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489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docx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

世界文明史读书笔记

【篇一: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

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

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

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

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

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

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

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

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

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

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

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

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

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

(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

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

“礼失求诸野”。

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

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

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

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

“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

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

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

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年)。

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

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

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础。

【篇二: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按照时期划分世界文明史可以分为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古典时期中古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当代前后。

古典时期随着中东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进入中古时期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爆炸般的崛起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公元7—8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

在这其中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场影响着人类文明战役——西亚弯刀。

在这场战役中阿拉伯远征军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

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的计划初战告捷,他们欣喜若狂。

于是他们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只是原来的君士坦丁堡。

而是整个欧洲的基督教世界。

阿拉伯统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

就是要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异教徒”彻底纳入自己的宗教势力范围。

整个西方文明再次面临来自东方亚洲文明的威胁。

这是欧洲自公元452年匈奴人入侵后再次遭到的最严重的威胁!

整个西方世界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看来,这是轻而易决。

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进入“异教徒”的心脏罗马城去参观。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入侵迎头碰上了一个在欧洲地区新兴的强有力的对手。

这个对手是阿拉伯人以往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这个强大对手就是当时西欧高卢地区正在崛起的由日尔曼族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是欧洲日耳曼族的一支兰克历史上一代英雄克洛的带领下与与阿拉伯展开了斗争。

其中发生在公元732年高卢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普瓦提埃战役是一场决定整个人类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

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在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动入侵。

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直接强有力的支援了东罗马帝国的反击。

当时东罗马帝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硕果仅存的一支。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在东罗马得到完成的继承和发展。

如果阿拉伯人绕道的阴谋得逞,西方文明在东罗马这最后的一点生命之光将被灭亡。

也就不可能有后世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改变世界命运的文艺复兴运动。

随着欧迈尔阿里哈立德等人的远征在极短时期内进而扩展到了整个中东为中心的三大洲交界区域另一方面则是东欧与保加尔斯拉夫人的崛起以及拜占庭千年文明的持续。

拜占庭时间是最长的,敌人也是最多的帝国,它的敌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就以拜占庭的历史来做主线。

波斯的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蒙古,存在的时间都没拜占庭帝国时间长,拜占庭帝国在其前700年都是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很强的,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的交通的中心,经济的角度来说非常的优越,而战略的地理位置就相当糟糕了,要同时对付2个以上的劲敌,而且还都必须取得胜利!

所以拜占庭帝国建立在封建小农基础上的军区制度是非常优越的,它的军事技术组织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以重骑兵为核心,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无论是对西方的诺曼人的重装部队,还是对东方的轻骑兵部队都是胜多负少,而且当时它的海军也是最强的,它的秘密武器“希腊火”在火药出现以前,简直就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武器。

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的老敌人:

东面的波斯人、北面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海军主要敌人是西方的诺曼人。

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甚至恢复了古罗马的疆域,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

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多的战争与瘟疫使得国力逐渐被消耗,兵员枯竭,税收减少,经济恶化。

这时候崛起了新

的国家,东方的萨珊波斯由于长期与拜占庭的斗争,已经是国力衰微,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取代,西方的诺曼海盗被先进的强大的威尼斯取代成为拜占庭海军的主要敌人。

拜占庭由此经历了王国复国的历史,最终在复国的五十年后再一次灭亡。

公元6世纪中叶,世界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不是查士丁尼大帝的哥特战争,也不是北魏帝国的分裂,更不是印度笈多帝国的灭亡,而是突厥人在中亚的骤然崛起。

突厥人也就是所谓的阿瓦尔人。

乍看上去,这个游牧民族与阿提拉的胡人或辛尼昂的保加利亚人没有太大区别:

一样的服装,类似的语言和风俗,相近的“秃顶+猪尾巴”发型,只是多留了一些头发,并用丝带扎成许多条辫子而已。

如果换在同时期的中国南朝,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赠给这些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外号:

索虏。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影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并毁灭了拜占庭与中西亚列国文明,此时期围绕蒙古人与突厥人的扩张变的十分激烈。

东亚列国则在长期文明的碰撞中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

突厥的崛起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类文明进程还在继续。

近代前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以及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先后的殖民扩张世界的根本格局发生变化。

近代后期随着法国普鲁士的先后崛起欧洲列国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再来是当代前后随着两次世界战争与欧洲列国的角逐世界格局呈现两级碰撞随着苏联解体日本亚非拉欧洲的地域性联盟世界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篇三:

欧洲文明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欧洲文明史基佐著

10300700042周博言

第一讲

在第一讲中,他说:

“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和焦点。

”其他地方崛起的文明思想和制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接受新的预习,才能从法国出发,征服欧洲。

(下划线为引用原文)虽然这么说有夸耀法国之嫌,但从地理上看也确实如此,法国基本处于欧洲中部,我虽不完全赞同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无疑,法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注定他将要在欧洲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花了一些篇幅以一种极为诚恳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文明,“我们要注意不要陷入纯粹哲学中,不要定下某种推理原则,并由此演绎出文明的本质?

?

我们研究的是这个词一般的通俗的意义。

?

?

通常意义来自普通见识?

?

一个词的通常意义是逐渐发展的,在事实的不断出现中形成的。

当一个看来是属于某一词的意义范围内的事物出现时,它好像被自然而然地收纳进去了。

词语的词义会逐渐伸展?

?

”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某个事物时,经常会陷入纠结于定义的怪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法。

即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普通含义,而普通含义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普通见识,我们不必每次都要用哲学的逻辑来讨论其普通含义(虽然有时仍然需要,但那是哲学范畴的),否则那会非常地累。

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发展的观点,及一个词语的普通含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吸纳进新的事物(有可能也会去除一些旧的事物),我们在讨论不同时期的同一词语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

他通过四个假设,提出文明的第一个概念: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后进一步提出第二个概念:

人性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的发展未必会立刻带来人性的发展,我总是联想起中国古代的社会(尽管我对古代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巨大的成就,还有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文化艺术品。

但人性的发展似乎并不是如此,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并不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时候还不如先秦时期。

作者认为,人的内心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社会带来了利益,而社会状况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个人带来了利益?

?

也许它们之间已经间隔几百年。

如果真的隔这么久,还能够充分证明它们之间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吗?

我对作者这点略有怀疑。

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如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几百年也许也只是弹指一瞬。

(恕我没有精力与篇幅彻底研究这一巨大的问题,只能随便说两句看法)

第二讲

作者认为,古代社会,一种唯一的,或者至少一种强大的胜过一切的势力支配着、决定着一切?

?

绝大部分战争以某一特殊原则的统治而告终?

?

而近代欧洲文明不是这样,各色各样的势力处于一种互相不断斗争的状态,然而没有一个能消灭其他势力而占有整个社会。

单一性可能会使社会迅猛发展,但也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落。

因为单一的社会统治势力总能最大限度地调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但当他们做出错误的抉择或是不再适应时,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作者在这里列举了古希腊的文明。

单一性还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社会结果,那就是社会陷入停滞状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仿佛冻僵了”。

虽然没有举出中国的例子,但我觉得,中国社会似乎就是这样,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后,当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后,虽然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势力或社会思想,但都不够强大,难以动摇它们的统治地位。

中国文明在经历了突然的早熟后,陷入了建立王朝和再推翻的循环(虽然不完全是这样)。

而近代欧洲则是君主政治政体、神权政治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政体等共存或是轮流占

有绝对优势。

这种差别同样呈现在思想感情上。

这种多样性既是一个不利条件,因为它在早期使欧洲发展极为缓慢;同时也是一个优越性,它使欧洲的发展从未停止过。

构成社会诸阶层的有各色各样的因素,同时他们又处于不能相互排斥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今天盛行的自由。

这是我刚刚接受的观点,既然大家都无法使除自己以外的人服从于自己,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对方的意愿,这便形成了自由,作为个人如此,作为社会各阶层,各势力也是如此。

我想虽然这未必是自由唯一的起源,但至少也是起源之一吧。

罗马帝国的形成:

一个城市→诸城市的联盟,罗马的扩张史是征服与建立城市的历史。

地方自治的形式和精神占主导地位,这样一种制度极为松散,不像中国的中央集权,最后只能走向分裂与解体。

(下面并非是按原书一讲一讲来写的,有所忽略与跨越。

宗教

与此同时,罗马内部形成了基督教教会团体。

分为三个时期:

1.最早时期表现为一个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思想感情的单纯的团体;2.一批教义、教规、戒律和官吏开始出现;3.教士阶层的产生,是与人民截然不同的一个教士团体?

?

总之是一个完整的政府。

教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它引入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依靠人的信念,道德信条和情操的力量。

这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物欲的力量,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给我们印象似乎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对物欲的渴求似乎是少一点的(我也不知是否正确,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对抗贪欲,也是方法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而已。

它支持和传播了一种关于规则、一种高于一切人类规律的规律的思想。

记得有人从逻辑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一般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只是那种高于一切的存在的拟人化形态。

可能作者这里所指的正是那种“无与伦比”的存在。

但关于逻辑,关于上帝,我仍还是没有一种清晰而具象的理解。

同时,宗教开始与世俗势力分离。

但在5世纪时,教会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原则。

统治者想独立于被统治者,试图夺取世俗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宗教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感情,还意味着一个宗教的社会,一个宗教的政府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权力则不例外地落到最能干的人手中。

在这里,作者简单讨论了政府。

政府不是靠高压手段成立的,也不应该依赖于高压手段维持,而是要探索出每种情况的“真理”——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使人们愿意接受,即使不再需要采取高压手段,政府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存在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我们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专政”一词是否意味着作者所提出的这个理念,并没有为我们的政府完全接受呢?

虽然政府似乎正在努力做出改变,但不可否认高压手段从来也没有消失。

而良好政府的第二个条件则是对自由的重视。

门阀这个词不适用于基督教教会,因为它基本不存在世袭的情况。

教会选择掌权人的两个原则:

1.上级选择下属;2.下属选择上级。

教会在这个时代里,由于尊重平等、尊重合格的优秀人士,取得了很大的势力。

这也是教会受欢迎并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然而,坏的原则也如影随行:

1.否认个人理性的权力;2.擅自采取的强迫权。

我觉得这是由其宗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宗教总是有向外扩张的趋势,总是希望更多的人成为信徒,宗教有权威性,无所不能的上帝是不能怀疑的,因此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理性的发展。

它会告诉你某个事实就是那样,而不是为什么会那样。

而那些怀疑者或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会遭到无情的打击。

这种对自由的抑制其实是违反宗教的原始准则的,其最后也会对宗教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5到6世纪面对新来占领者时,宗教曾试图转变他们的信仰,但暴力最后占了上风,宗教提出:

与世俗势力分离和相互独立的原则(客观上为思想独立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修

道院制度得到发展。

君主有时会尝试摧毁宗教的独立性,而宗教也在尝试取得对世俗社会的支配权。

而当他们站在统一战线时,就产生了糟糕的结果——迫害异端。

野蛮时代即将结束时,查理曼做了一次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但却没能成功。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宗教也陷入了混乱状态,虽然教会内部努力寻求统一,但却加剧了分化。

在12世纪前,教士完成了与基督教普通民众的合法分离。

但人民在教会中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因为教士与各种身份的人均有联系,且作为封建组织的一员,难免与世俗社会不断接触。

教会的管理方式以及它对人民的影响

关注对人内心的发展,以温和的思想感情启发权势者,使他们与弱者之间的关系更合乎正义。

同时关心教士团体的发展和教士个人的教育。

而对于社会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解放,禁止一些野蛮习俗,改善了刑法、民法。

教会的悔罪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与先进性的。

但仅仅靠这样一种道德上的约束还是很难维持社会的稳定。

对其作一个概括性的论断:

宗教对近代欧洲的道德界和知识界,对公众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发挥巨大影响,总体来看对人的心智还是有益的但在政治秩序上则不然。

十字军东征

始于11世纪,持续到12、13世纪,这是一个全欧洲的事件,具有广泛性与自发性。

精神上的原因是宗教情感与信仰冲动,社会方面的原因:

国家、生活、思想都局限在狭窄的天地里,而人们对游动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惊险的爱好依然存在。

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与伊斯兰教的斗争,在第一次东征时,伊斯兰还只是痛恨的对象,但后来则不把他们当做是妖魔一样的存在,毫无疑问,这其中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革命。

文明的交流也许最初是以冲突的形式,但十字军的参加者在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们的眼界、思想更加开阔(一些重大发明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可能是十字军战士带回欧洲的),有利于他们摆脱偏见,心智成熟。

可以想象,一个与自己所处社会情况完全不同的文明与世界给人内心带来的冲击有多么的大。

同时,许多教众目睹了教廷的政策和生活方式,了解了在宗教争议中私人利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再是思想活动的唯一领域。

到13世纪末,发动十字军的精神原因已不复存在。

而欧洲则向着思想自主、自由迈出了一大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

正如我们的国家,不必将所谓的西方的价值观当做洪水猛兽,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使相互之间更加了解,才更有利于民众心智的发展,更何况现在的交流也比当初更文明、方便得多。

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民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是应该尽量客观地向他们展示一切,让民众自己做出选择。

组织神权政治的尝试

但在一开始就碰上了阻碍:

基督教靠单纯的精神力量,没有管理事务的实权。

其他障碍:

封建贵族的抵抗;宗教的独身主义,使其不能完全同化继承者(因为不是世袭);教士集团内部也存在纷争。

其最光辉的时代是11世纪末期,教皇格列高利掌权期间。

他的主要思想是:

教士掌管世界,教皇掌管教士,一个庞大的正规的神权政府掌管欧洲。

虽然直到13世纪中叶,神权思想依然兴旺,但大规模的群众反教会行动在欧洲的大片土地上发生了。

15世纪精神领域的变革

15世纪前,未见除宗教外真正影响人民大众的普遍而有力的思想,教会所排斥的思想未能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长久地扎根下来。

而然到15世纪初,出现了公开要求改革的呼声。

一方面,宗教会议寻求合法改革,一种明智而又羞羞答答的改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教会外的,凶猛而热烈的改革。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希腊难民给意大利带来了更高深的古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稿。

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批自由的思想者。

这也为16世纪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

首要效果即是将欧洲国家分为两类:

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

这一对抗从16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中叶。

作者并未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记述,但给予这一运动相当高的评价。

我认为这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当然这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

耶稣会取代了原有的教会势力,宗教渐渐被驱逐出政治,神权不再具有世俗的权力。

民族意识随之觉醒,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逐渐形成,这是政治上非常关键的一步。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人类心灵争取自治权的一次尝试,废弃了精神霸权,实行心灵的自主。

以法国为例,思想独立和自由的原则得以确立。

这是向着人类心灵的解放迈出的一大步。

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到现在也没能完成的事业。

虽然不可避免,宗教改革存在许多矛盾与弱点,但还是向所有信徒敞开了宗教的禁区。

当信徒重新成为宗教的主人时,宗教也就离开了统治社会的地位。

野蛮时代

开始于5世纪,罗马帝国覆亡后,欧洲文明诸成分不断斗争,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统治社会,直到9世纪左右。

政治上正统的原则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一切权力的起源上,我们遇到了武力。

作者指的是一切权力,即使起源不是武力,也必然会受到武力的影响。

但所有的制度都否认武力是权力的起源,因为他们知道,凭借武力建立的权力不是稳固的,某一天,其他制度也会凭借武力取而代之。

所以他们才会自称:

他们凭借古老的历史获得了一个不同的资格(建立权力的资格)。

这便是政治上的正统性:

否认物质力量是权力的根源,而把政治上的正统与公理、正义与理性联系在一起。

个人的状况:

四个阶级的人——自由人、leudes(通过伙伴与首领关系承担义务与获得土地)、获得自由的奴隶、奴隶。

各阶层的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相互转换。

社会状况:

贵族、王权与自由政体的并存。

野蛮状态产生的原因

物质上:

连续不断的入侵,法兰克人的王朝更迭,东北方向的入侵逼迫着日耳曼人向西,同时阿拉伯人开始了对地中海的征服。

精神上:

没有为大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核心思想。

野蛮时代结束的四个原因

1.欧洲试图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的本能

2.辉煌的罗马帝国留下的回忆

3.基督教会的努力

4.伟人的出现

随着南方和北方入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