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15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8年工程机械配套件、工程机械维修及再制造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一、工程机械配套件3

(一)生产发展情况3

(二)产品出口情况6

(三)新动向6

二、工程机械维修8

(一)行业发展历程8

(二)行业发展现状10

(三)存在的问题12

三、工程机械再制造12

(一)行业发展历程12

(二)行业发展现状14

(三)产业突破15

(四)存在的问题16

表录

表1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3

表2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产品分类及主要生产企业3

表3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产品产销存情况4

表4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5

表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企业自营出口产品情况6

 

一、工程机械配套件

(一)生产发展情况

2016,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这一年的发展,莫过于“温暖”和“希望”。

从年初开始,挖掘机便出现历史性的增长,9月、10月、11月连续三个月涨幅更是超过70%。

其他产品也在温和复苏。

回顾2016,这是一个破冰重生,带来希望和转机的年份。

2016年一季度以来受益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回暖,同时工程机械冗余社会库存逐渐出清,行业呈现弱复苏态势。

长期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工程机械行业有望企稳回升,中长期进入平稳阶段。

配套件行业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也出现了回暖的态势,根据2016年对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中主要企业的统计,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7301万元,工业销售产值1095780万元,营业收入1189904万元,利润总额62373万元。

表1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万元)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

表2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产品分类及主要生产企业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

表3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产品产销存情况

(单位:

台、件、套)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

表4201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万元)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

(二)产品出口情况

2016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202.77亿美元,同比下降9.26%。

其中:

进口金额33.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

出口金额169.6亿美元,同比下降10.6%。

贸易顺差136.43亿美元,同比缩小19.68亿美元。

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出口60.64亿美元,同比下降5.79%,占出口总额的35.8%。

出口整机10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3.1%,占出口总额的64.2%。

表52016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企业自营出口产品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

(三)新动向

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低位运行,整机制造厂商在控成本、走出去、跨领域、求发展的同时,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企业各展所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传动装置主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016年3月,杭齿获“2015年度中国工程机械工业行业AAA级信用企业”称号,其主导的“高端重载齿轮传动装置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R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液压行业龙头企业,深耕挖掘机专用油缸及非标准油缸领域,投资建成了国内首个规模化生产高压精密液压铸件的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液压成套设备的提供商以及液压技术方案的提供商。

2016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6727万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20.52%。

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与Permco公司(美国)于2016年8月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为Permco公司(美国)在中国唯一指定的液压缸生产基地。

两家零部件供应商实现强强联合,不仅是对中国核心零部件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徐工液压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徐工液压件围绕搬运机械及矿山机械备件两条业务主线,2016年1—9月累计出口额突破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实现逆势增长。

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机械锁紧液压缸研发及应用”,被列入2016年度《“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

该项目研发的SJG型机械锁紧液压缸,可实现任意位置锁紧,在锁紧状态下,活塞杆能承受很大的轴向负载而不发生位移,能满足过载保护装置等特殊装备调平需求。

面对行业困局,还有很多配套件企业在工程机械行业调整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它们或顺应大势,从“拼产品、拼价格”向“拼质量、拼产品科技含量”转变;或采取“术业有专攻”的市场对策,在细分市场做大做强。

它们各展所长,犹如在冬天生了一把火,将企业业绩做得红红火火,将转型升级进行得有声有色,保证了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固本强基,方能行稳致远。

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第一制造大国,我们既需要树立大国的信心,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强国战略进行到底,推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承担大国责任,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水平和创新能力,共享科技成果和创新发展经验,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促进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将在现有基础上持续释放更大的增长正能量,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也必将获得更深远、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机械维修

(一)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工程机械后市场维修行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市场保有量的变化发展起来的。

早期,工程机械的市场保有量很小,这些设备的维修都是由生产厂的技术人员完成的。

保养维护工作一般由操作人员负责。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程机械施工设备都集中在国有施工企业或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

随着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的增长,这些企业开始培养自己的维修技术人员,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维修队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筑市场放开,国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施工企业多元化,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加,这时进口工程机械设备增加,大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维修技术人员涌向社会,从事工程机械修理业务。

广州、天津等港口城市依赖水、陆便利的交通,大量进口工程机械配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逐渐培育起国内工程机械配件市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2年,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爆炸式发展。

工程机械销售出现代理制,有很多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人员走向社会自主创业,有的成立公司做起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有的成立公司做起工程机械维修业务。

有的企业由工程机械维修转向代理商或设备租赁、配件销售及工程施工等。

至此,工程机械维修市场走向多元化。

同时,有些大型施工企业仍保留着维修部门或修理工厂。

工程机械代理商为了维护客户、促进销售,也都有技术服务部门或维修工厂,主要承担客户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业务。

有些主机厂有自己的技术人员,承担着客户的部分修理任务或维修技术支援工作。

近十年,主机厂、代理商的有些维修技术人员离开了原有企业,成立从事工程机械维修业务的公司,有的成为工程机械维修个体从业者,还有的做起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及工具研发制造企业(服务于工程机械维修企业)。

当前,工程机械后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有配件生产企业、配件销售代理企业,有工程机械维修互联网平台、杂志出版企业,有工程机械维修工具、设备、试验台生产企业,还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培训机构、院校等。

这些企业都是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平台,服务于工程机械维修企业。

近几年,借助互联网工具,行业内出现了众多维修技术、信息、人脉的服务平台,社会化的维修连锁企业也在萌芽阶段。

受限于服务对象的特点,当前维修企业和维修平台的规模还不大。

但是,随着设备保有量的不断攀升,维修业务量的持续增大,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未来发展可期。

(二)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工程机械后市场维修从业人员大致分为两类:

“主机厂系列”的维修技术人员和“市场系列”的维修技术人员。

前者包括主机厂的维修技术人员和代理商的维修技术人员,他们一般只负责自己厂家或自己所代理工程机械品牌的维修,很少维修自己系列之外的机器。

后者包括工程机械后市场中维修企业及社会零散的个体维修从业者(俗称“背包客”“面包客”),他们所维修的工程机械品牌、机种通常不止一种。

就维修技术的流派而言,与上述维修从业人员分类相同,通常也分两个系列:

“厂家派”与“市场派”。

前者维修技术更专业,有厂家技术支持,有定期的人员技术培训,有强大的配件保障体系,但对自己品牌之外的机械维修应对能力有限。

后者的维修技术根本来源实际是各个品牌的厂家或代理商,但他们往往是通过非官方渠道得到各种技术及技术资料,没有前者的“三个”优势,但他们的维修技术及维修方法会有很强的实战性,效率更高,维修成本更低,效果更受用户欢迎,不乏有很多“高手”。

例如专门维修大型设备的安徽现松工程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在业界就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社会化维修企业的杰出代表。

工程机械后市场配件供应体系分为“厂家体系”与“市场体系”。

配套件生产厂、主机厂配件销售公司(部门)、代理商配件销售公司(部门)为一个体系,后市场维修配件生产企业(配件维修及再制造企业)、市场配件销售公司、维修企业为另一个体系。

前者的客户通常是购机5年内的用户,所售配件中保养件占很大比例,质保期内的机器比例较大:

后者以维修配件销售占比较大。

前者销售配件的价格通常较高,利润较高;后者则价格、利润都较低。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变化,前者也在逐渐降低价格及利润,正在向后者的市场发起冲击。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很多专业的零配件维修厂家。

例如,广州市荣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广源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天河区大观久力液压有限公司、天津伯仕乐建中液压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维修泵、阀的企业,已经实现了批量维修能力,产品维修后的性能都能达到较高的标准。

未来维修的专业化分工会更加明显。

而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对于维修信息共享、维修配件供应、维修人员培训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修之易、新液压等一批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以及对维修连锁模式的不断探索,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工程机械维修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伴随着工程机械市场保有量的变化发展起来的。

在新机销售市场增长期,无论主机厂、代理商还是维修企业,维修技术人员都短缺。

在新机市场销售低迷期,维修技术人员相对充沛,有部分技术人员转型或转岗。

当前来看,行业内髙素质的技术人才仍然短缺,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受维修条件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工程机械维修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工资待遇不理想,因而高素质的维修技术人员很少,维修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中、小维修企业的维修条件及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行业的技术开放程度有待改善,多数主机厂的技术对社会维修人员处于封锁状态。

配件市场的配件价格和配件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透明程度不高,配件销售商与用户之间的配件信息不对称。

三、工程机械再制造

(一)行业发展历程

随着维修行业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形态逐步形成。

以现有旧零件为毛坯,按相关技术要求、标准进行生产新品零件的过程称为再制造。

再制造出的新品质量及质保期不得低于非再制造的新品。

欧美的再制造起于20世纪40年代,最为成熟的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比较晚,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徐滨士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再制造的概念,之后再制造得到产、学、研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

21世纪初,一些外资工程机械品牌将再制造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以探索再制造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可行性。

典型企业如卡待彼勒、小松及日立建机等。

2008年,借助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工程机械再制造开始启动。

2009年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名单(第一批)》,工程机械领域的企业有: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再制造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工程机械研宄院、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名单(第二批)》,工程机械领域的企业有: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安徽博一流体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芜湖鼎恒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南车时代机车车辆机械有限公司、赛克思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蛘埠市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安徽省泰源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利星行机械(扬州)有限公司、南京钢加工程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迈劲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认定评价并公布一批《再制造产品目录》,截至2016年,涉及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产品有数百种。

这些工程机械产品涉及的企业有: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侍特彼勒再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再制造有限公司、洛阳瑞成轴承有限责任公司、荆州裕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南乍时代机车车辆机械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迈劲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泰安大地强夯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和大连华锐重工特种备件制造有限公司。

(二)行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后,工程机械新机销售市场走向低谷,业内很多企业谋划转型,寻求“蓝海”。

其中很多企业关注工程机械再制造业务,工程机械几百万台的市场存量,使得旧机翻新、再制造大有可为,涌现出很多从事再制造的企业,既有外资企业,也有国内企业。

按从事工程机械再制造的企业类型可分为:

主机制造厂、零配件制造商、代理商和维修企业。

行业形势低迷,主机制造厂为帮助代理商渡过难关,解决库存二手机、“债权机”占用资金问题,实现旧机再销售,从技术与生产工艺上进行探索研究,并将再制造技术与工艺研究成果传授给代理商,指导代理商将二手机再制造或翻新,增加二手机的价值,快速实现再销售。

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在业务低迷时期,也做起了二手机翻新的业务。

它们通常找到买家后,从市场上收购旧机进行翻新或再制造,然后卖给客户。

这样做的优势是:

不占用资金,不占库存,全款交易,无应收账款。

这些再制造设备通常销售给工程机械施工企业或设备租赁企业。

再制造产品类型可分为整机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

整机再制造的机种有很多,比如盾构机、挖掘机、摊铺机和起重机等。

零部件再制造的种类有发动机、液压件和线束等。

不论是整机再制造还是零部件再制造,再制造产品的通用适用条件是:

必须是产品单品价格高或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再制造产品较新品价格有优势,通常前者不能高于后者的60%,这样才有市场竞争力。

当前,受现实各种条件制约,再制造开展较好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再制造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内。

国内的主机厂基本上都是研究、探索性的再制造,基本没有量产的企业。

(三)产业突破

工程机械再制造尚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零部件再制造涌现出部分较好的企业,如专注于发动机再制造的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逐步发力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盾构机减速机再制造企业蚌埠市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液压部件再制造企业安徽博一流体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赛克思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但是,盾构机整机再制造当前做得不算到位,处于探索阶段,无法实现统一标准,性能+稳定,有待进一步提尚。

在路面机械领域,杭州忉利道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摊铺机整机再制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通过对部件再制造、系统检测功能改造,实现整机性能升级,再制造后的整机销售主要面向租赁市场。

合肥齐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在挖掘机再制造上下功夫,专注于某一型号,实现批量生产,出厂性能统一标准,并提供质保,达到新机性能的95%,价格低新品的5折,实现年再制造整机数量超过100台。

(四)存在的问题

(1)投资大,回报周期长。

再制造产品要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的性能,势必要求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加工和检测能力。

这样一来,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很长。

近些年,一些再制造企业的实践证明,没有批量的设备,再制造很难盈利,很多再制造企业被迫停产或转型。

(2)信息不对等,用户认可度低。

我国用户对于再制造的概念并不了解,很多人认为再制造就是翻新。

而经过翻新的二手设备价格很低,加上制造商并不向再制造企业开放其知识产权和零部件供应,造成再制造标准越高,需要更换的零件越多,产品竞争力越差,自然会在与翻新二手设备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再制造是一个新的产业,当一家企业进入一个新产业或推出一款新产品之前,首先要做市场调查,倾听(潜在)用户的需求和看法。

贴上一个再制造标识的设备未必能赢得用户的信任而卖出更高的价格,毕竟没有用户只关注一个好的环保概念。

没有市场,再制造企业就无法生存。

(3)产业基础薄弱。

政府和行业对再制造的宣传不够,再制造产品社会接纳程度低,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再制造产品的价格来购买一台“翻新”机。

另外,没有批量和市场,再制造的成本也居高不下。

世界上任何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而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发展路径显然背离了这一规律,这就让工程机械再制造进入一个尴尬的“死胡同”。

这种局面的产生,一方面说明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市场还不成熟,尽管拥有巨大的设备保有量和二手机交易量,但是多年来设备“翻新”和“造假”的歪风使用户对于再制造设备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缺少再制造配套企业,很多维修与再制造所需要的零配件还需要通过设备制造商来采购,高成本只能让用户望而却步。

再制造在我国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技术。

门槛越高,配套企业越少,再制造成本就越高,市场的接纳程度就越低。

由于再制造所需的原材料是旧品配件,收购时,供货渠道无法提供发票,而再制造新品销售税收额度很高,无进项税抵扣,使再制造企业负担过重,生产利润太低,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可以说,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面临市场、税收、技术壁垒和零部件配套等诸多挑战,国家应积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向国民宣传绿色制造和保护环境的意义,扶持那些被用户认可的再制造企业,培育一批再制造配套企业,形成再制造的良性发展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