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532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总 论

  我国法定传染病

  

  小结: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2.霍乱

  记忆:

老鼠乱窜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不留痕迹

  2,隐性感染考点:

  1.三无:

无症状;无体征;无常规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

有抗体。

  3.最常见: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正确答案』C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

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4.病原携带者

  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

  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一般不传染别人

  病原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两个因素

  

  致病力包括:

  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2.毒力

  毒素包括:

①内毒素;②外毒素。

  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杆菌的侵袭能力、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溶组织能力、钩虫丝状蚴的穿透能力等,均与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

  霍乱外毒素

  

  3.数量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4.变异性

  病原体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特异性免疫------精确制导攻击

  

  1.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包括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1)天然屏障作用:

  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特异性免疫精确致导攻击

  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他抗原无作用。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按其表面抗原分为CD4和CD8两个主要亚群

  T淋巴细胞

  

(2)体液免疫: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致敏→浆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免疫球蛋白)

  →中和相应的病原体抗原及其毒性物质。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分为IgA、IgD、IgE、IgG及IgM5种

  IgM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

  IgG则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1)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

  

  

(2)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传播。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受感染的接触传播:

  如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传播。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如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一般而言,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域性:

我国疟疾多见于南方地区

  季节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发于冬春。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染及发病。

  

  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条件、卫生设施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

  阶段小结: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急性传染病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1.潜伏期

  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

  从起病至出现该病明显症状时的一段时间。

  前驱期的症状→主症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传染病治疗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传染病的治疗不仅要治愈患者,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因而治疗原则应是早期、彻底及综合治疗.

  既要治疗及护理患者,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传染病报告 

  2.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城镇于2小时内,在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

  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城镇要求6小时内上报;农村12小时内上报;

  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上报。

  乙类传染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药物预防

  

 

常见传染病

  治疗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丙、丁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急性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其适应证为:

①HBV、HC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③肝活检示慢性肝炎;④肝炎肝硬化患者。

  适应证:

活动慢性肝炎+急性丙肝

  

(1)干扰素(IFN):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还需加用利巴韦林。

急性肝炎(除丙肝外),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不适用干扰素治疗。

  重型,急性不能用

  

(2)核苷(酸)类似物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如拉米夫丁100mg/d、阿德福韦10mg/d、替米夫定6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等。

核苷类药物疗程至少1年。

但长期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使HBV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包括对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管理,以及观察接触者和管理献血员。

  2.切断传播途径①推行健康教育制度;②加强血源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例题】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局部碘酒、酒精消毒

  B.注射干扰素

  C.注射乙肝疫苗

  D.注射丙球蛋白

  E.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正确答案』E

  肾综合征出血热

  概念考点:

三大主症记忆方法:

顾名思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亦称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布尼亚病毒属,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陷阱考点)

  主要是携带本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以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及褐家鼠为主,它们既是宿主动物,又是本病传染源。

患者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例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

  A.啮齿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正确答案』A

  2.传播途径核心特点:

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①接触传播:

病毒经创口侵入人体;

  ②呼吸道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吸附于尘埃上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③消化道传播

  摄入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侵入人体;

  ④螨媒传播:

带病毒的革螨或恙螨通过吸血传播

  常考点

  易错点

  

  【例题】关于出血热哪项是错误的

  A.可以接触传播

  B.可以呼吸道传播

  C.可以螨媒传播

  D.可以垂直传播

  E.可经蚊媒传播

  

『正确答案』E

  螨媒记忆:

热血满怀

  

  ⑤垂直传播:

鼠或人体内的病毒均可经胎盘传给胎鼠或胎儿。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季节

  在5~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有两个发病高峰季节、前者多为家鼠型,后者多为野鼠型。

  临床表现知识框架

  五期经过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发,低,少,多,灰

  【例题】出血热在少尿期之前是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高血压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B

  发热期核心知识

  三痛

  三红

  出血

  肾损

  

  头痛、腰痛、眼眶痛

  

  

  发热期三红

  发热2~3日后出现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颜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发热期出血

  出血点常见于软腭、腋下及胸背部,皮肤出血点常排列成条束状(鞭击样)或抓痕状,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便血或大片瘀斑。

  

  

  肾损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尿量减少,肾区有叩击痛。

  蛋白尿

  【例题】某患者于1月3日起发病,3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

查体:

重病容,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

血常规检查:

WBC12×109/L,N72%,L28%,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

尿蛋白(+++),RBC2~5个/HP,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A.钩端螺旋体病

  B.败血症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结核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C

  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病情反而加重----特征性改变

  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

  

  少尿期

  少尿期核心:

  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

  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