词是“好像”的意思,说明并不是盲姑娘看到的景象,而是她通过听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说明她融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之中。

【点评】

(1)对课文及课文延伸的考查。

(2)对句子内容的考查。

(3)对课文的考查。

(4)考查学生对段落理解的能力。

(5)对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能力的考查。

首先熟读文段,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与儿子

   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

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

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着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

“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

“嗯,睡吧。

”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

“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

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

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

“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

“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

床头仍寂静一片。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

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

“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说:

“睡吧。

(1)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而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

为什么?

(3)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的,第二次是________

(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将其写在横线上。

(5)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

________

(6)选文结尾部分写道:

“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

【答案】

(1)专注;疑止;长久

(2)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父:

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

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

(6)“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解析】【分析】

(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专注而疑止,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长久。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知“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我”第二次落泪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父:

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

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点评】

(1)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6)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概括选文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选文内容是伯父和“我”谈碰壁。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却说是碰壁碰的,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特点。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考查对课文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可知在座的人是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

(1)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2)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8.读句子。

完成练习。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1)“斩钉截铁”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________。

(3)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________。

【答案】

(1)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二、习作作文

9.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想一想,你读书是为了什么,再写一写你的读书故事。

【答案】【参考例文】

我的读书故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是刘向眼中的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韩愈眼中的书。

而在我的眼中,书就是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文学之门;书就是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道理。

   平时,我的时间比较紧,只能中午和晚上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看书。

书中的内容时不时让我欣喜万分,时不时让我为之感动,我经常陶醉在其中。

只要捧上一本书,我就会立马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如痴如醉,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这时,学校里又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金色之秋”读书节,不仅给我们规定了一些好书读,还鼓励我们积极读书。

《三国演义》和《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六年级的必读书。

《三国演义》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可是在这次读书节里,我又将它仔仔细细读了两三遍。

每次读完后的感受和想法都不一样,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书的魅力。

《上下五千年》呢,我以前虽然没有看过,但也略知一二。

于是我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回到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等到妈妈叫我去吃饭了,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

吃完饭,我又去看书了。

读罢,我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