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禅QnA.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379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庭禅Qn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黄庭禅Qn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黄庭禅Qn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黄庭禅Qn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黄庭禅Qn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庭禅QnA.docx

《黄庭禅Qn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庭禅QnA.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庭禅QnA.docx

黄庭禅QnA

學員常問問題

(一)學生問:

「黃庭」是什麼?

張講師答:

「黃庭」是內心的名字。

古老的中國有個修行人叫錄圖子(帝嚳時生),講《黃庭經》五十卷,其中的「黃庭」指的就是「內心」。

「黃」是五色之中,象徵五行的「中氣」,也就是無極之真所賦予人者。

這字代表它是人身最中正精華、感應最敏銳的一股「氣」、一股能量;「庭」是象徵元神所居的神室,也就是這股精粹敏銳之氣所存在的地方,這個字還顯示出這它原長是有「位置」的。

「黃庭」這個名字出現在五教創立之前,超越宗教派別的限制,因此我們以「黃庭禪」作為這個「直指人心」的禪學名稱。

(二)學生問:

是否真的有黃庭?

是不是講師自己幻想出來的!

還是三人成虎?

杯弓蛇影或是否因透過課程的引導,而感覺胸中有股氣,然後我們才叫它黃庭!

張講師答:

觀察還未能明瞭時,可參考三教經典的記載來加強信心。

但這事最終還是得在自身上檢驗出個究竟來才有個著落。

因為兩天的時間很短,為了掌握課程進度,我們的教學只能圍繞在黃庭這個主軸上不斷的觀察體驗,因此容易造成這種誤解。

但還好兩天後你就會回到日常生活了,何不在日常中仔細檢驗自身,看看你的煩惱罣礙在哪裡?

你的心酸心痛在哪裡?

你的悶悶不樂在哪裡?

你的滿心溫暖在哪裡?

仔細觀察一陣子,每個人都可以有個明確的答案的。

(三)學生問:

心的位置怎麼會在肉體上呢?

如果心在肉體上,那麼人死後身體毀壞了,心不就也沒有了嗎?

張講師答:

雖然課程中我們在肉體上指出一個您的感應中樞的位置,來方便您練習觀察,但實際上我們所練習觀察的目標,並非肉體上的一個位置,而是對該位置內所隱藏的一股敏銳無比的「氣」而言。

人們的心念常隨著這股氣的變化而起伏、而煩惱,因此要放下心中的罣礙,必需對胸口內那股感應非常靈敏的氣作仔細的觀察方能奏效。

古人形容仙佛或鬼神常以「聚而成形,散而成氣」來形容,可見這真我的法身正是由一股『氣』所聚合而成的,只是這個法身目前正寄託在我們的色身之中,因此我們的心性與這股變動不停的「氣」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

雖然有一天肉體會毀壞,但心性永不毀壞,因為這股「氣」永遠存在。

所以您現在所致力觀察的目標,不是在肉體上的一個位置,而是在永遠不壞的本性上一步步踏起穩健步伐的。

很多人總說:

『什麼心在哪裡!

心根本是無所不在的。

然而人們的心真的無所不在嗎?

假如某人對你說:

『心想到高雄就已經在高雄了!

』那麼您可以問問,他的心現正在高雄何處?

門牌號碼幾號?

前面有什麼人事物?

若是他答不上來,您就知道他的心沒有到高雄,也沒有到台北…

他那因妄想而起的難過不安,也沒有讓高雄承受,也沒有讓台北承受!

他那個難過的情緒,仍然分分秒秒在他的身中上演!

仍然由自己的身體承受!

這樣的說法,對一個已經修成的人來說,縱然是一個究竟的事實。

但對於天天被心頭煩惱所綑綁的人來說,卻只是個自我迷亂的素材。

那麼心(煩惱罣礙的發生地)到底在哪兒呢?

內觀要從哪兒觀察起呢?

下面我所舉出來的經句,雖然在各教經典中早就存在,但也許您打從有生以來卻不曾聽過,但請先不要因此見疑,且聽我慢慢的引證:

如來佛在《圓覺經》中說道: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妄想乃是攀附在氣上的),非實心體(人們妄念紛紛實是氣血作弄的結果,),已是空華(妄相攀附的結果,並非內心真想如此)。

可見如來佛早已向我們說明,這『氣』字才是內心的罣礙來源!

《圓覺經》的另一段又提到:

此身畢竟無體,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煩惱罣礙都攀附在氣上),假名為心。

(凡夫錯認心頭的一股氣血為心)

由以上這兩段,在在都證明如來佛認為『心』與『氣』根本脫不了關係。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

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發出滿心善念時,覺觀自己胸口,必有一團溫暖的氣在)。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是氣也。

(同理類推)言下之意,王陽明經過一生格物之後認為「心」與「氣」脫不了關係!

孟子在文章中談到:

『志一動氣,氣一動志。

』志就是心,心與氣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字,卻被拿來湊在一塊,顯然亞聖也認為『心』與『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孔子曰:

無聽(覺察)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孔子教導我們,想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訣竅就是覺知微微的氣機起伏。

可見孔子認為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關鍵就在這個『氣』字上而已。

由以上各教聖人的經句可以見得,體驗這『心』與『氣』的關係,正是三教聖人之所以覺悟、之所以解脫的重點所在!

沒錯,如來佛在《楞嚴經》卷一裡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是名為心。

」但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凡氣之所及之處,皆是覺知所及之處,故曰心無所不在。

聖賢仙佛修成正果,氣可出入自如,隨處遨遊,且其法身充塞太虛,因氣之無所不及,故覺知亦無所不在,故曰「心無所不在!

」然凡夫氣僅止於一身氣骸之內,則其覺知亦止驗於一身爾。

氣未能充塞太虛而自言心無所不在者,妄語也。

對於修行的過程而言,妄情發於黃庭,其所產生的煩惱痛苦也由黃庭承受。

當正覺提起,妄情亦止於黃庭,其心靈之清明也由黃庭享之,故於修行的過程中時,聖人曰:

『心在黃庭』。

且看《聖賢實學》中的一段證明:

在《聖賢實學》這本書裡面,對於黃庭一竅的功用及位置,有幾段非常詳細的記載:

「黃庭在何處?

在脾胃夾中處也。

脾屬土,因土之色黃,故曰『黃』;此穴是神明之舍,虛靈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

此穴乃脾胃夾中虛懸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

因脾為土,故儒曰心地。

此穴約廣寸餘,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

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

此穴上通心,下通腎,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

此黃庭諸般異名之義也。

又曰:

「後天父母五行之氣,散於周身,而統於黃庭;先天五行之氣,聚於黃庭,至虛至靈,主宰一身。

黃庭一穴,一寸三分寬,在脾胃夾中處,離外肉皮三寸三分。

黃庭為心田,心居黃庭。

未發為中,發而中節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由以上經典已充份說明,修行過程的妄心,實生於黃庭,滅於黃庭,觀心必以黃庭一竅為本,學者可於自身檢驗之,望蒼生認理為真,勿空蹈虛幻也。

(四)學生問:

你說心在黃庭,那麼現在正在觀照黃庭的又是誰?

張講師答:

你很聰明,但常被自己的聰明給迷惑了!

事實上能觀照、感覺黃庭的,就只有黃庭,再也沒有誰了!

好比你現在開始感覺你的手,而正在感覺你的手的是誰呢?

就只有你的手能感覺你的手;同樣的,感覺你的腳的是又誰呢?

就只有你的腳能感覺著你的腳;那麼感覺著你的心的又是誰呢?

就只有你的心能感覺你的心!

你的整個法身(氣)就是真正的你,這氣裡已具足覺知的能力,也具足思考的能力,也具足觀照的能力,這氣隨著它已具足的意念專注而匯聚在某處,當它匯聚時便顯現了明確的感覺,是氣自己覺知著自己,再也沒有誰覺知著它;是氣讓自己有想法,再也沒有誰讓它有想法,是氣讓自己散而又聚,再也沒有誰能操控它;是黃庭覺知著黃庭,再也沒有誰了!

(五)學生問:

腦中的意志力或理智夠強的人,能就能用他的意志力,讓胸中氣血平穩不動,何必一定要學黃庭禪呢?

張講師答:

如果我我們總是以「讓胸中的氣血恢復平靜」以為解脫的話,那麼也就代表,你還是怕胸中的氣血動,這還是對胸中的氣機感受有所分別取捨,有所貪嗔罣礙,對不對呢?

問題是讓本無意義的氣血自由的去動,這有什麼關係呢?

重點是你能不能在氣血動盪的當下,依然照見其清真的實相而已。

如果我們一定要在胸中氣血平穩的情形下,才能有安寧的心境可言,那麼我們生命中的安寧,可能只剩下十分之一不到了!

為什麼呢?

因為黃庭心頭內的氣血隨時都跟著六根的感應,而有或大或小的起伏,這是人們本性中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而腦中的意念只不過是六分之一的影響而已,當然你能用腦中的意志力,去影響胸中的波動,因為它們本來就互有影響力的,但當其它六分之五的影響力又再度引發胸中的波動時,那你將如何應付呢?

因此若是我們那麼怕胸中的氣血起伏,必需把胸中氣血用意志力不斷的壓平才能得到安寧的話,我們的人生還剩幾分之幾的安寧呢?

我們的本性還剩下幾分的自在呢?

而這種用意念強壓氣血的方式,算是「有為」還是「無為」呢?

算是「自在」還是「造作」的呢?

讓氣血自在的去起伏吧,這才符合「無為」的修行本意,你要做的只是不讓它攀附而已,而不是怕它動!

(六)學生問:

打坐時遇胸口悶悶的、或煩躁時,用口徐徐調和呼吸,胸悶煩躁即可消失,何必一定要照觀黃庭?

張講師答:

若以平撫胸中的感受來消滅不安的心情,去看場電影快樂的不是比較快嗎!

若在打坐時忙著調勻呼吸來平定心情,乾脆起來不是更快嗎?

你又不知不覺的走入「消滅不快感受」以為定靜的死胡同了!

解脫的關鍵不在於使心頭的氣血感受消失,而在於不分別取捨的含容其自由的存在,在於與之和平共處而已。

聖賢是以「觀其自在」來得到究竟的解脫之道,又以「無為」來維諏本性的天然,而不是以「調整到讓它不在」來取得短暫的定靜,或去造作你以為的本性。

(七)學生問:

現今科學中的驗證,所談的是一切情緒源於大腦的細胞與神經中樞,這與黃庭之學如何連結呢?

張講師答:

有形肉身有一定的結構,這並非我這沒學過醫學的人可以妄論的。

而鬼神無形的法身,也有一定的組成規則,這亦非只學些有形結構的科學家就可以用理解的。

人們腦中的想法是六根裡面的「意根」,意根中的想法本來自在,就像耳根聽聲音,眼根看形色,它們本來都很自在的,本來都沒罣礙煩惱的,至於這六根能不能造成你的煩惱,最後都得要看它是否引動黃庭中的氣血與攀附才能論斷的。

人們總以為情緒是由腦中的想法引動的,然而這只是六分之一的起因而已,事實上煩惱必需有黃庭一丁點的氣血起伏來相配,才能俱足的,若少了胸中這一丁點起伏的感受,腦中想再多的事,也不成個煩惱的。

例如你腦中告訴自己別生氣、別生氣,但胸中的氣血若一直起伏的話,這腦中的想法是沒有作用的,你還是照常生氣,一直要等到氣血平撫才能平靜下來的。

反之,若胸中很平靜,你一直告訴自己說要生氣、要生氣,但若胸中氣血不配合的話,再怎麼裝也無法讓你真正生氣的。

由此可知,在情緒的領域來說,腦袋中的意根,或是臉上的耳根、眼根都只是配角而已,情緒的真正主角是胸中潮起潮落的氣血,不在其餘。

讓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黃庭主控情緒的事實…好比人死後腦細胞都死了,所有神經也爛了,照科學家的說法,應該是連心、情緒、感受也都沒了!

但試問:

「鬼魂都沒情緒嗎?

都沒貪嗔了嗎?

佛也沒慈悲了嗎?

」事實上鬼神有形的大腦雖然腐敗了,而其靈妙智慧卻更甚於往日!

那麼您現在以為所有的情緒是由腦細胞或神經來主控,恐非究竟的事實吧!

也許有朝一日科學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期盼科學家們早日進步到可以瞭解無形的精神呀!

(八)學生問:

是黃庭先動,還是腦中的意念先動?

張講師答:

若意念動而黃庭不動,這種意念本無攀緣煩惱,古人謂之「無念」。

若妄意先動而引起黃庭跟著動,黃庭一動後妄意又攀附在黃庭的氣血上推波助瀾,相互狼狽為奸而產生貪嗔罣礙,這便是古人所謂「動心」的所在了。

這種情況是「腦中的意念先動而黃庭後動」。

若因身體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關係,而使黃庭自然感應出一些氣機的波動,之後妄意再攀附其中造成煩惱紛飛,這種情況是「黃庭先動而後引起意念跟著攀附」。

也就是說,有時是腦中的意念先動,有時是黃庭的氣機先動,然後兩者再狼狽為奸,興風作浪,人們的思考與氣血間的糾葛情結,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的。

但要斬斷這條糾葛不清的生死鍊,不必問誰先動,當下只要觀照黃庭氣機的清真,不使它有一點點攀附貪嗔分別的機會,那麼不論誰先動誰後動,都能立即回到清靜自在的。

(九)學生問:

對已經發生的感受來論有沒有貪嗔是否太晚了一點,因為裡面那股感覺之所以會上來,應該在上來之前就有一個貪嗔的知見存在,才會致使氣血上升啊!

張講師答:

感受升起不一定來自於分別罣礙的知見,沒有知見氣血也會自己上來,這叫做本性的自動反應功能,好比見到強光瞳孔會自動縮小一樣,與知見無關。

因而碰到了什麼狀況,見到了什麼事物,內在會有感受升起,本來是「本性」的感應功能。

然而同樣的狀況每個人展現出來的感受卻不一定相同,那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也源自於本性,只是本性內有一個功能叫「含藏識」。

這個含藏識已經在你生命中自動記憶了無數的東西了,他早就暗中幫你記憶好了一切,準備在下次你碰到相似的狀況時,再送出一個同樣的感受給您。

好比你以前碰到什麼狀況曾經很在意,曾經因為貪嗔而升起了某一份感覺,當下他就幫你記錄好了,在下一次你又碰到類似的情景時,他會依照以前的記憶,再度送出那股熟悉的能量給你,送出那個感覺給你。

誰送給你的?

那就是「本性」本自具有的「含藏」功能,好比冷不妨被嚇一跳時,腦中一遍空白,根本還來不及想,身內感受已動盪得不得了,這都是本性的保護功能使然,而非有什麼分別罣礙的知見才造成這現象的。

為了讓我們能分辦出,什麼是天然本性的功能,什麼是人為的造作,因而聖賢們想了個比較容易表達的辦法,他們把舉凡本性自然的功能而產生的一切變化,以及你在身心自然的情況下所感受到的一切感覺,以六根在正常情況下所展現出來的一切功能,都用「無知無見」、「無念」、「無為」、「本來無一物」、「如如不動」、「無為而無不為」等修行專業術語來表達。

而由人們的貪嗔好惡知見所加上去的任何感覺變化,則用「知見」、「罣礙」、「分別取捨」、「造作」、「有為」,等專業術語來表達,這樣分清楚了沒?

因此無知無見也好、無念也好、本來無一物也好,並不表示不能看到東西、不能想到一個念頭,也不表示什麼感覺都不能有,更不表示連自己本心本性的正常功能也不能有,而是指「本心本性」本來該具有的一切功能以外的,都沒有發生而已。

這就好像我們在計算山的高度時,有個「專業術語」,就是喜歡用「海拔多少公尺」來表達是一樣的,我們勉強用海平面那條線來代表「零公尺」,但並不表示海平面下是沒有深度的,也不表示海平面以下每座山都是一樣高的,因此這個「海拔多少公尺」,只是海平面下面的深度暫時不計,這樣大家比較便於溝通而已。

而「無念、無知無見、本來無一物」等也都是一樣的,這些修行領域的專業術語,只是代表「本性所具的功能」以外那些不該發生的知見都沒有發生而已,並不是連本性的知見及功能都丟了呢!

這就是所有聖賢共識下的專業術語,也是各教經典的不成文規整,這點大家一定要辨別清楚,才有辦法讀懂經典,而不墮入不識不知的頑空知之病。

因此感受的忽然發生,很多是由「本性」的各種功能所自動感應來的,不一定是知見引起的。

不過反過來說,我們當然也可能先墮入分別知見,再引發出一連串身中的感受反應的。

這兩者都能引發感受的發生。

(十)學生問:

講師一直說要注意胸中,如此說來,是不是只要管好黃庭,腦中的一切及外面的一切發生就不重要了呢?

張講師答:

外面的人事應對當然重要,而這些在小學與國中時都已經教過了,但不先學習裡面怎麼放下,那麼外面不論怎麼處理妥當,都無法避免下一個煩惱的侵襲。

腦中的想法也很重要,但腦袋該想些什麼才是正當的,我想上過小學那本「生活與倫理」及國中的「公民與道德」的人,就早就都已經知道了!

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都做不來呢?

那就是因為「心頭」的小小感受中出了問題了。

有時為了前進兩步,必須先退後一小步!

雖然每一天都得應對外面大小事務的發生,也有很多人生哲理等著我們去重視,但短短兩天的禪修班,就讓我們專注練習內在的放下,以便回去後面對生活中的總總發生時,不再使內心陷入一波波氣血的煩惱罣礙之中。

(十一)學生問:

「盯著~~黃庭的實相看」,這樣是不是和「轉移注意力」和「逃避」一樣?

只是把注意力由外轉向內而已!

張講師答:

若煩惱的關鍵在黃庭的氣血上,而我卻叫你去看外面的風景、或看手、看腳、看呼吸或丹田的感受,或叫你去把感受消滅,這就叫「逃避」,叫「轉移焦點」;但若煩惱的問題只在黃庭內的一丁點氣血上,而我叫你專注黃庭的發生,這應該叫「面對焦點」,而不叫「轉移注意力」。

(十二)學生問:

凡事想像「甘願去接受它的存在」,而獲得心靈的平靜,這樣不是也像那些短暫安慰的法門,用意念去引導使恢復心境平穩?

張講師答:

六根與心頭的感應本就息息相通,內心上一有什麼些念頭,黃庭總會起一些或大或小的感應。

如內心「抗拒」時就會讓胸口氣血更緊、更熱更抵抗,因而加大痛苦的感受;內心「甘願」時就會讓胸口氣血更鬆、更平穩、更含容,因而減少痛苦的感受;這差異本是天生自然,不需要什麼造作就自然發生的。

然而三教的解脫心法,並非寄託在使氣血變為平穩,而是不論大的氣血、小的氣血,只要能放鬆胸膛,一併含容,當下即刻解脫。

但初學卻不知怎麼在情緒正盛時,將胸膛放鬆去「含容」各種氣血自在的發生,這一點對初學來說非常的陌生。

為了讓初學瞭解什麼是「放鬆胸膛」,去含容黃庭中的所有氣血的發生,因此講師常以想像「甘願」的心情作為比喻,來誘導學員自然的讓「胸膛鬆掉」。

其目的是要使學員嚐到什麼叫「胸膛鬆掉」,以便在氣血正盛時可以拿得出來應用,而非用意念的導引將氣血變小,或讓它化為平穩。

不過當你甘願含容之後,氣血必自然變小一點,因此才會有這種「以為將氣血造作得比原來更小而得到解脫」的這種誤會發生。

又吾所謂「甘願」者,是叫你完全心甘情願的接受身內任何正在變化的氣血,不是叫你造作氣血,所以沒有造作之嫌,您瞭解了嗎?

(十三)學生問:

影響心情的事務實在很多,可以使心情平復下來的方法也很多,不斷的強調觀察黃庭會不會太執著,太著相了!

張講師答:

就像您講的,影響心的事務何其多,有的煩惱來自家庭、有的來自事業、有的來自學業、甚至太胖、太瘦、太高、太矮都能煩惱個不已,因此要治療你心中的煩惱,若不知道怎麼掌握焦點,化繁為簡,解脫之道哪裡能說得完呢!

然而煩惱不論來自何方,當它集結到身中時,總讓人感覺不安與痛苦。

而這不安與痛苦究竟在身中哪兒讓您感覺到呢?

仔細的觀察,所謂的心煩、心痛、心躁、心酸…其所指的落腳處就只在胸頭黃庭一竅中上演而已!

萬法惟心!

講經說法,不講心頭要講哪裡呢?

古人在各教經典中,今天講心、明天講心、後天還是在講心!

從未聽聞有人說他們執著的!

就像教高爾夫球的教練,總會不斷的教你怎麼瞄準洞口揮捍,也沒聽人講過這是執著呢!

今日我所談的黃庭,正是古人所談的「心頭」!

這是任何追求定靜的人要不斷揮捍的焦點,而您竟以為黃庭與心有所區別!

「著相」的意思是離開了真相,隨著妄相一起沉淪。

今日有機會重新認識自身中的真相,你卻反而叫它著相!

執著不去認識身中發生了什麼真相,逃避身中所發生的罣礙,才叫不著相、不執著嗎?

為了培養起內觀的敏銳度,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多花一點時間往內觀察,等到觀察實相的敏銳度成熟了,自然觀而不觀,都沒什麼罣礙的。

好像你不必一直注意自己餓不餓,但一餓了自然便知,是一樣的道理。

(十四)學生問:

「黃庭禪」與一般禪修的最大不同?

張講師答:

一般人以為情緒的禍源來自「大腦的想法」,而黃庭禪則要告訴你它來自你的「內心的感受」。

一般人在內心情緒有所動盪時,便失去安寧與自在,因此世面上幾乎所有的禪師或心理學家所作的努力,都在引導你如何轉移、消滅胸中正在發生的情緒。

但你真的想要變成沒有情緒的人嗎?

還是只想要不被那股在胸中浮動的氣所罣礙呢?

「黃庭禪」並不要消滅你心中那股自然的能量起伏,而是教您在各種情緖來襲的當下,如何迎向內心的那個激昂的能量,直接與那股能量波動和平共處,如此而已。

黃庭禪不教你怎麼急著在外在謀求改變,這項練習完全在內在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讓你的朋友告訴你:

「你真的變了!

(十五)學生問:

不知黃庭是否為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

張講師答:

從黃庭的波動中所攀附的分別知見,是佛家所說的「末那識」,而形成這波動的源頭,才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自動記憶及形成黃庭波動的功能,乃源於本性所具足。

本性為什麼能作各種記憶,我們只能說是出於本然,故無從探索。

但這阿賴耶識在記載分別情識的剎那,卻只有在你對黃庭中的波動有所分別時才發生,因此要徹底的消除阿賴耶識的糾纏,唯有在黃庭波動顯現情識時作實相的觀照,方有認識情識及重返實相的機會。

(十六)學生問:

感受不到心頭的波動,挫折很大!

張講師答:

穩健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當您的情緒已經有所起伏時,您覺知得到嗎?

如果可以的話,只要有點信心與耐性,每個人都可以深入這親近本性的學問。

一開始觀察『感受』,以你可以感覺到的最粗大感受作為起步,就是覺知身中此刻所顯現出來的最大酸痛,正發生在什麼部位?

覺知它,並對它保持平等心。

而觀察『心情』則以覺知自己此刻正處於什麼情緒之中做為起步。

那情緒最有感受的地方在胸中哪兒?

它的核心多大?

以一個拳頭大小做為覺知的起步。

常常練習覺知感受及情緒這兩個重點,便能很快就站穩腳步。

而您所謂:

『挫折很大!

』那個「挫折」不就已經讓你感受到了嗎?

摸摸心中的那個不舒服,您必能找得到。

(十七)同學問:

經由課程中的實驗證明,黃庭氣血波動相同,但因所面對的情境、事物不同時,而有不同的貪嗔感受,但每個人對相同事看法不同,因而決定了感受的強度及方向,若是如此,是否對外界事物真相本質的真知正見,才是決定黃庭氣血感受的前因?

或是其它原因決定黃庭氣血的感受?

張講師答:

世上事物有萬億種之多,如果必需把你對每一種事物的知見都確認下來才能修行的話,你有多少生命能夠去確認你是否對任何事物都已進入正知正見呢?

而你所確認的又是否是真的正知正見呢?

這種化簡為繁的修行方式還能有成功可言嗎?

還好不論外緣有幾千萬億種,但能造成你的煩惱罣礙,總不外是黃庭一竅中的氣血波動而已!

黃庭若平靜無波,再大的逆境你都可以若無其事,黃庭一有波浪,再小的事都可以釀成大事,這便是一般人的迷惘所在了,因此認識這一竅中氣血波動的真相,便能解脫千萬億個外緣所惹動的無明與煩惱!

想要探討解脫之道,不必去問氣血波動的起因,而只需問你對黃庭中任何型態的氣血是否真的能夠了無分別而已。

若能對任何氣血皆了無分別,不論你對萬物是否真具有正知正見,皆無煩惱可言的!

一個能夠不受黃庭氣血控制的人,遇事更是容易保持正知正見的,因此這性理心法的根源,得由黃庭一竅入手,方得守簡御繁之道,而非在研究「什麼事情的知見能引起黃庭波動」中下功夫,更非往「如何不讓黃庭的氣血起波浪」的知見中下功夫,此事你已本末倒置了。

(十八)學生問:

學習這個觀察自我情緒的學問,那會不會情緒更多?

張講師答:

更多不至於,但對於內在的發生將更為清楚則是事實。

內觀猶如一把放大鏡一樣,將以往所疏忽的一丁點發生,觀察得清晰可見,只是以往總在不知不覺中被僵化的情緒帶著走;初學則雖然覺知著情緒的發生但依然被帶著走;一直到實相的觀察定力提升後,則改變為覺知著胸頭氣血的實相自由的發生,沒有絲毫的抵抗罣礙,因而外在的應對方式有了更多、更自由、更彈性的選擇了。

(十九)學生問:

若是氣血已攀附成情緒,是否有可能因覺察黃庭的氣血變化而卸下罣礙,有可能在動態的氣血中觀察得到實相嗎?

張講師答:

聖賢豈欺我哉!

在還沒有充份的信心之前,可先參考先聖的遺言:

心經的「觀自在」,以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的「應作如是觀」,孔子的「聽之以氣」,子思的「發而中節」等句,皆是我們最好的指引。

您懷疑動態的氣血中還能觀到清真的實相嗎?

試想我們看著靜態的水,它只是水,而看著動態的水,不也是水而已嗎?

觀察身中氣血的動靜,就像我們在隔岸觀水一樣,靜時看靜的實相,動時看動的實相,了無攀附。

然而人們卻在這個環節上產生無盡的迷惘,但只要我們定下心來靜靜的返觀,自然可以照見它本無煩惱的真相,金剛經所謂「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正是我們最好的指引嗎。

(二十)學生問:

實際觀察上好像是真的有黃庭,但這麼好的學問為何知道的人那麼少,相關的資訊怎麼都沒有看到這門的學問,怎麼會擴展的那麼慢?

張講師答:

黃庭這名詞早在老子時就已存在了,聖賢實學中也一再的提及,這名詞自非吾等小子敢自創!

就像「心」字一樣,一般人都只拿它當個抽象的名詞,並未去探究這名詞在自己的身中的真相究竟如何?

因此這名詞的存在與否並未得到眾生的注意和關心。

然而沒聽過的事未必不存在,多數人所認同的事也未必全都是事實。

例如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剛提出這論調時,不僅世上的人都沒聽過,而且犯了教派的大忌,所以被抓起來關在監牢裡!

古德云:

「道高毀來,曲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