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177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4弹簧测力计教案1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3.4弹簧测力计教案

 

课题

3.4弹簧测力计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2、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和挂钩组成。

3、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保用注意事项,会读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指数。

4、了解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会用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橡皮筋、硬纸板等制作测力计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我们在研究运动和力的时候,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力的大小呢?

这就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看一看。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弹簧测力计。

板书课题:

4弹簧测力计

二、探索

活动一:

认识弹簧测力计

1、出示课本48页的弹簧测力计结构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

2、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5个部分组成。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弹簧——测出力的大小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3、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慢慢的拉挂钩,注意观察弹簧是怎么变化的?

指针是怎么移动的?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慢。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弄清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

最大能测多大的力?

出示课本49页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他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课本上的测力计,每一大格是0.5牛顿,一小格是0.1牛顿,最多能测5牛顿的力。

5、教师强调:

因为测力计不同,因此不同测力计的刻度也有差异,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大的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先要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6、试一试弹簧测力计,感受一下弹簧测力计的特点。

预设:

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示数也越大,跟橡皮筋的特点有一点相似。

活动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课本49页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2、出示几种学生读数时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哪种读数方法是正确的。

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我们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牛顿、3牛顿和5牛顿,感受一下大小不同的力。

3、下面我们先来测一测提起我们的科学书需要多大的力?

教师出示科学书,引导学生看一看,并用手掂一掂,预测一下提起科学书需要多大的力。

使用测力计测量科学书,验证我们预测的数字是否准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我们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

在测量之前,先预估一下力的大小,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再用测力计测量出力的大小,然后完成实验记录。

出示活动手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拉力的大小。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了解各小组测量的物体及其拉力的大小。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懂得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的准确,这样测出的力的大小才是比较准确的。

三、研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在生活中,弹力的运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弹力?

这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弹力,并且完成旁边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预设:

利用撑杆和海绵垫进行撑杆跳

健身球、跳水运动、蹦蹦床、弹簧、射箭、拍皮球、打羽毛球、打篮球。

吉他、二胡等乐器、橡皮筋、松紧带、弹力袜、弹力棉、拉力器、弹弓。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具有弹力的活动和物品。

四、拓展

1、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制作材料:

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等。

3、制作方法:

第1步,在纸板中间用剪刀剪去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间。

第2步,在中间的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钩,用来挂被测物。

再用一个形状为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与橡皮筋的连接处,当作指针。

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

4、学生试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

5、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简易测力计,并用测力计来测一测力的大小,看看准确度。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测力计,知道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是利用弹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A:

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

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

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

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

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

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

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

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对比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也需要物质,没有物质,既不能产生声音,又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对比实验现象前后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学。

通过对比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与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

中与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会引起水面的波动,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通过听水中振动的音叉的声音,了解声音是否可以在水中传播。

3.科学研讨

研讨一: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

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学习交流思考讨论。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观看视频

动手做一个土电话,完成声音的传播。

土电话实验本身也是一个游戏,将知识蕴含在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

土电话实验不仅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还说明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好得多。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案

课题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2.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重点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低。

难点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播放小提琴、吉他、古筝乐器演奏;

提问:

你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二胡是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两根琴弦,分里弦

和外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小提琴相似,依靠手指或拨片弹拨弦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目前古筝多为21根弦,依靠手指弹拨发出声音。

提问:

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琴弦的粗细、松紧,以及琴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变化,来找出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出示课题: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对乐器发出声音的了解,及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琴弦粗细、长短、松紧的不同,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与弦的音高有关。

2.科学探索

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先选定你要进行探究的乐器,再仔细观察它的弦。

2.找一找相关因素,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我的预测:

①弦越长,声调_______(越高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低)。

②弦越紧,声调_______(越高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低)。

③弦越粗,声调_______(越高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低)。

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听听其音高是否发生变化。

3.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方案一:

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

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

在保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左手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使其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右手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琴弦振动的部分越长,说明弦变长了,其振动顿率变慢,音高变低;琴弦振动的部分越短,说明弦变短了,其振动频率变快,音高变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二:

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

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

在保证弦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用弦钮不断地改变琴弦的松紧,同时拨动琴弦,仔细地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拨逐渐拉紧的琴弦,琴弦的音高会随着琴弦的拉紧而升高,琴弦的振动频率也会越来越快。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逐渐拉紧的琴弦发现,松的弦振动频率低,音高较低;紧的弦振动频率高,音高较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三:

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

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

在保证弦的长短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拨动,仔细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由粗到细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低到高;当我们由细到粗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高到低。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相细不同的琴弦发现,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

我们还发现,当琴弦发出的音高低时,琴弦振动得较慢;当琴弦发出的音高高时,琴弦振动得较快。

实验结论:

粗细不同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我的预测:

总结: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长短松紧相同,粗细不同的弦:

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选择要研究的乐器

 

推测相关因素

 

预测结果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观看视频

通过这一部分,让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老师指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验证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验证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验证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能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

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