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43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x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实验二小应海华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和体验数学,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

观察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良惯性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教师。

往往是学习的过程枯燥繁琐,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体验;往往是学习的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机会;也往往是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导致了积极的“体验学习”的缺失。

可以这么认为,如何彰显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靓丽生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体验学习”。

本课题我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行使用的教材,以“体验数学”为核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三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成功),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实验的初步成果证明,体验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着力点之一。

《标准》中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中多次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并且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我们要从重视生命质量,重视学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及从中获得学习体验的重要性,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

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学习向多维的体验性学习转向。

2、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实验前期,我们对学生做了一个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见附件1)

问题

是﹪

否﹪

1.在我所学的科目中,你是否最喜欢数学课?

45.5

55.5

2、老师不布置,你是否会主动去找数学课外题?

23

77

3.在你的身边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否经常得到应用?

47.7

52.3

4.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当你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努力克服?

41.1

58.9

5.不管你现在数学的成绩怎样,你觉得数学这门课一定能学好吗?

27.3

72.7

6.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你不懂的地方,你是否会提出疑问?

55.6

44.4

7.在数学课上,你是否愿意和大家讨论某一个数学问题?

39.4

60.6

8.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你发现错误的时候,你是否会及时改正?

63.7

36.3

9.在数学课外,在学校或校外,你是否愿意和别人谈论一些数学话题?

42.8

58.2

10.在讨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否经常表达自己的观点?

35.0

65.0

11.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你会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吗?

45.8

54.2

12.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经常有成功的感受吗?

27.5

72.5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32%;老师不布置,自己会主动去找数学课外题做的只占23%。

而调查经常有成功的感受的也只有27.5%。

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学习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态度比较被动。

通过访谈“兴趣不大的原因”是:

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学、枯燥乏味,难以形成愉快体验;做数学题感觉很慢,没有成就感;学习数学,感觉学了没有什么用;数学考试又没有几分可以考;学习数学根本没有动力。

所以学习过程枯燥繁琐,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体验;学习方式的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机会;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导致了积极的“体验学习”的缺失。

象这样没有愉悦、成功体验的数学学习怎么能出好成绩呢?

长此以往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没,信心全失。

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多注重实践,多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的乐趣。

“体验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对既往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目前在国内外,对于数学体验学习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尤其有助于促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创新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大力倡导体验学习,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去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充分发挥个体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体验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教师不是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靠权威的力量把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强行"灌输给学生,他首先要营造一种体验教育的氛围,在平等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以启发和暗示,从而激发学生激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成功性原则

数学学习的魅力在于攻克难题后的喜悦,。

多次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成功的体验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

对于儿童而言,成功体验尤为重要。

因此,在体验学习的研究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过程化原则

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果,而在于在不断探索中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乃至多边的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实践过程。

过程化原则是强调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实践过程,任何一种体验和感悟都必须通过某一个学习过程来实现。

4.实践性原则。

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促进学生装的创新精神,要更地关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火花,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的

5、合作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关系。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为实践研究,即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检验实践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2、案例研究法。

对教师教学的课堂写成实录,把其中优秀的课例写成教学案例。

从教师的课前准备,思考,再到课堂实录,课后的反思,他人的评价,详细完整地记录一节课的过程,不但对自身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人也能带来思考和借鉴。

3、文献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理论,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4、经验总结法。

广泛总结实验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体验学习的经验。

为推广普及提供依据,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打下基础。

5、个案研究法。

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体验学习研究方向及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2、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3、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以活动为特色的数学教学策略。

具体来说:

① 强化体验环节、突出过程性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在亲身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实验、探索、推理等,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的不断丰富、深化中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 突出应用意识的培养。

 

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③形成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通过实施体验式学习,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改变当前数学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

教学过程是由教的动态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的。

实现两个动态过程平衡,使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同步展开,协调发展。

体验式学习力求实现教师恰当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如何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成功。

2、研究如何有效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

在体验学习中,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方法由学生自主寻找,思路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

3、研究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视学习氛围和有趣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重视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确定

研究的被试,是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四(3)班为实验班,四(4)班为对照班,每班54名。

研究前两个班在智力水平及数学成绩上均无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相同的教材,学生在校上课及作业量相同,学生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大致相似,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家庭辅导现象。

实验班教学按照研究模型所确定的措施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照班则按照一般方法进行。

(二)途径与措施

  《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

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标准》还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体验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数学应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通过学习后解决数学问题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1、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研究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

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感受的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理解、感知,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以期望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研究过程中,我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的。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为了让数学内容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平时在教学中就做了尝试,帮助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具体措施如下:

①依据教学内容,提取生活信息

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取生活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墨水瓶盒、烟盒、牙膏盒、粉笔盒等,还有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

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

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

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我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②、创设“生活数学”

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

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

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情景:

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设计的两个小秘密:

1.操场是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

2.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根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再如,在教学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时,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

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

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桃子,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

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桃子比铁块大,也就是桃子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案例展示《平均数》,(见附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量关系,教师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

本案例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篮球比赛得分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如何求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究竟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篮球队,然后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

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

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本案例提供了三个人不同的比赛得分,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发现规律作了愉当的先行组织,学生把思维的焦点直指平均每场得多少分,从而把零散的感受整合为理性的总结。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

(2)、教学方法要联系生活

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机械记忆、题海战术等成为最受青睐的方法方式。

教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很普遍。

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最好方法。

因此,教学中我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如下:

①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

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②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

(3)教学过程围绕生活

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未来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堂数学课无论是导入新课部分,还是讲授新课、巩固练习等部分,都应该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知识,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体现生活教育的思想。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①   导入生活化,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出示一张有错误的四年级同学身高记录单,让学生检查正误。

学生看后发笑,都说“错了,错了。

人的身高不可能有14.5米或0.139米。

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可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究竟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他们却是模糊的。

这样引入会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又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报上自己的学号,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并说说怎样算出自己的号数是2的倍数。

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号数的特征。

学生们有的说:

“它们之间相差2”,有的说“它们都是双数”,有的说:

“它们差不多都大于2”……我都微笑点头称对,同时轻描淡写地说:

“哪个同学还能从这些数的个位去观察?

”一位学生惊呼:

“它们的个位上怎么都是0、2、4、6、8?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抓住此良好时机,引出学习的内容。

这样,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②、例题生活化,感受学习数学。

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

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炼,实则不然。

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

小方带了185元钱,买了一支钢笔用去98元。

问:

小方该怎样付款?

他还剩多少钱?

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85+2)元。

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于是,对于18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地就相当牢固了。

又如: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原教材单纯计算题转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

四(4)班刚刚举办的数学手抄报评比中、板面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的占全班人数的12,板面新颖别致,字体隽永、色彩搭配合理的占全班人数的13,谁愿意帮助算一算,板面好的,字体工整的共占班级的几分之几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易于援受,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领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练习生活化,提高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从生活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具体措施如下:

a、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

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例如:

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

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b、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

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