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18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docx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

周延丽王兵银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就油气价格问题纠纷不断。

本文简要介绍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油气价格争执情况,分析油气争执的原因和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应对措施。

本文认为,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俄经济政策向市场原则过渡,不再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能源是俄获取外汇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导致俄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独联体国家“脱俄”趋势加强,“亲兄弟”开始明算账;俄利用油气提价,控制独联体国家的油气输送管线,应对和参与国际能源竞争;俄将对所有国家实行统一的能源政策。

我们的应对措施是:

进一步加快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的步伐;发展替代能源;以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国际能源合作;企业“走出去”购买国外油气管道经营权和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开发油气;高度关注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俄罗斯独联体油气纠纷能源合作

  (作者简介)周延丽,1962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王兵银,1942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沈阳110031)近些年,国际能源竞争日趋激烈,以国际能源竞争为核心目标的许多世界级重大事件不断出现。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就油气价格问题纷争不休,既是国际能源竞争的典型事例,也是俄罗斯打能源牌走崛起路之必然。

  一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概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就油气价格问题争吵频繁。

其中,最近一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争执尤为激烈,影响尤甚。

  2005年年底,俄宣布2006年将以国际市场价格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由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到230美元。

由于乌克兰坚持原来的优惠价格,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2006年1月1日,俄开始降低通向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送气压力。

  面对能源安全的威胁,乌克兰最终答应2006年以95美元的单价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

2006年10月,两国经过讨价还价后又确定2007年乌克兰购买俄天然气价格升至每千立方米130美元。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天然气价格纠纷发生在2006年年底。

俄罗斯每年向白俄罗斯出口2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时通过白俄罗斯领土向欧盟国家出口约44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06年白俄罗斯是以每千立方米46.68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

鉴于俄对白天然气出口合同于2006年12月31日到期,俄方建议2007年白方以每千立方米105美元的价格从俄进口天然气,但白方表示无法接受这一价格,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2006年12月31日,白俄罗斯总理西多尔斯基亲自赶到莫斯科参加谈判。

双方的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经过多轮讨价还价,直到午夜23时58分双方才签署了合同。

2007年白方将以每千立方米100美元的价格从俄进口天然气,比之前俄罗斯105美元的“最终价格”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双方还同意将2007年俄天然气经白领土的过境费从每千立方米每百公里0.75美元提高到1.45美元,并且就俄购买白天然气运输公司50%股份的支付条件、俄向白提供的天然气价格在2011年达到欧洲市场标准(每千立方米240美元左右)等问题达成一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2007年1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对出口到白俄罗斯的石油征收每吨约180美元的出口税。

白俄罗斯针锋相对,于1月4日宣布,从1月1日开始对俄过境石油征收每吨45美元的关税。

俄罗斯对这一决定未予理睬,于是白俄罗斯决定暂停为俄石油提供过境服务,切断了俄对一些欧洲国家的石油供应,从而引起了俄白石油过境价格争端。

为了解决争端,白方8日派遣由经济部第一副部长奈杜诺夫率领的代表团赶赴莫斯科,同俄方谈判,白俄罗斯副总理科比亚科夫也于9日抵达莫斯科参加谈判,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关键时刻,俄白两国元首通过电话进行了协商,双方才就石油过境问题达成妥协。

  二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的原因和背景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的原因和背景比较复杂,有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和背景。

  

(一)俄罗斯经济政策向市场原则过渡,不再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

俄罗斯从独立之初就确立了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从1993年起开始申请加人世贸组织。

因此,可以说俄罗斯经济政策向市场原则过渡,与世界经济接轨,是其既定方针。

2004年和2005年,俄罗斯都曾宣布不再向独联体国家提供任何优惠的天然气。

2007年1月21日,普京总统在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进行能源对话时,重申了这一立场。

他说,俄罗斯过去以低价向某些欧洲国家供应能源,导致本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今后,俄罗斯将统一按照市场原则对所有国家进行能源供应,俄方希望其他国家能在此基础上与俄方进行合作[1]。

普京这里所说的“某些欧洲国家”,就是指独联体国家。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和考量政治及安全因素,俄罗斯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一直被人为扭曲,远远低于出口到非独联体国家的价格,即低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

尤其是2004年之后,国际能源价格飙升,俄罗斯供应给独联体国家与供应给非独联体国家的能源价格更是拉大了距离。

2006年年底之前,俄罗斯对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内部“兄弟”出口天然气,价格是每千立方米55美元,对于乌克兰等已自立门户的独联体国家,基本是每千立方米90美元左右;而对于它最重要的客户——欧盟各国,则执行每千立方米180美元的“市场价”[2]。

  

(二)能源是俄罗斯获取外汇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导致俄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俄罗斯是世界矿物能源储藏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2005年俄罗斯出口石油2.51亿吨,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第二石油出口大国。

2005年俄出口天然气1525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

俄罗斯独立之初,经济一直下滑,能源出口是其经济免于崩溃的“擎天支柱”。

1999年之后,能源出口又成为俄罗斯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火车头”。

尤其是近几年国际能源价格飙升,能源出口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增长。

据俄官方消息,截至2006年年底俄黄金外汇储备达到了3037亿美元,连续几年提前偿还了西方的债务。

  其中,2006年提前偿还了220亿美元的债务[3]。

  大量出口能源,对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假如不是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它对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的意义就会更大。

所以普京总统说,俄罗斯过去曾以低价向某些欧洲国家供应能源,导致本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例如,1995年俄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1560万吨,出口天然气573亿立方米,其“经济损失”为31.3亿美元[4];近几年俄罗斯每年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增加到了3500万吨左右,出口天然气保持在500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一步拉大,俄罗斯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其中,仅俄罗斯供给白俄罗斯的天然气差价就达33亿美元[5]。

  (三)独联体国家“脱俄”趋势加强,“亲兄弟”开始明算账。

俄罗斯把独联体各国看作是它的“后院”,是它恢复和巩固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因此,俄一直把独联体置于外交布局的“优先地位”,作为“重中之重”。

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充分运用能源杠杆,即以低价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达到强化独联体的“向心力”。

但是,独联体国家并不买账,一些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表现出明显的“脱俄人欧”趋势,一些国家搞“颜色革命”倒向西方。

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撇开俄罗斯建立了“古阿姆”联盟,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正在试图加入欧盟和北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与北约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阿富汗战争时向美国敞开了国门。

面对这种形势,俄罗斯一方面加强外交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和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采取务实态度,开始与独联体国家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把向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的价格逐步提高并最终达到国际能源价格水平,是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最主要的表现。

由此,便发生了俄乌“斗气”、俄白油气之争等一系列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价格纠葛事件。

  (四)俄罗斯利用油气提价,控制独联体国家的油气输送管线,应对和参与国际能源竞争。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导致原油需求上升,加上石油生产国剩余产能有限,国际原油竞争日趋激烈。

原油竞争激烈,又引起天然气和其他能源的国际竞争。

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能源产地和能源输送管线及其出口。

众所周知的里海油气管线走向之争,是最为突出的例子。

俄罗斯利用油气提价,控制独联体国家的油气输送管线和出口,是其应对和参与国际能源竞争的重要举措。

  1994年11月,俄罗斯以摩尔多瓦拖欠2.2亿美元天然气款为由,停止供气;后摩把天然气出口管道移交俄方,折抵0.4亿美元,并与俄成立合资天然气公司,危机才得以解决。

.2000年11月,俄罗斯曾暂停对阿塞拜疆供气,促使阿增加输俄的供油量。

  2006年,俄罗斯为换取格鲁吉亚同意其购买穿越格全境的天然气管道,供给格的天然气单价只从每千立方米63美元提到了110美元。

但是,俄格最终未达成协议,2007年俄出售给格的天然气上调到了每立平方米230美元。

这是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出售天然气的最高价格。

  2005年,俄罗斯欲以1.4亿美元买下亚美尼亚天然气管线和几个热电站,回报是让亚2006年全年“免费用气”。

  乌克兰“橙色革命”前,俄乌曾达成协议,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乌共同控制穿越乌的天然气网络;尤先科上台后停止执行协议,俄还以颜色,2006年天然气由每千立方米50美元涨至130美元,2007年再次涨至170美元。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此次在2007年度气价谈判中提出两种方案:

或将对白天然气供应价格提高至每千立方米200美元;或者白方以每千立方米105美元的价格进口天然气,其中75美元用现金支付,余下30美元通过向俄方转让白天然气运输公司股份来抵偿。

俄白最终达成的协议是,2007年白俄罗斯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其中65美元用现金支付,余下的30美元通过向俄方转让白天然气运输公司股份来抵偿。

  另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油气出口通道均由俄控制。

几年前,俄同土签订了由俄买断土出口天然气的协定,为期25年。

  (五)俄罗斯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实行统一能源政策使然。

近两年,俄罗斯从保护本国企业利益出发,提高供应独联体国家的能源价格。

并且,俄罗斯将制定出一个适用于独联体各国的能源政策标准,其中也包括适用于白俄罗斯这样的友好国家。

换言之,俄罗斯以关系亲疏确定“优惠”程度的惯例已成为历史,独联体各国将在市场这一大平台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6]。

  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不再以关系亲疏确定“优惠”程度的能源政策,也将适用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

据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说,俄将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预计到2020年俄对亚太地区的油气出口在俄油气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3%和5%提高至30%和25%[7]。

从前面的分析看,俄罗斯如此大量向亚太地区供应能源,不可能不顾及自身经济利益。

  俄罗斯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实行统一的能源政策是必然趋势。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出现油气纠葛,除以上5个方面的原因和背景外,与俄以能源外交为手段实现强国之梦以及独联体国家有“依赖情结”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原则也有密切关系。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油气纠纷震动了世界,引起了能源进口大国的反思。

其中,欧盟于2007年1月10日推出了新的能源政策,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欧盟的能源安全与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欧盟将实施能源行动计划:

继续能源自由化进程、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来源与供应渠道多样化、加强能源外交[8]。

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而且进口量迅速增长。

今后,我国还将成为天然气进口大国。

因此,我们也应通过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油气争吵事件,反思和完善能源政策,借鉴欧盟能源新政的行动计划,制定我们的能源政策。

  

(一)进一步加快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的步伐,加强同俄罗斯、中亚国家和南美国家的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之争之所以引起欧盟国家的恐慌,促使其迅速出台了能源新政,是由于欧盟国家严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国家能源安全受到了威胁。

例如,法国、意大利、德国、波兰、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希腊、斯洛伐克天然气消耗量的25.3%~79.1%依靠从俄罗斯进口,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天然气消耗量的100%依靠从俄罗斯进口[9]。

目前,我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

主要航线有四条。

第一条是中东线:

波斯湾一霍尔木兹海峡一马六甲海峡一台湾海峡一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

北非一地中海一直布罗陀海峡一好望角一马六甲海峡一台湾海峡一中国;第三条是东南亚线:

马六甲海峡一台湾海峡一中国;第四条线是南美洲经太平洋到中国。

但是,海上运输线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和平时期有海盗的骚扰,一有战事,海上运输安全更是无法保障。

鉴此,我们应加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俄罗斯、中亚国家和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同时,我们要加强与南美国家的能源合作。

因为从南美经太平洋到我国的航线不通过经常受到战争威胁的海湾地区和海盗骚扰频繁的马六甲海峡地区。

  

(二)发展替代能源。

国际上所说的能源紧缺、能源竞争、能源危机,是指石油的紧缺、竞争和危机。

发展替代能源,指的是发展替代石油的其他能源。

目前,人类在重新认识和重视煤炭和核电作用的同时,加强了液化煤、太阳能、风能、海浪能、地热能、生物柴油、乙醇、秸杆发电等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这对解决世界性能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为世界平均值的11.1%。

因此,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而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

这对我国和国际石油市场都是一种压力。

我国发展替代能源势在必行。

  (三)以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国际能源合作。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与石油出口国发展能源合作;二是与石油进口国发展能源合作。

两方面合作都要依据市场经济原则。

  中东国家是我国传统的石油进口地区。

毫无疑问,我们与中东国家是以国际石油价格进行交易的。

目前,我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和经贸合作发展迅速,非洲国家将成为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

友谊归友谊,利益归利益。

在我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石油供求关系中,不要因为有良好的国家关系而不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交易,即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石油。

因为这样做会授人以柄,有悖于我国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

同样,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发展能源合作,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尤其是俄罗斯,它已不再实行以关系亲疏确定“优惠”程度的能源政策,我们不应奢望不按世界市场价格即不按“统一能源政策”仍能够与其达成合作协议,以使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否则,即使达成协议,一旦发生像俄乌、俄白“斗气”那样的事件,受损失的是我们自己。

  我国与石油进口国发展能源合作刚刚起步。

  我国与印度就在第三国获得油气田签订了协议,与日本和韩国在三国经济合作框架内讨论了能源合作问题。

尤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是,2006年12月中旬我国同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在北京举行了能源合作会议。

  在与石油消费大国发展能源合作中,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同能源生产和出口国进行建设性对话,实现“双赢”,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四)企业“走出去”,购买国外油气管道经营权和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开发油气。

谁控制油气管道的管理权,谁就有使用油气的主动权。

俄罗斯油气涨价的目的之一,是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向俄转让油气管道股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对俄罗斯油气涨价的杀手锏,是切断俄罗斯通往欧洲国家的油气管道。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企业在牢固控制我国油气管道管理权的同时,应力争获得中亚国家、俄罗斯等国境内通往我国的油气管道股份和购买其他国家的油气管道经营权。

  我国企业还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到国外开发油气,这有助于稳定油气供应渠道和价格水平。

因为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依赖贸易方式进口油气,这无疑会增加油气供应的不确定性,并且要承担油气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五)高度关注国际能源合作环境变化。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之争,与国际局势、国家关系、俄罗斯国内政策的变化及国际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等情况有直接关系。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能源合作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引进能源的影响。

在国际能源合作伙伴中,与我国能源合作前景看好的非洲国家,其政权脆弱,政局变化有时出乎预料,加上欧盟国家和美国的嫉妒心理作祟而不时离间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从本国利益及与欧美关系出发,经常调整国内外政策,对其能源政策的相应调整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南美国家出现了石油企业国有化趋势,这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输出源,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和与大国的关系,是国际能源竞争的晴雨表。

  另外,还应加快能源战略储备,采取各种节约能源的措施,以应对种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突发事件。

  (责任编辑张红侠)

注释:

[1]马剑:

《俄表示愿与欧盟进行能源对话》,载《人民日报》2007年1月23日。

[2]http:

//biz.163.c.m/06/1008/07/2ST6B9MP00020QFA.html

[3]莫斯科2007年2月1日电,见《光明日报))2007年2月2日.

[4]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俄罗斯》1999年第369~370页数据计算。

[5]贾铁军:

《俄白油气之争的“潜台词”》,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11日。

[6]前引文:

《俄白油气之争的“潜台词”》。

[7]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4月3日电,见《人民日报)2006年4月4日。

[8]李永群:

《促进经济增长,建创新欧洲——解析欧盟未来18个月施政纲要》,载《人民日报)2007年2月1日。

[9]《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3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