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66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docx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解析

《会计系导论》教案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

任课教师

刘德道

教学学时

2学时

授课班级

会计学专业2015级本科01班

会计学专业2015级本科02班

会计学专业2015级本科03班

授课时间

与地点

星期一第7-8节

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是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主要讲授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会计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掌握会计的含义,明确会计的职能和目标。

教学重点

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

教学难点

会计的职能

教学方式方法

讲练结合;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

学习方法

听取讲授,做好笔记,课后复习,阅读课外资料,完成作业。

教学基本内容

及过程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第二节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定义

二、会计的特征

三、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三节会计的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职能

二、会计目标

(详细内容附表后)

作业与

课外训练

作业题附后

课外阅读

资料

1、郑斌斌:

论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市场,2011/31;

2、余秀梅、卢继青:

会计的本质及定义,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9;

3、葛家澍、高军:

论会计的对象、职能和目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下次课预习性作业

第三章会计要素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的历史,明确会计的含义,介绍会计的职能、目标、任务和作用,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会计的概念与会计的特征,掌握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职能,熟悉会计的任务与作用,明确会计的方法,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为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创造出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劳动耗费,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为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

基于这种客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和控制生产活动过程,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其中包含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萌芽。

这种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就是会计,虽然它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也不是独立的工作。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它产生的根本动因。

二、会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附带的计量、计算、记录已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适应这一情况,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成为独立的职能和独立的职业。

纵观会计的历史,可以将会计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会计的萌芽阶段

会计的萌芽阶段是指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奴隶社会繁茂时期,也叫会计的原始计量与记录阶段。

在我国在远古时期,曾出现过“绘图记事”、“刻记记事”和“结绳记事”等最简单的原始会计行为,并被认为是会计的起源。

《周易》郑玄注: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九家易》:

“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是神农或神农以前上古时期的一种记事方法。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盘点结算法”,它是通过盘点实物库存以取得各类财物本期保存数的一种结算方法。

据马克思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都有类似于会计的记录或会计官制与会计活动的记载。

古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原始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行为和会计方法,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付等等记载下来”,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货币关系还未全面展开,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因而,会计的发展也很缓慢。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特别是出现了商品生产以后,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

(二)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阶段是指奴隶社会繁茂时期——1494年以前的时期。

严格的、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出现于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结合,私人财富增加。

奴隶主不再参加生产活动,而是将其委托于他人经营管理。

为了考核受托人履行职责的情况,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会计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由脱离生产的人来担任。

这时的会计不仅应当保护奴隶主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还应反映那些受托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认真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

所有这些都要求采用较先进、科学的计量与记录的方法。

于是,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演变为单式簿记体系(Bookkeeping),会计的方法得到了发展。

在中国,会计产生于商代,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

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字中,已有“获”、“入”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收入情况,用“用”、“出”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支出情况。

中国最早的会计机构诞生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尚书》中记载:

“夏后氏禹,别九州,任土作贡,成赋中邦”,开一代国家财计之先河。

贡赋备则会计生,夏王朝是中国会计机构的历史起点。

但是,由于历史荒远,文献匮乏,难以认定当时的会计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西周时期的会计机构比较健全。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设有冢宰,总揽全国经济事务,下设司会、小宰、大府和宰夫,分别管理会计、财务、国库和审计,其中“司会……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

(《周礼·天官·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

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月计岁会”构成了官厅会计(即政府会计)的主要内容。

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

“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会计”一词第一次在周代出现,其含义主要是指对财务收支业务的记录、计算和考核。

会计由“会”和“计”两字缀合而成,有两种边缀方式,一种方式为将“会”置于“计”前,组合成“会计”,如《周礼·天官·司会》记载:

“凡在书契版图者之,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管子·四时》:

“三政曰:

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另一种方式为将“计”置于“会”前,组合成“计会”,《六韬·龙韬·王翼》中记载:

“法两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淮南子·人间训》中云:

“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

当时,“会计”和“计会”两种词序的涵义相同,为人们所通用。

汉代以后,“会计”逐渐成为固定的单一用法。

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将会计阐述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秦朝之前,会计记录的内容不分会计业务和统计业务,记录的内容比较全面。

人们把计量和记录的载体叫做“册”,或者叫“簿籍”。

秦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簿籍记录的内容开始划分,记录会计业务的简册称之为“簿书”,记录统计业务的简册称之为“籍书”。

形成了以简册为载体,以“入”和“出”为记账符号的中式账簿的雏形——“簿书”。

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到南北朝时期,会计业务除了在竹简上记录外,开始在纸上进行记录并得到迅速的推广。

由于简、纸并用,把记在竹简上的会计记录叫做“簿”,把记在纸或帛上的会计记录叫做“账”,账簿由此而来。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入-去=余)。

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

“四柱结算法”是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国会计对世界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以上会计采用的都是单式记账法。

东汉时期,出现了会计的计算工具——算盘。

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余……备历丘岳,村壑必过,乃于泰山见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术。

余因受业,颇染所由……隶首注术,乃有多种……其一珠算……”文中所说的刘会稽,就是他的老师著名的历算学家珠算之父——刘洪。

刘洪(约公元130年一一196年后),字元卓,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被尊为“算圣”。

盛唐时期(公元807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会计专著——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

稍晚时期丰处厚的《大和国计》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学著作。

这些关于会计的专著早于国外600余年。

在西方,早期出现的“簿籍”,是指通过簿籍对财产物资的收支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来考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十字军东征(1096——1291)推动了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和发展,特别是意大利北方的三个港口城市,即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

当时,为了记录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金融家逐渐发明掌握了一种“借”“贷”记账方法——威尼斯簿记法。

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正式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

14世纪后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的簿记,借鉴了银行的记账方法,从按人设置账户登记债权、债务的记录,扩展到了按商品、现金、损益、资本等设置账户,记录它们的增加和减少——即理论上的“拟人说”,进一步奠定了借贷记账法的基础。

严格说来,这一阶段的会计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统计、业务技术核算等其他经济核算的工具在内。

会计方法仅限于单式记账法,虽然会计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工作,但是会计独有的专门方法还远远没有形成,会计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阶段是指从1494年——上世纪50年代的时期。

近代会计是以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

)提出的复式簿记为标志,是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的。

复式记账法在理论上的总结及推广揭开了会计由古代阶段向近代阶段迈进的大门。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

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复式簿记方法才在欧洲和全世界得到推广,开创了近代会计的历史。

这种方法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完善,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原理。

卢卡·帕乔利因此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

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中国商界在“四柱结算法”的基础创立了可以计算盈亏的“龙门账”。

“龙门账”的问世,是我国特色的复式记账法的起源,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部门会计——商业会计的产生。

l8世纪中叶(即清朝的乾隆至嘉庆年间),在“龙门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四脚账”。

“四脚账”的产生,把中式会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会计方面无多大进展。

辛亥革命后,从西方引入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成为会计学的研究发展中心。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产业革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早期工业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早产生的。

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成本会计。

英国政府于1849年在修订《公司法》时规定:

社会上的职业会计师可代行监督公司会计事项职能。

这一修改使会计师职业合法化。

为规范会计师执业,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现代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近代会计的特点是:

第一、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以货币作为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手段;

第二、会计采用了复式记账方法,形成了严密的账户体系;

第三、会计从特殊的、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但是,这一时期的会计限于簿记学(bookkeeping)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accounting)。

(四)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发生了相应变化,体现为:

1、会计学基础理论的创立;

2、会计理论和方法逐渐分化成两个领域财务会计(对内)和管理会计(对外);

3、审计基本理论的创立;

4、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应用。

这时,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

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

实践中为了保护那些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者的需要,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简称GAAP)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

为了在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得以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就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以便具有灵活反应的适应能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

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管理当局的这一需要,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

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一经产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

发展至今,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

20世纪50年代出现管理会计、国际会计。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由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制定协调和规范各国会计行为的国际会计准则显得十分迫切。

1973年6月,澳、加、法、德、日、墨、荷、英、美等九国的十六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简称“IASC”),负责制订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

至九十年代末,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组织。

该组织先后发布了三十多项国际会计准则。

197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s,IFAC)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11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宣告成立。

2001年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IASB”)。

后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西方会计学者开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Humanresourceaccounting)。

美国密歇根大学赫曼森(Hermanson)在1964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代出现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用了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体系,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有很大差异,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1993年7月1日起我国进行了全面的会计改革,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此后,一直在陆续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

2006年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一系列改革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国际会计惯例也更加接近和协调,使会计真正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

总之,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会计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

“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作为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第二节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是委托专门的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所有者只有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会计的定义

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的定义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

其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对会计本质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对会计作出不同的定义。

综观学术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一)管理工具论

管理工具论(ManagementToolPerspective)认为会计是指一种技术手段,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

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

它强调的是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核算作用,把会计看成一个方法体系,强调了会计的服务性,主要应用于微观经济领域中。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被动的反映,忽视或不承认会计的监督、预测、控制、分析等其他职能。

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对会计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理解,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

(二)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InformationSystemPerspective)来自美国,引进我国以后有所改进。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论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论会计基本理论》(ASOBAT)中提出会计是指“为了使用者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辨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在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更准确的说,它是一般信息理论用于解决经济效率运行的问题。

”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

持此观点的代表学者有余绪缨、葛家澍等。

这一观点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在每个经济单位范围内建立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各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可以用货币量度的数据或资料,而后把它加工成有助于经营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目前,接受这种观点的人逐渐增多。

(三)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ManagementActivitiesPerspective)认为会计是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用了“会计管理”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

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这种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一些会计学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杨纪琬和阎达五等。

由于这种观点是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实际上把财务管理的一些内容也包括到会计概念之中。

l970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AccountingofPrinciplesBoard),在第四号公报《企业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基础概念和会计原则》中,将会计定义为:

“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一个经济单位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信息),借以制定经济决策。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会计定义,明确地阐明了会计信息是为制定经济决策服务,而不仅限于为企业内部制定经营决策服务。

1978年,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inancialandAccountingStandardboard)在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企业会计报表的目标》将会计的定义修改为:

"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送有关一个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报表使用者可根据它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

“会计是为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而提供财务信息的一项服务。

(四)会计艺术论

会计艺术论或者会计技术论(ArtPerspective)认为会计是一种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其结果的艺术。

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比较盛行。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名词委员会于1953年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以报”,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

“会计是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

该公报还对上述定义中涉及的“艺术”一词作了解释:

“艺术有一部分是科学。

但艺术还包括加到强调的是会计人员运用其知识,以解决特定问题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会计是一种艺术。

(五)会计控制论

会计控制论(ControlPerspective)基于会计对宏观管理所起能动作用的视角来认识会计,将会计由“被动的反映”发展为“被动反映与主动控制相结合”,将会计信息的属性由“外在属性”发展为“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有杨时展、郭道杨等。

会计控制系统论的主要观点有:

1、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

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

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

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

5、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

对会计的定义,本书以“管理活动论”为基础,把会计表述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相关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活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特征

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作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记录,必须要应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通常意义上计量单位主要有三种:

实物量度(如公斤、米、件等)、劳动量度(如工作日、工时等)和货币量度(元、角、分)。

由于衡量的基础不同,这些计量单位分别应用在不同的方面。

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各种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企业经营活动中消耗的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实物量度只能用于总计同一种类的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各种不同种类的物资,更无法用来综合反映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总量,也不能利用劳动量度来进行记录和计算,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