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401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导入。

二、预习检查(课前十分钟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

2、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中,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2、这些语句是怎么能传递出美感的?

明确:

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

A比喻句

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拟人句

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

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一,却有意在笔先的美感。

D叠词的运用

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E传神的动词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

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

这样的雾才像“轻纱”。

“薄薄”与“浮”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

五、总结

作者通过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荷塘月色图”。

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

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6、拓展练习

运用今天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写一个片段,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角,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将拓展训练的作业整理好,由小组推选出优秀篇目,在展示墙粘贴分享。

2、背诵4、5、6自然段,早读时间默写。

第二课时

一、课堂探究

1、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

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明确:

交代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

作者被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所烦恼,为了排解苦闷,就想一个人离家出去散心。

“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

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半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揭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2、思考: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明确:

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

(月下)荷塘(喜悦)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明确: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

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

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为什么?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5、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案练习。

 

《荷塘月色》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

【重难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

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检查课前预习

1、正音

乘凉()煤屑()踱着()点缀()

颤动()霎时()敛裾()蓊郁()

脉脉()斑驳()袅娜()倩影()

船櫂()媛女()梵婀玲()峭楞楞()

 

2、多音字

 

3、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

相关自然段

行踪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4、请同学们就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进行品读,可尝试在书本中做些批注。

课堂案

一、解题

1、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中,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精彩在哪里。

2、这些语句是怎样传递出美感的?

三、拓展训练

运用今天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写一个片段,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角,表达自己的情感。

(60字至80字)

 

课后案

1、请同学们将拓展训练的作业整理好,由小组推选出优秀篇目,在展示墙粘贴分享。

2、背诵4、5、6自然段,早读时间默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情境交融的写法。

【重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案

1、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

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2、思考: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4、合作探究: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为什么?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5、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案练习。

课后案

课外练习

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完成12~14题。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体会文中加粗词语的精妙之处。

(1)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镶: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踞:

浮:

(3)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拥: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招引:

13.分析以下各句的修辞效果。

(1)(梅雨潭)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