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738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docx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回顾

(一)

信用卡出世:

并非历史必然

美国银卡业今天的许多重要特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当时的当事人发挥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

近来几次从报刊上读到,当人均GDP提升到某个水平时,人们对银卡注①消费量的需求就会相应地达到某个水平,并以此来论证中国发展银卡的巨大市场潜力。

这实在是把丰富多采的现实世界简化过头了。

在当今世界上人均GDP相差不大的发达国家中,银卡发展的品种、规模、层次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在美国最发达的银卡品种是信用卡(CreditCard,即贷记卡),在西欧则是代币卡(DebitCard注②),而且拥有银卡的人口比例以及人均用卡消费量在各国之间也很不相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美国银卡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美国银卡业今天的许多重要特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当时的当事人发挥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很难说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重要的不是国外银卡业今天有什么,而是为什么当事人当初那么想那么做,今天才会有这些特点。

有了历史的角度,才能吸取到先进的精髓。

(一)初创时期:

1949~1974年

这25年是美国普适型银卡业的初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普适型银卡从无到有,成长迅速,完成了3项关键的创造,奠定了以后发展壮大的三足鼎立基础:

1.世界上第一张普适卡DinersClub创立:

最基本的银卡商业模式——商户折扣费和卡户年费。

2.美洲银行卡:

滚动消费信贷从亏损走向成功的秘诀。

3.银行卡联盟:

冲破美国银行法的地区性桎梏;分离付款结算系统与信贷系统。

--------------------------------------------------------------------

第一个里程碑:

最基本的商业模式(DinersClub)

关于第一张付账卡DinersClub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版本的传奇式故事。

流传最广的版本说,1949年纽约曼哈顿商人麦克纳马拉(McNamara)有一次和他的律师布鲁明代尔(Bloomingdale)在一家餐厅吃午餐,发现自己带的现金不够付账,因此受到启发而创办了DinersClub。

发明第一张银卡的灵感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看来并不重要。

有趣的是,有了灵感之后,这两个人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经营才能赚钱。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连锁店,如Sears等给部分富有的顾客发行的记账卡。

1920年代出现了石油公司发行的加油卡。

那时的记账卡与加油卡是金属压制成的。

但这些卡型都是着眼于促销,在当时本身还没有成为盈利的工具。

而麦、布二人所设想的是在卖方(商户)与买方(客户)之间插入一个提供付账服务的第三方,因此必须要决定它从哪一方赚钱,如何赚钱。

他们的决定是,从卖方(如餐馆)扣除一个“折扣费”,而对买方不受分文。

但是,卖方会不会接受折扣费?

扣多少才合适?

二人决定对10个餐馆老板进行咨询,如果所有人都反对,他们就放弃整个设想。

结果是,虽然大部分餐馆老板反对,但是有一个老板很支持。

当被问到他能接受多少折扣费时,他的回答是:

7%。

于是,世界上第一张普适银行卡的商业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今天,所有商户接受银卡时都要为银卡系统提供的服务付出折扣费,这一切都是从DinersCard开始的。

麦克纳马拉和布鲁明代尔必须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从无到有,开拓市场。

普适银行卡不同于传统专营卡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买、卖双方之间的第三方服务。

作为先驱者,DinersClub必须同时开拓出卡户和商户两方面的市场。

DinersClub的创办人都是曼哈顿许多餐馆的常客,因此餐饮业成为第一个商户市场目标。

公司品牌DinersClub,即“晚餐俱乐部卡”,到今天仍然保留着这一胎记。

尽管熟门熟路,但要说服餐馆老板们拿出一个不小百分比的折扣来加入DinersClub,还让他们认为这是合算的经营良策,仍非常艰难。

毕竟这是一个谁也没见过、试过的新玩意儿。

风险是明摆着的,收益是没准儿的。

如果不是靠着DinersClub创办人的信心和毅力,而且他们也并没有因与餐馆老板周旋艰难而中途放弃过,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面子还有运气,DinersClub就不会一炮打响,银卡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在征集卡户方面,DinersClub的运气也不错,它最早的一批卡户是由一张5000人的销售经理名单产生的。

销售经理非常喜欢普适银行卡的概念,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方便地了解手下推销员应酬花销的支出,控制销售成本。

DinersCard推出后,增长很快。

折扣费也随着新行业的加入而不断调整。

例如,对航空公司收取的折扣比例就比餐饮业低很多。

原因不仅是因为购买飞机票的金额一般比餐饮消费的金额要大得多,而且航空公司也比餐馆大得多,所以有更强的谈判实力。

总之,折扣费的比例是在对市场动向、接受能力等进行摸索之后而调整、建立的,完全不是从理论推算出来或硬性规定的。

不过,商户折扣费虽然支撑了DinersClub初创时期快速增长的费用,但还不足以给公司带来盈利。

没过几年,DinersClub决定开始向卡户收取年费,虽然一开始只有$3,但公司于同年开始第一次转亏为盈。

在1950年代里,纽约和其它地方的许多银行相继推出普适型银行卡。

这是在美国战后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所导致的市场结构变化下出现的。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成,美国人口重心从都市迁向郊区;传统服务于街坊邻居、熟人熟面的夫妻小店,渐渐被品种齐全、规模庞大的连锁店挤压取代;加上“婴儿潮”的来临,使美国民众消费需求迅速膨胀起来。

银行、储蓄放款协会(S&L)、信贷公司等金融企业,不仅积极提供按揭贷款给大众购房,提供汽车贷款给大众买车,而且还大力推出各种消费信贷产品,以便人们开着新车到处去逛新开的连锁店时,能随时为他们的新房迅速充填他们所喜爱的家具、家用电器,并随时购买从食品到衣物等各种商品。

但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不必然带来商业成功。

DinersClub虽然一直在成长,但其发展也阻力重重。

可以说,它的成功主要集中在与旅行有关的市场方面,如餐饮、航空、租车、旅游,等等。

因此,DinersClub和后来居上的AmericanExpress的主要产品——付账卡—也被称为旅行娱乐卡(Travel&Entertainment,缩写T&E)。

在其它方面,特别是在商店购物方面,它们还不能挑战如Sears、JCPenny、MontgomeryWard这样的老牌名店发行的专营卡,更没有能普及到中产阶级大众中去。

从1950~1958年,美国各地银行推出的银卡全都亏损严重,相继夭折了。

失败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

普适银行卡是新生事物,涉及到许多过程、多方利益。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翻船。

往往只有在开拓者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以后,人们才能回头醒悟原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运通卡

1958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首先,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于10月1日推出了运通卡(AmericanExpressCard)。

与白手起家的DinersClub不同,运通是美国的百年老店,1850年以快递业务从纽约布法罗市起家,二战以后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公司。

它当时最赚钱的业务是通行于全世界的旅行支票。

其实,运通考虑是否进入银卡业务已经有好几年了。

令它犹豫再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怕影响公司良好的声誉,二是怕银卡业务会蚕食自己的盈利主业——旅行支票业务。

到了1957年12月,它才终于决定推出自己的银卡,可以说是被形势所迫。

当时,虽然许多银行发行的银卡问题百出,令消费者怨声载道,使银卡的声誉蒙上了阴影,但在运通认为属于自家领地的旅行娱乐业,DinersClub却在稳扎稳打地扩展市场。

连运通公司内部反对推出银卡的高级主管们也不否认,银卡总有一天会侵入旅行支票的市场。

与其等着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据传,运通老板得到了情报,说DinersClub正在计划建立一个自己的国际性旅行服务网络,像运通那样在全世界设立旅行社,还要发行旅行支票。

也许是运通的核心业务感受到了直接竞争的威胁,公司总裁最终下定决心。

不管真正的动机是什么,运通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不凡。

运通公司享誉全球,特别是它的旅行支票被公认为与美元一样可靠,所以运通要发行银卡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得到了广泛响应,尤其是经常旅行的生意人,更是积极申请。

本来,运通预测在5年内达到20万卡户,结果在开业前两个月就突破了这个指标。

在此之前,DinersClub和其它银卡在大型、知名的连锁系统中开拓市场时,几无斩获。

可对于运通银行卡来说,情况是倒过来的:

由于它在旅行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许多商户生怕搭不上这一班扩展业务的快车。

在运通卡开业时,签约入网的商户便超过了17000多个;特别是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卡户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标志着银卡终于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

运通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是树立一个为上流社会有钱人提供方便的银卡形象。

它的年费一开始就定在6美元,比当时DinersClub的5美元高1美元,这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档次更高一层。

这一战略后来被证明非常成功。

在以后的近30年内,运通卡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精英”形象,高人一头,得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避开了银卡业中其它发卡公司的直接竞争。

但在最初,这一战略背后的重要动机是为了减少对本公司主导产品——已经得到大众广泛应用的旅行支票业务——的蚕食。

后来的历史发展说明,银卡取代旅行支票是无法避免的。

今天,运通卡早已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而它的旅行支票已经快进博物馆了。

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最初动机的痕迹很快就被掩没了,看到的只是滔滔向前的河水。

--------------------------------------------------------------------

第二个里程碑:

确立滚动消费信贷(美洲银行卡)

尽管运通卡比DinersClub在规模、品质上推进了一大步,并使普适银行卡获得了商界主流的承认,但在商业模式上,运通卡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1958年,银卡史上发生的另一件大事——美洲银行卡(BankAmericard)推出,却为银卡的结构发展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立足加州的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

从1904年由第二代意大利移民Giannini创立时起,美洲银行就把为新移民、小企业的储蓄和信贷服务作为自己立业的根基。

这一战略取向,使它在新开发的加州如鱼得水。

当时的加州,不仅天气阳光灿烂,而且不断涌入的新移民导致人口暴涨,而这正是一片银卡得以充分施展的天地。

果不其然,40年后,美洲银行就发展成了当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接着,战后消费经济的蓬勃发展,更让美洲银行得以挥洒自己的特长。

所以,尽管DinersClub是1958年唯一成功的银卡,但美洲银行并不想简单地复制它,另推出了一张只有付账功能的——旅行娱乐卡。

它推出银卡的动机,就是想开发出能进一步推动消费信贷的新产品,而信贷则是旅行娱乐卡还不具备的功能。

其实,1958年美洲银行推出的第一张银卡比运通卡还早半个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市场的注意。

这就是美洲银行有意低调进行的、在加州一个25万人的中等城市Fresno所作的市场销售试验。

后来的事实证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洲银行卡还有不少其它独特的方面。

比如,它的商业模式是由美洲银行内部的一个智囊库构思出来的。

今天,在一个大公司推出新产品之前,都要经过内部研发系统的反复论证,往往还要从外面请来咨询公司帮助策划评估。

但是在1958年的银行界,请智囊却是件新鲜事物。

美洲银行研发部的主管威廉斯(Williams),在仔细研究了以往各家银行发行银卡的失败教训和DinersClub的经验之后,设想出了具有滚动信贷性能的信用卡方案。

持有这种信用卡的人,不仅可以像持有DinersClub那样付账,而且可以在月底收到账单时不必全部付清,余额滚入下个月,银行则开始在余额上收取利息。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滚动信贷的功能一直作为信用卡的核心特征保存至今。

在美国,信用卡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它的功能也显得如此理所当然,几乎到了平凡得不值得引人注意的地步。

但是在1958年,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发明。

事实上,美洲银行卡集两种产品于一身:

如果卡户每月付清欠款,这种卡就和DinersClub开创的普适付账卡一样;但卡户还多一个选择,那就是不还清全部欠款,让余款作为信贷开始滚动。

所以,美洲银行卡还可以提供消费信贷。

过去,每一笔银行消费贷款都要通过繁复的手续:

申请贷款的客户要填写许多表格,准备许多证件和一定的财产担保,与银行信贷经理面谈,经过银行核实审批后,夫妻还要一道去银行在借款合同上签字后,才能得到贷款。

怎么借和怎么还的决定权在贷方,这是银行几千年来不变的规矩。

然而,美洲银行卡的持有者不仅可以决定要不要借贷,什么时候借贷,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可以决定还款的快慢,并可以多次借款而不用再重新审批。

换句话说,过去银行信贷经理对信贷结构的控制权大部分都转让给了借贷的持卡人。

这在银行历史上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革新。

美洲银行的这个创举一出台,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很多银行家、国会议员对一般大众是否有能力搞清楚信贷过程的种种微妙之处,是否有自持力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控制在自己的支付能力之下,持非常怀疑的态度。

有不少批评家甚至至今仍然认定,这是银行设立的陷阱,诱使许多美国民众背上沉重的债务。

另一方面,很多银行家又怀疑,是否会有足够多的卡户使用滚动信贷。

如果大多数卡户每月都付清欠款,发卡银行将无法从信贷盈利。

后来的历史证明,上述所有的问题都出现了,而且曾经达到很严重的地步,使有的发卡公司亏损达上亿美元之多。

威廉斯对于民众品质的估计确实过于乐观了,乃致于他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摧收(collection)部门,这使美洲银行在发卡初期被坏账的迅速上升搞了个措手不及,亏损严重,威廉斯本人也因此被迫辞职。

虽然大家已经知道DinersClub初期曾面临过伪冒(fraud)的问题,但对于因信用卡增加了信贷功能之后所诱发的加倍严重的伪冒问题,还是准备不足。

信用卡商业模式定型

在美洲银行对信用卡运营进行强力整顿之后,几年之内开始转亏为盈。

早期进入信用卡领域的银行,几乎每家都至少要经历过一段类似的严重亏损期,付出高昂的学费。

而且,虽然在1958年之后的二三十年里,银卡业在控制坏账和伪冒方面逐步积累起成熟的经验(将在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中细述),但这两个问题始终伴随信用卡业至今。

尽管如此,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的威廉斯当初的三点基本假设,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反复考验,还是被证明是正确的:

假设一:

绝大多数人是正直的好人,他们不会故意拖欠借款或欺骗伪冒;

假设二:

大多数民众有能力,或经过教育之后能够获得能力来控制自己的消费冲动,管理好自己的借款和还款;

假设三:

有足够多的卡户会利用信用卡提供的滚动型即时信贷的便利,为发卡银行产生足够多的利息收入。

从1958年美洲银行卡开始的、今天通行美国并走向世界的信用卡的基本商业模式,若离开了上述“充分相信群众”这三条基本假定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行。

这是不同于DinersClub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商户折扣费和卡户年费是DinersClub的主要收入;

●滚动信贷的利息则是信用卡的主要收入。

--------------------------------------------------------------------

第三个里程碑:

银行卡联盟应运而生

为当今信用卡系统奠基的第三个里程碑是银行卡联盟(Bankcardassociations)。

VISA和MasterCard的前身都是创立于1966年,而它们各自发展成熟到形成今天这样的基本构架的过程,都是在1970年代中期完成的。

关于银行卡联盟的创立和成长的历史,特别是VISA创建人豪克(DeeWardHock)的故事,已经有很多书籍文章专门研究介绍,本文就不再赘述。

银行卡联盟的重要意义在于:

●在规模上,为分散在美国各地的银行突破美国1927年McFadden银行法案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禁令,建立信用卡的全国市场,开辟了一条通道。

●在结构上,将付账清算结账业务与信贷业务分离开来,银行卡联盟主持前者,而发卡银行专营后者,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了各方的特长,形成了又有竞争,又互相提携的系统。

--------------------------------------------------------------------

回顾信用卡初创时期的种种经验教训,起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心得:

规模的效益

为什么在1950年代出现的早期银卡中,除了DinersClub和AmericanExpress这两种旅行娱乐卡之外,只有加州的美洲银行卡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本文主文说过,失败者有共同的一个问题,即规模太小,特别是其市场的地域规模太小。

在银卡业发明出银行卡联盟这一“暗度陈仓”的曲径,绕过美国银行法禁止跨州经营的限制之前,美国一直没有信用卡的全国市场。

有些州,如德州,甚至还对州内银行业务的地域范围有进一步的限制(例如,不准设立分行)。

值得注意的是:

DinersClub和AmericanExpress都不是银行,而且旅行娱乐卡提供的只是付账服务,不带有信贷服务,所以也不受银行法的约束,可以充分发挥跨州甚至跨国经营的优势。

对于旅行在外的人来说,普适银行卡的便利优点最能显现出来,因此它就成了最早接受普适银行卡的行业。

加州的情况很特殊:

地域宽广,新移民大量涌入,而且加州的银行法对州内设立分行没有限制。

美洲银行的情况更特殊:

它拥有加州储蓄总量的三成,并和60%以上的加州人有直接或间接的银行业务关系。

美洲银行卡的生存是和这一独特环境中的独特优势分不开的。

“第三者”的魅力及问题

DinersClub就是在客户和商户买卖双方之间插足的第三者;而银行卡联盟则是在卡户银行和商户银行之间插足的第三者。

如果只有一家客户和一家商户,那么第三者的出现只会使关系变得复杂。

但如果有成千上万家客户和成千上万家商户,而且交易对象经常变换,则第三方服务就可以通过简化交易双方的信誉认证过程而降低交易成本。

因为这时成千上万的买方和卖方都只需和第三方一家确立信誉认证。

条件是,买卖双方的数量和交易数量必须足够多,使每项交易成本的降低积累起来足以补偿第三方服务本身的经营成本。

这是普适银行卡业务必须要规模经营的根本原因。

当然,银卡作为第三者的出现和普及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从文化角度批判信用卡的人指责说,过去买卖双方面对面的、带有人情味的付账和信贷的交易过程,被信用卡系统电脑执行的远距离的自动化过程取代了,商业化与非人化(impersonation)并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和社区。

可是,如果没有信用卡提供的方便的消费信贷,美国大众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消费选择和这么大的消费能力。

DinersClub和AmericanExpress一开始都不是面向大众推出银卡的,可是一旦突破了临界规模,信用卡走向大众的趋势就成为水到渠成了。

没有大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就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普及大众的信用卡市场。

而大众化的消费信贷是美国战后长期保持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增长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环境与创新

尽管战后消费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各个发达国家的共性,但这并没有把各国推上同样的银卡发展道路。

虽然美国银行受到1920年代留下来的银行法禁锢,在开始时处于比欧洲同行更不利的地位,但是美国的银行家们并没有坐等银行法松绑以后再去建立全国性市场,而是通过不断创新,硬凿出一条路来。

而在美国国会负责银行立法的议员中,也始终有支持和批评两种意见存在,这使立法当局在银卡业边摸索边创新的过程中,既没有祭出封杀的措施,也没有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随着银卡业的成长,一边制定新法规进行规范,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保护市场竞争,一边逐步淘汰旧法规予以松绑。

再看银卡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起初,许多消费者对银卡特别是信用卡持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但随着消费者对银卡性能的了解,逐步学会了合理使用银卡的方法,取其利,避其害。

在这个过程中,银卡业也逐渐对消费群体有了更准确细致的了解。

正是银行与消费者的互动,促成了美国银卡市场的成熟。

环境与创新的关系也可以给上述的规模效益问题提供一个辩证的注解。

1950年代在英、法、德、加等国都有全国性的大银行;而美国则因银行法的限制,绝大部分是众多分散的小银行,而且没有全国市场。

但是,“禁则思变”,在主文所述的普适银行卡初创时期三大发明奠定的基础上,美国银卡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到今天,美国10大银卡公司的每一家在规模上都远远超过欧洲和加拿大任何一家银行的银卡。

从精英走向大众

———美国信用卡发展:

成长时期(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

—只有16%的美国家庭拥有银行发行的普适信用卡,平均欠款额839美元(本文中均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

—当时信用卡主要为有钱人拥有,还没有被大众普遍使用:

20%收入中等的家庭中,只有14%拥有普适信用卡。

—拥有零售连锁店发行的零售专营卡的家庭占45%,代表了中产阶级消费信贷工具的主流。

最大的零售商Sears当时发行的专营卡比两大银卡联盟NBI(VISA的前身)和Interbank(MasterCard的前身)加起来还多。

●1980年代:

—1980年代末,拥有信用卡的家庭已经超过一半,达到56%,接近零售专营卡的61%。

信用卡平均欠款额达到2404美元。

—信用卡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信贷工具;20%收入中等的家庭中,62%有了信用卡。

--------------------------------------------------------------------

美国银卡业在初创时期奠定了商业模式之后,已经具有了全面发展的雏形。

然而,银行信用卡市场在1970年代初的规模还是很小的。

尤其在大众消费信贷市场上,最大的零售商Sears当时发行的专营卡比两大银卡联盟NBI(VISA的前身)和Interbank(MasterCard的前身)加起来还多。

但到了1980年代末,信用卡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信贷工具。

在这20年里,普适信用卡从充满稚气的幼儿成长为主宰美国消费信贷的巨人,所经历的许许多多成长期的痛苦,有的在今天已经难以体会甚至想象了,而有的在开发新信用卡市场时很可能还会重新经历。

1银卡运营的科技基础建设

从一开始,普适银卡(包括以DinersClub和运通卡为代表的普适付账卡,以及以美洲银行卡为代表的普适信用卡)的开发者们就意识到,银行传统的手工操作是根本不能支撑银卡业全面发展的。

随着IBM计算机在1960年代下半期投入商业市场,银卡业是最早跳上信息科技快车的产业之一。

VISA的前身——NBI——的创办人和首任CEO豪克(DeeHock)是银卡联盟早期技术革新最有力的鼓吹者。

他本人并不懂技术,但他远见卓绝,看到了电子技术能够给银卡业乃至整个货币和金融服务业开辟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他的一段广为引用的话是:

“银行、货币和信用卡的本质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推敲。

更进一步要做的是,找出三者的关键要素以及它们在微电子环境中将如何变化。

几个结论由此显现出来:

首先,当今的货币不是别的,其实只是被(政府)担保的、记录在几无价值的纸张和金属上的文字数目数据。

货币最终将成为被担保的电子与光子的点形,以光速运行于世界”。

豪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远见,而且在于他善于把自己的远见传达给属下懂技术的分管各个部门的主管,变为管理团队集体的创造力和行动。

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投资了300万美元建立一套电话通话授权的电子拨号系统。

然后,公司建立了成员银行之间的电子交换网,完全取消了交换(包括结算与清账)系统中的纸张交换过程,成为美国银行业实现无纸张交换的先行者。

发卡银行也积极地推行运营电脑化。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花旗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