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09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docx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

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

最后更新:

2010-8-15

 

无论历史还是当代,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可以看出,小学三、四年级正是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孩子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基础、年龄阶段有很大关系,但是外在的教育和环境因素不能忽视。

不同的教育条件下,儿童的发展阶段可能提前或滞后。

一旦出现发展滞后的情况,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心理条件并不等于学习能力,更不等于学习结果。

例如,儿童的记忆力增强了,如果不加引导,可能记忆的只是一些无用信息,缺乏知识的养分进行填充,这就等同于资源浪费。

那么,我们该在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学习的最佳期限说”或许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开始有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因此,在小学中年级,意识地对儿童进行记忆、注意、思维、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的训练,能够为孩子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小学中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之一

最后更新:

2010-8-15

小学三四年级传统上被称作中年级。

和一二年级相比,孩子对学校的环境、要求等已经完全熟悉,适应问题不复存在。

和五六年级相比,他们还没有直面升学的压力。

因此,在“熟悉”和“习惯”的感觉之下,三四年级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

即使重视,家长也可能感到缺乏明确目标,不知从哪儿入手。

相信许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进入三年级后,课文变长了,课本变厚了,作业变多了,孩子张口闭口都是“同学说”,也更喜欢发表对集体的看法和意见。

当然,可能有的家长也会感觉到,原来听话的孩子“有主意”了,原来老实的孩子会顶嘴了,可能原来学习起来如鱼得水的孩子忽然有点“找不到感觉”了。

的确,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有明显的变化。

有人提出,三四年级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从常识上讲,三四年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科学上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在10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12岁左右脑重量已经与成人相当。

尽管9岁后儿童的脑重增加很少,但是脑细胞内部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进一步趋于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四年级的孩子年龄在8-10岁,是大脑发育的冲刺阶段,也是大脑各项功能日趋完善的阶段。

在此生理基础上,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以及人际交往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也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以研究儿童思维和语言著称,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从年龄上看,8-10岁的小学三、四年级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中间。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或许能够说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该实验中,实验者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

实验对象分两组,一组是代表前运算阶段的3岁儿童,另一组是具体运算阶段的8岁儿童。

先给两组儿童看过红色汽车,随即车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

结果发现,3岁儿童回答黑色,而8岁儿童则回答红色。

按实验者的解释,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面对问题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去思维。

而进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面对问题时,能够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去进行思考。

换言之,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倾向“由所知而知”。

概括来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包括: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过程,存在着一个关键期,一般认为在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也有研究指出这个重要阶段的出现具有伸缩性。

根据教育条件,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或者延缓到五年级。

随着孩子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归类、对比、推理等能力也开始增强。

在这些方面加强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一时期,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因此也是培养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发展——小学中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之二

最后更新:

2010-8-15

 

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

识记,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留在脑子里;保持,是将识记下来的信息,短期或长期地留在脑子里,使其暂时不遗忘或者许久不遗忘;重现,就是指在人们需要时,能把已识记过的材料从大脑里重新分辨并提取出来的过程。

研究表明,大脑有着惊人的记忆存储量。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藏书近2000万册,我们大脑的信息储量可以容下三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

即使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也只占用了自己大脑记忆储量的一丁点儿,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

小学三、四年级,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

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虽然有极少数人天生就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但是更多的人靠后天的努力,经过认真地看、听、默诵、观察以及种种刻苦的磨练,造就了非凡的记忆力。

提高记忆力有许多有效的方法,例如理解、联想、兴趣、专注等。

有人认为,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

如果家长能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使孩子较早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注意力稳定性显著提高——小学中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之三

最后更新:

2010-8-15

 

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心理条件——注意。

通俗地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孩子“精力不集中”、“坐不住”等都与此有关。

在心理学上,把注意定义为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也就是说,选择一项活动,并且把感觉、知觉、思维等保持在这一活动上,并且避免其他事务的干扰的能力。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被什么吸引就关注什么。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

由此看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显然更加需要有意注意。

研究表明,小学中年级儿童注意力的目的性明显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分钟提高到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

同记忆力一样,注意力也是能够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提高的,并且二者往往是一同进行的。

在家庭中,一些小游戏也可以起到对孩子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的作用。

例如,“找不同”游戏,这种游戏在网络和报纸上都比较常见,就是在两幅看似相同的画面中,找出不同之处。

家长还可以制订一些规则,例如,看谁先找出所有的不同之处。

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迅速集中注意力。

再如,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孩子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孩子照原样摆上。

这个游戏要求的是注意和记忆的配合。

 

注:

摘编自高靓《为孩子的发展攒后劲》,

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小学中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之四

最后更新:

2010-8-15

 

儿童的道德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认为,8-10岁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认为本阶段的儿童处于“习俗水平”,即“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年级孩子开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

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例如,两个同学吵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时,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

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同时,三、四年级孩子的意志发展正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渡。

孩子的行动从受外界的权威约束、调节逐步发展到受内部自我认识的制约、调节,行动目的性显著提高,开始形成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

正是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好时期。

 

情绪情感由外露到内控——小学中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之五

最后更新:

2010-8-15

 

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孩子今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年来格外受到重视。

情绪情感的控制、表达关系到孩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认为,三、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

情绪情感从外露、浅显到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小学三年级时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四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能力的关键期。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热情都易受具体事物支配。

大约在三、四年级以后,小学生的热情开始分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减少了盲目性。

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儿童仍然容易激动,带有一定的易激惹性。

但是,中年级的儿童应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教育引导得当,可以使孩子在情感调控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有些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对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有一定的“抵抗力”,不会再用生气、哭泣等方式予以回应。

因此,指责很可能只在短时间内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可见,简单粗暴的批评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不再适用。

 

注:

摘编自高靓《为孩子的发展攒后劲》,原文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0年第4期。

社会交往的“团伙年龄”——小学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之六

最后更新:

2010-8-15

 

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放学后还要一起玩耍,电话联系增多。

小学中年级被喻为“团伙年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喜欢和同龄伙伴在一起,社会交往的意识和频率大大提高。

孩子受同龄伙伴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的话可以不听,但是同伴的话却不能不听,他们也最害怕被同龄伙伴所孤立或排斥。

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加,分享、合作、助人等行为在中年级儿童中变得常见,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对他人的同情心、以及倾听和表达能力等也会获得飞跃性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个年龄孩子的认识能力和是非观念还不强,而活动能量又较大,容易出现一些冒险或越轨行为,因此,帮助和指导孩子择友和交友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注意孩子最近和哪些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询问孩子在玩时的谈话内容,以免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和想法。

 

注:

摘编自高靓《为孩子的发展攒后劲》,原文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0年第4期。

好身材是第一软实力——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之一

最后更新:

2010-8-15

 

三四年级的孩子,既没有一二年级入学适应期的迷茫,也没有五六年级面临小升初的压力,是发展各种兴趣的有利时期。

兴趣的价值并不体现在直接给孩子带来好成绩,而是为孩子当下的生活带来乐趣,并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带来追求与憧憬!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种“学艺”、“学技”的训练班为孩子铺陈了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梯。

但是我有一些特别的想法,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专注于打造孩子的“软实力”。

“软实力”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却有长效机制。

 

每位母亲养育男孩,都有一定的理想。

我首先希望儿子是高挑、挺拔和健壮的,有良好的身材与外型。

我先生和我都是中等个头,而直系家族亲戚中有个子比较高的,所以我相信儿子有长高的先天基因,关键在于后天是否为他提供长高的环境。

一二年级的时候,儿子与爷爷在河南生活和上学,我不方便“遥控”隔代教育。

三年级转到北京与我生活在一起,我感觉孩子的成长不能再等待,开始积极实施好身材培养方案。

好身材首先需要睡眠充足。

为了确定这一观念,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中才分泌,深度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是浅睡眠期的3倍,每天增加2小时深睡眠时间,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可增加30%。

在孩子生长发育期,拥有良好充足的深度睡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孩子的个头才能长得高;统计表明,深度睡眠时间长的孩子98%以上身高超过同龄人平均身高。

每天睡眠10小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如果每天6:

30开始起床、洗漱、吃饭、上学,那么就得9:

30睡觉。

刚从一二年级过来的孩子,回家之后先玩后学、边玩边学是他们的年龄特点,睡觉之前磨磨蹭蹭,花四五十分钟也是正常现象。

如果为了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孩子8:

30就得开始准备睡前各种活动,可见,每天晚上孩子的时间并不宽裕。

所以,孩子上学回家之后,我抓紧时间做饭,吃完饭敦促他抓紧时间写作业,这样紧紧张张地抽出时间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睡觉。

儿子从小到大都喜欢晚睡,他觉得晚上可以放松地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只好把每周五和周六的晚上完全交给了儿子,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睡觉,第二天,可以随便什么时候起床,晚睡晚起成为儿子双休日最大的享受。

当他的同学周六、周日上午11点从各种培训班放学回家的时候,儿子还在暖和的被窝里酣睡。

很多同学都羡慕地说:

“你好幸福啊,咱班同学只有你没有培训班。

除了睡好,还得吃好,孩子才能长得高。

离家很近的地方遍布大学食堂和大小饭馆,但是我尽量给儿子做可口、营养的饭菜,每一顿都不马虎,做到荤素搭配、干稀搭配,饭后一小时还削好水果。

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相信自己勤于做饭对于每天都在快速成长的儿子来说,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塑身健体必不可少的途径。

平日时间紧张,孩子除了在学校上体育课外,在家里正规、系统的运动时间不是太多,也就是在玩耍和游戏中随便活动活动身体。

我就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鼓励儿子参加少儿初级、中级和高级游泳训练班,他每期都能合格达标,掌握了比较规范的泳姿和技能,还获得了游泳馆的深水证资格。

暑假期间,每到傍晚时分,他都与同学在游泳馆里戏水锻炼,据说游泳最有利于身材的匀称健美和动作的协调发展。

三年下来,儿子的个头儿长得速度比较快,从三年级坐教室第二排发展到六年级倒数第二排。

有的妈妈发现了这种变化,问我:

“你家儿子怎么长这么快?

吃什么好东西了?

”我说:

“没吃什么好东西,主要是多吃、多睡、多运动。

”到了初二的时候,儿子达到175厘米,彻底超过他爸爸的身高,在个子方面“子不从父”,我觉得养育儿子不但“够本儿”而且“增值”了。

既然个头儿长高了,就不会再缩回去了,我长舒一口气,第一软实力达标!

 

注:

摘编自晏红《培养孩子的软实力》,原文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0年第4期。

兴趣广能蕴藏软实力——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之二

最后更新:

2010-8-15

 

儿子在班里是报培训班最少的学生,其实我也给他报了一些,只是很少报“正经”科目学习班。

学校实行“减负”以后,课时安排得少了,下午四点左右就放学,这时父母都还在上班,让孩子那么早就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胡作非为”、“翻江倒海”,于是,我给他选择了学校安排的课外兴趣班。

我跟儿子商量了一下,选择了小提琴、篆刻、牛顿科学班等等。

儿子六岁已经会弹钢琴。

刚到北京的时候,房子比较小,放不下钢琴,为了保护儿子对乐器的兴趣和音乐的敏感性,小提琴不占地方,我为他报了一个学习班。

不管学钢琴还是小提琴,我都把兴趣看得最重要,不把技能看得最重要,因此,儿子学琴不考级,随着他的兴趣,喜欢拉什么就拉什么。

因为报小提琴班的孩子比较少,兴趣班老师采取混龄教学形式,一二年级与四五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老师只顾教那些音乐素养起点比较低的一二年级学生,很少顾及四五年级的孩子,所以儿子从四年级到五年级,两年下来,四根琴弦只会拉两根,而且只会拉《欢乐颂》中最常见的一个小片段,还不怎么好听。

即使这样,我还继续“忽悠”儿子的学习兴趣:

“没学会也没关系,就算你初步入门了吧。

你想,钢琴是键盘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你已经会了;小提琴是管弦乐器,被誉为‘乐器之后’,你也知道一点儿了。

以后有机会再自己琢磨琢磨,或者遇到高手再请教请教,你的小提琴也就算没有白学。

”儿子点点头,对小提琴保持一种兴趣、信心和期待,儿子将来上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后,一定的环境或许能激发他重学小提琴的兴致和愿望,这也可能蕴藏着一种“软实力”吧。

学习篆刻就不一样了,效果非常显著。

学篆刻的初衷是培养儿子的传统文化修养。

我们寒暑假经常带儿子旅游,名山大川之处,少不了碑文篆刻,孩子对古字感兴趣,多少识一些古字,显得挺有文化的,我就这样“忽悠”儿子的学习兴趣:

“寒暑假爸爸妈妈还带你出去玩,你学习篆刻就会认识一些古代碑文,很多大人就不认识呢,你多神气!

再说了,不知道古人在墙上、石碑上写的是什么,那就是瞎玩、凑热闹。

”带着“文化梦想”,儿子步入篆刻之门,学了两年。

他说,全校只有十几个孩子学习,还以一二年级和女生为主,一二年级的学生拿不好刀,女生拿刀刻字没力气,因此他成为老师最得意的门生。

老师还送给他一本篆刻帖子,里面都是诗词名赋。

儿子边读边看边抄写,时间久了,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一开始学写古体诗词,初二成为班级写对联的“高手”,同学生日、教师节或者新年之际,儿子都会赋诗赠送同学和老师。

在清华附中学生会主办的《云栈》校园文学期刊上,他的五首诗词被刊登,成为初中部惟一入选的学生作品,儿子很自豪。

现在,他仍然对古典文学很感兴趣,“造诣”也更高了。

我觉得这一“软实力”将会持久伴随儿子,因为古诗词和古文学已经进入儿子稳定的爱好与知识结构中,并蕴含着继续发展的力量。

牛顿科学班也不错。

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激发孩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他像对待课内作业一样,认真对待这些课外活动,实验、观察、记录、总结,一套程序,一个不落,并自以为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些“科学素养”使他在六年级的时候,成为班里自然科目唯一的免考生。

相信很多孩子都像我儿子一样,对很多事物存有广泛的兴趣。

三四年级的孩子,既没有一二年级入学适应期的迷茫,也没有五六年级面临小升初的压力,是发展各种兴趣的有利时期。

兴趣的价值并不体现在直接给孩子带来好成绩,却体现在不但为孩子当下的生活带来乐趣,还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带来追求与憧憬!

好习惯是长久软实力——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之三

最后更新:

2010-8-15

 

儿子在小学期间,成绩并不拔尖,但是快乐拔尖、人缘拔尖,这突出体现在“三好”学生的评选上。

学校每年评选一次“三好”生,由学生自愿报名竞选,做一个5分钟的述职报告,同学们投票海选。

由于儿子平时喜欢结交同学玩耍,而且爱帮助同学做事,所以培训证书和获奖证书都比较少的儿子竟然被评上了“三好”学生,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当上三好生,总归是件好事,不过传统的“三好”——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并没有包含我心目中的“一好”——好习惯。

“三好”的孩子未必都有好习惯,好习惯容易被当作简单和琐碎的小事而被忽略,但我很相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一句话: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从习惯影响人生的角度来说,好习惯着实是一个发挥长效机制的“软实力”,为了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我非常关注儿子的日常行为和各种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习惯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另一方面是指导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提高孩子对习惯的认识主要通过聊天进行。

儿子经常跟我聊班里同学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女生有一个小毛病,写作业或者没事的时候喜欢把硬币放在嘴里翻来覆去地含着;有一个男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左手五指和右手五指分别扮演一个小人,然后两只手打仗,有时左手打赢右手,有时右手打赢左手;有一个同学不管是上课还是写作业或者课间活动,左手总是放在胸前不停地挠来挠去的……每当他跟我说这些事的时候,我都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态度,并问他:

“你觉得他这样做好吗?

”儿子常说:

“我觉得不好,但是挺好玩的。

”我说:

“虽然你觉得好玩,但是不要跟人学。

”提醒孩子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坏习惯,增强他的辨别力,是很有必要的。

当儿子说多了班里同学的事情,我就问他:

“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同学上课说话、传字条、做小动作,你发现得多,说明你没有好好听老师讲课。

”儿子说:

“开班会的时候老师讲的,有的同学下课也会说。

”儿子的这句话启发了我,经常向他询问班主任在班会上表扬谁、批评谁,有利于了解小学生在学校里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与良好行为习惯,帮助父母提醒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培养习惯一般都是这样,即使认识到位,行为也未必到位,即使行为到位,也未必能够长久,所以在完全养成自觉的好习惯之前,亲子之间会有一场“持久战”。

儿子属于比较文静的男孩子,在学习和品德上没有大毛病,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的小毛病也是一个接一个,此起彼伏,例如站着哈腰、写字歪脖、眨巴眼睛、翕动鼻子、写字潦草、乱放物品、应答声小等等,这些毛病虽小,但如果不及时矫正,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于是我不厌其烦地、不断地提醒儿子矫正小毛病、形成好习惯。

好习惯并不直接彰显成功、名利与地位,但它是一种文明生活,一种健康人生,我希望这种文明和健康伴随儿子一生!

 

注:

摘编自晏红《培养孩子的软实力》,原文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0年第4期。

摘编、责编:

弓立新

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对家长的忠告之一:

好学生的背后一定有出色的家长

最后更新:

2010-8-15

 

人物介绍:

万平,北京市特级教师,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万平老师是北京市小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北京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北京市首届中小学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万平老师是一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28年来,她将自己的智慧与爱无私地献给了孩子们。

“以自己的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致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是万平老师的不懈追求。

前不久,我们专程采访了她,就社会上对基础教育的一些存疑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的责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她带给我们一些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切而清晰的认识。

 

《少年儿童研究》:

小学阶段,孩子变化很大,家长对孩子们的关注点会有什么不同吗?

万平:

小学阶段是儿童重要的生长和学习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变化是很大的,而对孩子的关注,更应该是和孩子成长需求与发展相关的。

事实上,由于家庭人文环境的不同,每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这从每天家长接孩子见面后的第一个询问就能反映出来——“今天高兴不高兴呀?

”“老师表扬你了吗?

”“考试多少分?

”……

其实,家长的关注点各异是情理所在。

但是作为老师最担心的,是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高兴。

因为对孩子情绪的关注,不应该是关注点的核心重心甚至全部。

家长关注的重心还应该有意识地与孩子的学习进程相关、与孩子在集体中的成长状态相关,与儿童身心成长的需求相关。

我们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好学生的背后一定有非常出色的家长。

其实,如今的家长每天放学后要为孩子做不少事情:

记事本要签字;孩子读书,家长要听并签字确认;要适时地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帮孩子准备学具、收拾书包;必要时填写学校回执;当学生交费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准备清楚;有的家长还要回复老师在记事本上写的留言……这些最常规的事情就已经够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