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378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老龄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根据《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健康行动实施方案》、《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6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30%。

"十三五"时期,我区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方面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推动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投资6000余万元兴建区级养老服务中心,招标养老服务团队承接公建民营兜底保障;引进国有企业旅游集团兴建康宁园,落户健康产业园;吸引意向单位养老服务中心进入区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床位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建设i匚中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医院建设老年护养院;投资507.9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合并整合了11所敬老院。

二是促进医养资源融合发展。

推广康宁园、老年护养院、养老服务中心"医养护"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政府投入800余万元扶持公建民营养老院开展医、养、康、健服务,与区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推动乡镇敬老院和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为老人提供就近诊治通道。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在302个新建村级服务中心设置"六室一校一台"曰'可照料场所,实现全区村级全覆盖;推进老年人主餐服务,在试点乡镇镇35个社区全面建设老人家食堂;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标准。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增加,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7.2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状态11.1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97万人。

五是健康老龄化稳步推进。

稳步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健康管理率达到80%。

六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区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问题由个体、家庭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较快,老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预计到2025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15.6万,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5%。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处于试点阶段;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是为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老龄事业供给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供给水平相对较低;五是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指引,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把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彰显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民生,牢固树立尊敬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的事业发展理念,做好老年人物质保障、月艮务保障、健康保障和精神关爱,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

坚持对老龄事业的坚强领导,在区委集中领导下统筹谋划老龄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切实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加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力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3•坚持人人参与,促进共建共享树立终身发展理念,宣扬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参与社会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老年人及其家庭在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初步构建,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持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

到2025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1万人。

2.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

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补助标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以按病种、按人头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

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意夕附害保险。

3.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有机衔接,保障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需求。

积极贯彻实施《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多渠道、动态筹资机制,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基金或服务保障。

4.完善社会救助及其他保障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

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应保尽保。

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功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因突发性问题而面临的基本生活困难,保障其正常的基本生活。

(二)建成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1.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依托已建成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周边高龄、空巢、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

以"老人家食堂"为媒介,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总结镇首批试点经验,逐步向城区、农村地区铺开,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统筹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形成T+3+N"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筛查摸底工作,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到2022年,失能老人均能得到社区有效帮扶,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清单,按照普惠优待、分类保障、供需对接的原则,重点保障困难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积极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与老年人需求融合发展。

2•推动养老机构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养老服务有关标准,大力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安全、月艮务、管理、设施等标准,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持续开展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进质量隐患整治工作,健全养老机构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和委托管理、月艮务外包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

到2022年底,要通过公建、公建民营、公助民办等方式,至少建立或确定1-2家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区级层面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

3.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统筹城乡照料中心建设,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探索适合农村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照护服务和互助养老。

到2022年,社区曰'可照料机构覆盖率不低于90%。

稳步推进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提质升级,发挥其辐射、支撑作用。

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利用优质设施和资源为农村留守、经济困难、孤寡、独居老年人提供品牌化、专业化的延伸服务。

4.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推广"互联网+养老"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建设以互联网、广电网、电话网和移动无线网络为基础,以养老数据中心为支撑,以热线、门户网站、微信和手机APP为手段,以线下实体服务为依托,建设涵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和管理有效融合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居民、服务人员、服务组织、运营组织、民政助理员、社区网格员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数据共享互通,打造“虚拟养老院",形成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圈。

5.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在城区老年人口密集处,建设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重点设置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务和康复护理、曰'可托老、短托临托,并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辐射联动。

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提质升级,打造连片辐射、医养照护康养相结合的"枢纽式为老服务综合体”,对周边农村日照中心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养老机构带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带小,小到家"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6•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优质医疗资源,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引入日本的养老理念和发展模式,发展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强化高端养老服务供给。

加快康宁园二期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服务,完善集预防、治疗、康养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康养服务体系,打造地区和全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

树立大健康理念,增强老年人"治未病"和"早预防"的观念,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中医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推广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

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率达到80%。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体检和健康指导服务。

到202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

以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

2.加强疾病诊治能力和康复护理服务

提高综合性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鼓励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

到2022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50%,到2025年,进一步巩固发展老年医学科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诊治,提供专业就医路径指导。

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特需上门服务。

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

推广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

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

3.加强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

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每年提供至少1次的健康服务,包括康复护理指导、心理支持等,同时将失能老年人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人。

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公众尤其是老年群体了解和接受安宁疗护理念,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等进行安宁疗护服务试点。

4.深化医养有机融合

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规范医养签约服务合作,推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继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保持医养签约服务覆盖率100%.扩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培训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鼓励护士和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执业,允许并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简化审批手续。

5.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各级医疗机构在就诊、检查、取药等环节执行老年患者优先制度。

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到2025年,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进一步完善,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

6•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积极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

(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1.积极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环境

引导全社会准确把握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及时、科学、综合应对老龄社会的共识和观念。

把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敬老爱老活动。

2.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市民文化艺术节活动和老年人特点,组织开展各种老年人积极参与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及全民阅读活动,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的活动。

从老年人文化需求出发开展巡演展演和慰问演岀。

积极推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的文化服务场所、养老服务机构等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向老年人开放。

丰富老年教育课程内容,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

3.助老跨越"数字鸿沟"

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服务事项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到2022年,配建设施达标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涉老设施的占有比例,参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进一步提升适老设施改造升级水平。

实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五)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开展适合老年人认知特点的法治宣传活动,鼓励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增强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坑蒙拐骗等非法侵害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重点做好贫困、高龄、空巢、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3.引导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鼓励合理消费,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涉老诈骗行为,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依规将欺老、虐老的行为在"信用"网站曝光。

(六)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倡导终生教育理念,鼓励老有所学、学有所用,扩大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对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各类兴趣爱好等需求。

办好区老年大学和乡镇(街道)、村(居)老年学校,加强老年教育课程、教材的引进与研究,推动全区老年教育提质增量。

到2025年,建有老年学校的乡镇(街道)比例达到80%,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5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的领导。

坚持对老龄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区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督促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落实任务目标。

(二)完善投入机制。

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情况,多渠道筹资,不断加大老龄事业投入。

倡导社会各界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慈善基金等多元结合的投入机制。

(三)壮大人才队伍。

加快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养老护理员、老龄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拓宽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空间,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四)正面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普及老龄政策和法律法规。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广泛宣传老龄工作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尊老敬老社会活动,提升全社会尊老敬老意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五)严格督促检查。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确保规划落地。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指标,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见到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