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6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常州市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江苏常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江苏常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江苏常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3年1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炫耀/眩晕

当铺/安步当车裨将/俾众周知

B.摇曳/拜谒筵席/垂涎欲滴诡谲/大放厥词

C.惬意/书箧蜷曲/得鱼忘筌粘贴/拈轻怕重

D.哂笑/谂知

蜿蜒/剜肉医疮猝死/一蹴而就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体由于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

B.随着采访的深入和话题的展开,我们渐渐地感到,汤燕雯和长兴集团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C.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常州来五年投资近1000亿元左右,建成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

D.2012年9月30日,全国第一个节假日实施免小客车通行费,沪蓉高速及多座过江大桥堵车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3.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苏裱的?

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4分)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

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4.阅读右边的漫画,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5分)

(1)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

(不超过20个字)(2分)

(2)选择一个角度用一个排比句评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

(不超过40个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

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

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稔:

熟悉

B.嫁娶凶葬皆有赡

赡:

供给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

达到

D.彰君之赐乎

彰:

使……显著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高其义的一组是(3分)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沛然有余而无穷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是皆公之罪人也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

C.文章第四段写大小官吏多据高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人,反衬出范文正公自奉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D.范文正公虽身居高位,却以禄赐之入置义田千亩养济族,实践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3)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3分)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

逍遥游》)

(2),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白居易《琵琶行》)

(4),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5),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

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

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

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

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

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

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

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

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反侧。

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

他气极了。

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

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

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

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

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

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

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

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

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

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

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

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4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

(6分)

1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

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像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

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

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

本来等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

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

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洲贵族还要古老。

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

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

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

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

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

历史上大部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一项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的。

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叫做荣誉。

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合理想的景象。

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5.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试分析两者依循的逻辑有何不同。

(6分)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

(6分)

17.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

(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莫言)

请以面对争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附加题)2013年1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

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

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

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

20.《资治通鉴》的是

(朝代)的

(2分)

21.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的《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陕西乡土气息。

B.老舍的《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C.《哈姆莱特》中歹毒的克劳狄斯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并唆使他使用涂了毒药的利剑,还特地准备下毒酒,以便哈姆莱特比剑时喝下去毒死。

D.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经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途中与一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

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E.《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追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23.简答题(10分)

(1)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位自命清高又迂腐不堪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请简要写出能体现孔乙己这一特点的两个情节。

(4分)

(2)请简要说明《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原因。

(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

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

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

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

而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24.这段材料阐释了意象的哪些特性?

(6分)

25.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如何理解庞德的这一表述?

(3分)

26.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处描写月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其中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D(3分)(A.xun/xundn/dnp/b;B.y/yyn/xin

ju/ju;C.qi/qiqun/qun

zhn/nin;D.shn/shn

wn/wnc/c)

2.A(3分)(B.汤燕雯和长兴集团与我国民营企业,前两项与后一项不搭配,我国后加民营企业家。

C.近1000亿元左右不妥。

D.实施后缺宾语,通行费后加的政策)

3.产生背景、苏裱地位、装裱样式、装裱理论。

(4分)

4.

(1)某些干部利用职权在招聘时收礼受贿。

(2分)

(2)从严重危害的角度:

扰乱竞争秩序,损害官员形象,败坏社会风气。

从产生原因的角度:

某些干部素质低劣,意志薄弱,作风邪恶。

从产生原因的角度:

某些干部素质低劣,有关部门监管薄弱,广大众监督缺乏。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

社会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干部坚持公正录用的原则,众遵循正当应聘的规则。

(3分)

5.A(3分)(稔在这里指庄稼成熟)

6.D(3分)

7.A(3分)(文中说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8.

(1)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句意基本正确通顺2分,施1分)

(2)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

(句意基本正确通顺2分,爱1分)

(3)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

(句意通顺1分,操壶瓢沟中瘠意思对各1分,反问语气1分)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

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有供给。

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

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

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

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

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

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

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

陈桓子说:

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

晏子回答说:

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

象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

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

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

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

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

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

孟子说:

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

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

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

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

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

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

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

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

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

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

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

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9.

(1)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

(3分)

(2)诗人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凄怆。

(3分)

(3)四年故乡亲人,渴望家书;希望得到朝廷的音讯。

(4分)

赏析: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

治平进士。

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兵斫作薪。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西征途中二绝》)次年十月因遭运判官李察劾奏,坐罪谪监郴州(今湖南)酒税。

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

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

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

自汴抵郴,所至流连。

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

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

拟即效仿之意。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

引申为劳苦,失意。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

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

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

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

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

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

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

类似还有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