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48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docx

《你需要一个系统》修正版

你需要一个系统

左手管道、右手系统、实现生活与财务的自由

序:

系统如氧

有篇小杂文曾经戏说过,假如有外星人要入侵地球、也许要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的。

首先他们的飞船要能够确保自己在像迷宫一样的外太空中不至于迷路,然后还要在浩瀚的银河系里找到我们这粒漂浮的微尘,接下来是要应对因快速与大气层磨擦燃烧时而有可能被化为灰烬的考验,最后即便好不容易着陆了也不知道该不该直出舱门!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空气中有氧,这些对于我们人类不可或缺和天经地义的元素,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又或许是致命的武器和毒药。

氧(O)或氧气(O2),一个简单的化学符号,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意味着存在生命。

它们无色无味与空气一起流动着,即便是树叶被碰撞得哗哗作响,我们也很难留意或想起那正是它们疾驰的脚步。

多少激情洋溢的文化人总是对水呀光呀赞赏有加,却很少有人对氧说上几句好听的话。

恐怕不是因为人们有意要吝啬笔墨,也许只是觉得这理所应当,随后自然也就心安理得喽,“有什么好说的,喘气儿这点事儿是顺其自然的事啊,在妈妈肚子里,由脐带负责;来到这个世界上,由鼻子负责。

”所以顺理成章也就无须在睡觉前担心地祈祷了,“但愿在我们入睡之后,还会有充足的氧气围绕在和我家人的身边!

的确,氧不能作为我们呼吸的全部,但作为空气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好像摸不到看不清以为它似乎不存在,而我们都知道,只要一刻缺少了它,那香甜的睡眠就只能变成永久的睡眠了!

不需要依据,也不用怀疑,只要稍微用一点理智我们就可以确认,氧是生命的环境,离开它细胞会变异,人们会抓狂,除非有人已经开始在变异或正在走向疯狂,否则给出正确的答案其实并没有多难,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事实和真相。

深呼吸,想一想,只要你稍微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太多像氧一样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但是它存在,不管你愿不愿意了解它,喜不喜欢认识它,总之我们依赖着、需要着、被其拥抱着、庇护着,并生活在其中。

这些东西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其中一方面不会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它们却时刻维系着我们全方位生活的正常化状态。

此刻,我正在一台电脑上触碰着键盘,忽然想起若干年前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词叫“换笔”。

那时的人们饶有兴趣地探讨是应该用键盘写字还是应该用钢笔和毛笔,同时期也有人在探讨,互联网这种东西对我们是一种冲击还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东西去向世界证明自己。

而恰恰是鲁迅先生那样一位从不会崇洋媚外的人却一直在大声疾呼着拿来主义。

学习它、掌握它,然后才能超载它;而不该是否认它、回避它、永久的误解它。

那为什么一些本来很明显的事情我们接受起来却总好像觉得有那么一点点难度呢?

并不是因为电脑、键盘和互联网的新鲜事儿,而是因为随之而来的一些叫做操作模式和支持系统的新鲜词儿:

模式?

系统?

这又是些什么玩意儿?

其实模式和系统并不新奇,它们就像氧气一样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一来我们没有以模式化系统的角度去发现、归纳和定义;再者面对一些较新的模式与系统的领域,不仅需要我们概念上的认知和理解,更挑战我们观念的进步、思维的发展和心理的改变;最后即便我们内心了解了什么叫模式化和系统化,也还是不愿意完全承认它和接受它,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面对模式和系统这些如氧漂浮的东西,我们最容易产生的往往有这样几种下意识的反应:

一是误解。

那会不会是些奇怪的东西呢?

其实模式和系统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物,很多都是人们探索自然和发现世界的智慧结晶。

二是比较。

自己没有,会不会在与其比较之中产生欠缺感呢?

其实任何一种优质的模式和系统,它的基础出发点或核心价值观首先就应该是服务社会和大众的,为操作者带动支持,而不是以竞争和比较为目的。

三是自我。

如果自己建立,会不会对自己更有好处呢?

很有意思的是,往往不接受模式和系统的人,大多都想自己建立和发明一套新的模式和新的系统,而越是这样想问题就越是与模式和系统的特性背道而驰,反倒没有结果。

四是担心。

担心混乱,会不会在发展和运作的同时而无从管理呢?

其实只要是在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和系统,它都会具有一种使得群众更加趋于和谐的特质,否则它们就不能被更多人接纳和采用,只要我们掌握其方法,顺应其规律,就能够用这些模式和系统去做更多的好事和善事,为我们的家庭、社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实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例如:

系统这种东西与我们朝夕相处、零距离接触,它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伴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前后左右--------

伴随着一阵清脆的闹钟铃声,你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就由你拿起闹钟的这一刻开始啦!

这是你今天接触的第一个系统:

计时系统。

为了支持响铃,完成叫醒你的任务,复杂的齿轮交错咬合在一起,按照你事先输入的固定程序,它们一刻不停地忙碌了一整夜,形成了一个分秒不差的工作系统。

挥舞着牙刷,你快乐地看着牙膏泡沫在牙齿上尽情的倍增着,也许你从来也没有刻意地去想一想,牙膏,这个作为在生产线上走下来走出去的产品,是如何跑到商店的柜台上,摇身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而你只是打了一个电话,这些商店里的商品又是如何被细心的销售人员和高效的配送人员把它送到了你的手上,变成了你家的生活用品?

原材料、深加工、灌装、运输、仓储、宣传、营销、配送、服务与售后------在那些牙膏的泡沫中,你可以看到原来是一个庞大的生产、销售及物流的运营系统,支持着你每天早晨刷牙的那一份惬意。

打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其实这并不容易,水表在旋转,城市的地下盘根错节,到处都铺设着叫做管道的装置,它们是靠着一整套科学的有条理的自来水系统才得以正常运作。

打开天燃气,你准备给自己做一顿美味的早餐,那是天燃气系统。

随后你一边吃早餐一边看着早报或瞟几眼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早间新闻,支持报纸的是新闻和信息流系统,而支持电视频道的则是电视台的制作与输出系统,以及全球电视信号卫星传输系统。

然后你开车上路,或者乘坐公交车,或者把自己塞进地铁、城铁,到处都是交通标志,、车牌站点、红绿灯,监测器,交通协管、奔忙的交警------很显然,只要你在路上,就会置身于一个庞大的交通系统之中。

如果你开车奔驰在高速路上但对路况不熟,你可以打开车上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来帮你抵达目的地。

当你赶时间时,经过你每天都使用的滚梯、电梯等设备,它们看上去自动运行、简单方便,但你最好不要去看滚梯下面和电梯后面的世界,那是一整套复杂的机械与工程的系统。

那其中有电视的原理、钢缆的拉力、滑轮的运动、工程师和工人的调整与维护------当然,你没有必要对这些机械的或人力的服务系统感兴趣,你感兴趣的是如何在这几十秒钟内抵达你的办公室,你不希望的是扎着领带或者穿着高跟鞋一路爬向那半空中的32层楼!

大厦巍峨,仅仅排污和垃圾处理一项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作。

在你不经意时,有人会把垃圾袋放到垃圾箱中,有人会把垃圾箱移到垃圾车上,有人会把垃圾车驶向垃圾处理厂,在那里有人会把各处汇总来的垃圾再次实行分类和处理,然后转化成能源进行循环再利用。

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化的垃圾排污处理、再生能源利用及绿色生态环境的问题!

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便于垃圾处理及操作系统的画卷。

如果没有这个系统的参与和工作,我们的地球、国家、城市和你正身处其中的这栋大厦,都将混乱不堪,无法正常运转到第三天。

同时这栋大厦的保安人员、防火装置、维修、绿化,又构成了一整套大厦的物业监管系统。

接下来是你开始参与公司的工作,进入的当然是你那家公司的劳动系统,你负责一个部门,或者身兼要职,但你知道,无论你身居体位,你都不是这家公司的全部,你只是公司这个工作系统众多环节中的一个链接。

办公桌上的电脑提醒你有几封未读的电子邮件,有国内的、国外的,有音乐贺卡还有三维图纸,不用猜,那么复杂的电脑你都运用得得心应手,你一定安装了方便的软件操作系统吧?

也许,你八成和我用的是一样的吧?

微软的Windows系统,哈,这事儿一会儿再聊!

手机响了,有人约你吃中午饭,没错,这不是手机和电话的能耐大,这是电讯系统的幕后功劳。

你说时间紧,一会还要出差,就吃点方便的快餐吧。

别看你们随意走进了一家餐厅,那可是全球加盟连锁的著名品牌,你走进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连锁店系统。

记得罗伯特.T.清崎曾经讲过:

买个汉堡,观察这个系统,运送车、牛肉源、电视广告、统一台词的问候语、统一模式的装饰和制作流程、一样的品味、单调的产品,每几个小时就复制一家的全球化分店,再想想正在华尔街上进行融资的那个证券经纪人……如果你了解了整个画面,又怎能不为这个汉堡的企业系统而叹为观止呢?

的确,“有几十亿的人都能做出更好的汉堡,但只有这个快餐店才拥有能提供几十亿汉堡的企业系统。

接下来,你的身影出现在机场,你要搭乘班机飞往另一个城市或国家。

假如你有一个朋友是飞机发烧友,不仅酷爱开飞机,还自己买了一架小飞机,此刻正在机场的空地上练习降落和起飞呢,看见你便热情的打招呼说:

“嘿!

好久不见了,要去哪里呀?

我搭你去吧!

好朋友不要钱,只是没有人帮我导航,只要你认路就行了!

”你是会婉言谢绝逃之夭夭呢?

还是会坐上免费的飞机,踏上九死一生的征程呢?

其实你在意的并不是那几个钱,因为你知道免费的飞机不把你送到目的地是必然的,能安全把你送到目的地是偶然的。

其实在你买的是飞机票里面,不仅仅包含着飞机的燃油、旅程当中的优质服务,更重要的是买到了航空专业导航系统为你的飞行所提供的保障,才能确保使你安全地抵达成为必然,不能够抵达成为偶然。

载人卫星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祖国的寄托奔向太空,而我们知道道宇航员并不孤独的一个人在星际间漫步,地面指挥系统24小时昼夜不停歇地计算、分析、应对、判断、接收和传送、指导与互动着。

只有通过这样的能力合作,最终才能完成一个看上去好像很简单的探索月球的计划。

一边思考着这些问题你一边走出机场,前来迎接你的同事纷纷与你互换名字。

“呵!

你也姓孔!

一家子啊!

“是呀是呀,欢迎我们自家人来到!

我们孔姓可是有家庭姓氏系统的呦!

“我们知道你们孔姓是有辈分的,不会乱,很科学,很系统化!

一路上,另一个老友一直兴致勃勃地问长问短,与你攀谈。

“孩子多大了?

该上大学了吧”?

“今年刚上大学,国家音乐学院。

“那你就一百个放心吧,绝对没错,就像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一样,国家音乐学院那是成熟的教育系统,几年出来,就是专业人士呀!

老人家们身体好吗?

“还好,这次回去正要带他们去做一次例行检查。

“不能大意呀,定期检查是应该的,医院有严谨的医疗系统,它监测的是人的综合健康指标,有什么问题早发现,早预测、早治疗。

治疗费用应该不是问题吧?

“没问题,他们都有社会保险。

“那就好,那是一个社会保障系统,我们现在国富民强了,社会保障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了,那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

你业余时间忙点什么没有?

“想找点项目也没有什么合适的。

“我最近在研究建立资产型的管道式生意,是用一套成功的商学院的系统来进行支持和辅导的,很有潜力。

“你说什么?

做生意也需要系统吗?

“那当然,没听说过系统如氧吗,无法或缺呀!

我这里有本书,是管道之父,系统大师贝克.哈吉斯先生的经典作品《你需要一个系统》。

借你回去看看就明白了。

“多谢多谢!

一来到这就有好事!

“客气什么,老友如老酒嘛,搞不好,咱们还真能一起做点事儿呢……”

华灯初亮,你站在落地窗旁,整个城市灯火阑珊尽收眼底。

如果没有灯光,夜晚将变得怎么样?

你突然对托马斯.爱迪生油然而生敬意。

其实,你更应该敬佩的是他神奇的想象力,他不仅想象了有用的白炽灯,更想象了一个由电线和电站等共同组成的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庞大的电力系统。

因此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更是一个深懂系统力量的天才企业家。

走到桌前,打开台灯,贝克.哈吉斯的书像老朋友一样向你娓娓道来:

什么是管理的力量?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过去世界的商业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理想生意又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

为什么说系统才是终极的答案……

伴随着清脆的闹铃,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感谢空气中有氧,让我们能够幸福地醒来,能够有一种呼吸畅通的感觉,开始充满希望的一天!

感谢在我们身边运行着各种各样美好的系统,它们就像氧气一样自然而然,却使得我们的生活高效、便捷、充满活力。

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氧气在空气中消失,我们的生命将变成什么样?

我们也同样难以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所有的系统在一瞬间突然消失,那我们的生活是否要一下子退回到蛮荒时代?

对于氧气和系统,没人会身陷其中,因为每人都身在其中。

氧气不是红眉毛,系统也不是绿眼睛,它们只不过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里诞生,在客观规律里发展。

输氧、纯氧、氧化、氧离子……如今氧这种东西,不仅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更运用于我们的保健、医疗、化学与科技。

系统也同样,小到人体里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大到人类社会的环保系统、商业系统……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并引导它,把它们的自动性和有效性加以利用,把握它们的趋势性和前瞻性为社会缔造出更多的价值。

有一天,让那些外星人跑回去报告:

“地球人真的令我们很折服,他们有一种原始氧,那是一种我们无法受用的东西,他们却呼吸得津津有味!

他们还有一种人造氧,是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结晶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生活的系统,那是人类的文明之光,他们用系统这种人造氧,把一个荒凉的地球变成了幸福的家园!

读完书,深呼吸,静静地想一想,马上给借你书的朋友打个电话吧,马上与他安排一次见面的时间吧,向他寻求如何获得时间自由、财务自由的有效经验,寻求如何运用一个专业系统建立起管道生意的正确答案。

正像贝克.哈吉斯在字里行间所说的那样:

去进入其中吧!

去成就发展吧!

去体现价值吧!

去为社会贡献更多吧!

马天峰

2008年北京初秋

第一部分:

两条路,任你选

第一章:

那天,我中了860万

生活中必定会有走运的时候,也有受限制的时候,但只有傻瓜才只信其一。

---P.J.欧鲁克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当时我手里握着中了860万美元的佛罗里达彩票。

事实上,我亦然能够清楚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它恍若昨天。

1993年3月20日,星期六,一连三、四周,都没有人抽到带有中奖号码的彩票,而与此同时,奖金数额不断累积---最后竟高达860万美元!

整整一个星期,人们在加油站或零售店前排起长队等候买彩票。

无论在哪儿,人们都开完笑说,如果真的中了860万美元,会用这些钱去做什么。

那天我在奥兰多开一个研讨会。

我妻子黛比从圣彼得堡的家里开车与我会合,参加当晚举行的晚会。

在回来的路上,她到一个零售商店买汽油时顺便买了三张彩票。

第二天我们返回家,晚上宴请了一些朋友。

到家后黛比随意把彩票放在厨房的台子上,旁边是一份星期日的报纸。

我一眼就瞥见了报纸头版上刊登的中奖号码。

在在座的每个人的注视下,我拿着三张彩票对照着报纸,核对本周的中奖号码。

第一张彩票失败了,只对上了两个数字。

第二张彩票更惨,一个数字也没对上!

“没用,真没用。

”我提醒着已经聚集在我身边来一起看号码的客人们。

当我核对第三张彩票时,我感觉到后脑勺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7-14-18-47-12-27.我死死盯住报纸,然后是彩票。

7-14-18-47-12-27。

我的血管几乎要爆裂了。

是我自己的幻觉,还是我们的彩票号码真的和报纸上的中奖号码吻合呢?

我一看一眼报纸,再看一眼彩票,再看报纸,再看彩票。

每核对一次彩票,我的脉搏跳动就更猛烈一点……我的呼吸频率越来越快,手也开始颤抖了。

终于,我缓慢并高声的读出报纸上的号码核对着彩票。

我甚至倒着读,以证实它的确凿无误。

中了!

中了!

“我们中了彩票、”我尖叫着从椅子上跳起来,“我们中了860万美元!

我们有钱了!

我们中了!

我们中了!

”我尖叫着在屋子里跳来跳去,好像踩着弹簧高跷一样。

你能想象当时我的感受么?

没过多久我开始意识到有些地方不对了。

我发现整间屋子只有我一个人欢呼庆祝。

我妻子所做的就只有在一旁笑着。

我最好的朋友杰克,一面捶打着墙壁,一面歇斯底里地大笑。

我妻子笑不成声地解释说,她星期六晚上驶入加油站,时间正好在每周六晚公布彩票中奖号码后。

号码当时已经贴了出来。

于是,她想出了这个恶作剧,买了一张下周的彩票,但填的却是这周中了860万美元的中奖号码。

现在到了该核实实际情况的时候了,我本来是有机会的。

核实实际情况

这真让人难堪!

我瘫倒在椅子上,感觉自己像个十足的傻瓜。

我被一个设计完美的恶作剧给涮了……我甚至看得到那鱼钩、鱼线还有咬着钩不放的上当者。

而当朋友们的笑声回荡在我周围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我因此产生的情绪不再那么强烈了。

我意识到那是多么特殊的一个时刻。

我刚才感受到的是这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感受的情绪。

“请等一下……等一下,”我故作严肃地叫喊道,“我有些话要对你们说。

整间屋子静了下来。

“我想让你们明白,”我说,“我是这个房间里唯一一个真正感觉中了860万美元的人。

我想说的是——这感觉棒极了!

彩票心理

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看到有太多美国人,他们才华横溢而身强力壮,却陷入了我称做“彩票侥幸心理:

的误区。

这些人心里打着如意算盘,等着天上掉馅饼,希望有朝一日中大奖,然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我想说的是,事实上,你中彩票的机率甚至都不如你被雷电击中的机率高。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事实就知道了。

在1993年,几乎有1400万人购买佛罗里达州的彩票,你们知道最后中奖的有多少人呢……45个!

45个赢家比13714855个输家。

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嘿,千万别误会我的意思。

我可不是在抨击彩票。

事实上,每次到便利店买东西,我都会顺手买上一两张。

如果你不买,肯定不会中,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我来说,玩彩票的娱乐价值只是每个月花一两块钱而已。

话说回来,玩彩票绝不是让你实现经济独立的正当策略。

工作心理

我看到的还是这群才华横溢而身强力壮的美国人,手里抱着过时的心跳不放,这种心理其实就和彩票心理如出一辙。

我把这些心里称为“好工作至上”心理。

这些人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希望工作带给他们可观的收入和有保证的未来。

就像怀着彩票心理的那些人一样,绝大多数员工都在追着一根胡萝卜跑,老板绝对不会让他们追上的胡萝卜,就像每年一次的加薪和一份能够安稳终老的工作。

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普通美国工人一生会涉足四五个不同的行业,做10~~12种不同的工作。

这其中有任何安稳可言吗?

朋友,你们的目标是对的,可路子却走错了。

恕我直言,我想说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

如果想靠工作的杯水车薪或期望有朝一日中彩票来实现实际独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上了一个巨大玩笑的当,比我妻子跟我开的玩笑要大多了。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很多人对都变得喜欢痴人说梦,希望有朝一日高中彩票……扳着手指头算,期待自己能在下一轮裁员中保住自己的饭碗。

似乎我们都被愚弄了,因为那些真正在工作中出人头地的人正是出卖了自己梦想的人!

有一句关于打牌的格言说得好:

“如果有人邀请你去打牌,在你坐下来准备打牌之前,一定要先四周看看,找到那个冤大头,然后再开牌。

否则,干脆起身离开吧,因为你就是那个冤大头!

工作的演变

为了弄清楚全世界的工作正在经历什么变革,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被称做“工作”的东西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全球畅销书《未来的震撼》的作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观察到文明已经历了三个时期的伟大变革(托夫勒称之为浪潮),用以区分我们不同时期的工作生活方式。

第一波变革,农业时代,人类社会从群居的原始狩猎和采集演变到农耕。

第二波变革,工业时代,始于300年前的英国工厂,在二战期间以及结束后几年内达到巅峰。

第三波变革,信息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于美国正式形成,当时,白领员工的人数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

现在我们看看每个时代,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是怎么样的,以及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变化之海的惊涛骇浪

在农业时代,当时的工作都比较繁重,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做点事情,比如给奶牛挤奶、种地、杀猪等等。

你想到了吧。

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家庭总是子女众多,因为这样家里就有很多劳动力。

美国建国之初,90%的美国人都在农场上工作和生活。

人们没有工作,但他们确实在干活。

现在美国的农业时代几乎以及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这点可以从美国今天只有2%的人口从事农业中得到证明。

接着,工业革命爆发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出现了。

农民子女跑到城市里寻找工作和体验城市的刺激。

在他们看过红灯酒绿的赌场之后,你怎么能让他们安心地在农场种地养牛呢?

后来,一战爆发了。

这些工人领着工厂发的工资,远比他们在家当“免费”劳动力挤牛奶挣得多。

但他们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他们被当成机器一样来对待。

在工业时代,工厂工人的典型工作就是不断地把螺母套在螺栓上,机械性的重复,一遍又一遍。

即使是来自农村的哑巴也能做这份工作,不是吗?

不用动脑子,只重复这个动作就好了。

于是从19世纪初一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工作,拥有一份工作成为组织生产的方式,事实上,甚至成为了组成全部文化的方式,因为工业化国家开始将本国的生活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工作成为了中心。

只需看一下工作是如何最终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从学校毕业,或者从部队复员,然后找到一份工作。

为了找份更好的工作,我们背井离乡,来到新城市。

我们经常叮嘱孩子努力读书,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我们加入工会,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薪资和改善工作条件。

由于工作在我们的意识里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我们越来越依赖找到的那份工作,而且希望一直稳定地工作。

像就业培训、工作经历、求职、工作申请和猎头公司这样的词语也走进了我们的语言。

我们甚至还新创了一个用来形容没有工作的人的词:

失业。

在20世纪,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身份地位之间画上了等号——我是个老师、我是个会计师、我是个木匠。

工作经历了完整的演变,工作的含义在过去几千年里逐渐演变,从我们做的事情,到我们拥有的东西,最后到我们的身份地位!

过去几千年里,工作意义的演变可以精确地概括如下:

从我们做什么,到我们有什么,到我们是什么!

第三波变革的陨落

唯一的问题是:

最初创造工作的那样东西——技术——开始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吞噬着我们的工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机器人接过了蓝领手里的工作。

90年代,个人计算机接过了白领手里的工作。

于是就有了美国工人这样的遭遇:

他们拿着一张粉红色的纸和两周的薪水的遣散费站在雨里,心里正在纳闷: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正发生的事实就是:

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突如其来的第三波变革,趁我们熟睡之际,用尽全力袭击了我们,冲走了日渐衰败的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大多数工作。

那就是为什么美国有一些失业的工程师会去当出租车司机,会计师去做健美操班的教练,而建筑师去了餐厅当服务员。

如同任何自然灾害一样,如果我们提前收到警报,将不会产生如此毁灭性的损失。

但让我们面对事实吧,如今大部分美国人仍然采用工业时代奏效的成功模式,因为别人曾告诉我们这些是最有效的。

旧的成功公式是这样的:

外面就这么多好的工作等着我们,为了得到其中一份,你必须去上学学到工作需要的所有知识。

等你毕业之后,你需要从工作最底层做起,一路摸爬滚打,干到中层,最后甚至可能爬到最高层。

你投入时间,按时纳税,安分守己,这样你每月能领导两次薪水,然后在郊区买处房子安家,65岁以后还能享受一份丰厚的养老金。

一个安在郊区的家,65岁的时候不错的退休金。

你或许会说:

“好吧,这样听起来挺公平的;二战以后我父亲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为什么不能呢?

”于是婴儿潮的那一代美国人上大学读书,然后参加工作,迈出漫长的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往下爬也越来越难。

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司甚至已经无法兑现他们的雇佣合同了。

这就是裁员的开始,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现在,婴儿潮一代的下一代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被我们称为“X时代”的他们正在思考他们父母的经历。

当父母开始在子女面前教导他们“上学——找个好工作”的成功模式时,此时孩子们交叉双手,看着他们。

“嘿,爸爸!

”一个比较小的孩子问道,“如果这样管用,为什么你身上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