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19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理论十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闻理论十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闻理论十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闻理论十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闻理论十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理论十讲.docx

《新闻理论十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十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理论十讲.docx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一般来说,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时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合起来说呢?

这是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传播,也可以夹杂着宣传的成分。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舆论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和舆论是什么关系呢?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新闻反映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新闻页可能没有反映舆论。

五、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现代生活传播结构的特点:

1、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活动趋势。

2、打破了生存的封闭性,人民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

3、人民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

4、处于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人,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特异、独立。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

1、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2、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3、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管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4、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发表背景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革。

九、新闻的特性

1、新闻报道的是现实事物。

2、强烈的时效要求。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2、接受者的“不知”。

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一般会考虑:

第一,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第二,媒体的利益;第三,政治利益;第四,传播者的个人偏好。

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的原因: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

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1、事实发生的概率。

2、事实的不确定性。

3、与受众利益的相关性。

4、影响的范围。

5、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6、著名人物、地点、时间。

7、事物的冲突性。

8、表现人的情感。

9、心理的替代性。

10、在比较中的反差。

四、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

什么事儿变成了极端的事情就有了新闻价值。

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选择事实。

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新度、版面的文字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六、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影响我们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新闻的因素:

1、传媒运作的时间周期。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3、事实的清晰度。

4、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你的叙述与事实是否相符,事实时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但是,毕竟新闻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

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你在报道的时候,文字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的差不多,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报道是真实的。

新闻与它所反映的事实本身不完全是一回事,很多事实是复杂的,头绪很多,新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叙说里报告这个事实,很难做到“完全相符”。

二、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

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展差异。

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合理想象不可取)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起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采访不深入、编辑差误、编辑环节缺乏沟通、编辑合适程序不对、写作者想当然)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传媒假事件特征:

第一,信息来源于报道者重合;第二,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四,事件媒介化——媒介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第五,暧昧的“真实”——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有偿不闻)

四、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新闻工作的特点很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

1、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可续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需要肯定的、精确的事实。

3、以叙述性和形象性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3、传播科技的发展(照相术、电影、电视等)支持者客观性理念。

“一般的公正”即“共同的公正”,指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观点时,报刊一般应该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报刊面对的每一事件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报刊本身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只报道自己赞同的观点或偏爱的事实,而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

它是报刊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表现为客观,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民反映。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二、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客观性原则有两个层面,一是理念层面,二是操作层面。

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的报道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评价)分开。

客观性理念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并且在报道中努力把二者分开。

也就是说,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事实时,对事实本身要非常尊重,对有关事实的评价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的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的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守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处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三、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感情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意见存在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2、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3、人对事实的感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4、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民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媒介提供的“事实“,到那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的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一种泛化的认识:

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马克思恩格斯:

报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马克思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比喻成驴子(报刊)和它驮着的麻袋(舆论)。

二、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1、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个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刊播的新闻,总体上带有那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印记。

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具体的新闻谈不上什么阶级性、政治性。

但是对新闻的整体进行分析,确实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痕迹。

2、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

3、传媒的职能表现为某种“工具”

4、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

5、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职能

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官报、党报、商报)与传媒的党派属性

我们的传媒要坚持党性原则,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

但是,我们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该用同一种观念强加于外国人,不用采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批判人家。

三、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参考郭书)

四、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一般媒体的新闻交换一般有三种途径或方式:

一种发生在新闻稿件的写作者与传媒之间。

一种发生在传媒与受众之间。

一种发生在传媒与广告商之间。

五、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传媒(形态)的职能是什么?

是一种现代技术,这种技术表面上由人控制,实际上却控制着人,人的行为习惯,甚至人的思想。

异化

新的问题:

科学技术和社会操纵结合在一起,人们的私人空间由于技术的发展而遭到侵占,自我深化的多元化的过程在工艺过程和机械反应的状态下被固定化、单一化,个人只能模仿外界,再也不能对社会提出抗议。

我们不是被人所控制,而是被人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传播科技的力量所控制。

第六讲新闻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人权宣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密尔《论自由》

第七讲新闻法

区分法制和法治

我国新闻法的法律依据:

1、国际条例和公约

2、中国宪法

3、国家的基本法和法律

4、法规

5、行政规章

新闻法的四权理念:

知晓权隐私权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

诽谤是指散步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包括三个要件:

1、陈述的事实是虚假的,而且这样的事实社会评价为绝对否定性的,包括无意的图片传播

2、虚假的事实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事实虚假的程度判断方面,严重失实或基本失实而损害当事人的名誉

侮辱是指通过信息传播,泛泛的骂别人的行为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的弹性矛盾

2、法的权利的普遍性与传媒权利实际上的等级性的矛盾

3、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

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

5、对传播的随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新闻官司就是与大众媒介有关的诽谤诉讼案件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分为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标准。

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规则和处罚条例。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

包括:

1、专业意识:

监测社会环境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意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

5、专业内部的自律

6、专业精神的范例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目前需要做的事情: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

4、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现象:

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受贿无闻5、假新闻6、制造传媒假事件7、免费接收被采访

方的各种好处8、侵犯隐私权9、侵犯著作权10、媒介审判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12、拒绝更正与答辩13、炒作明星绯闻与犯罪新闻14、无人性的冷血新闻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与画面16、虚假新闻与庸俗广告

第九讲宣传学

宣传时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的几个特点:

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为辅,宣传者总是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3、宣传的对象分为同道者和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由条件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1、西方常用的宣传策略或技巧

第一,加以恶名,又叫标签法。

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人物、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

如民族败类、反动派。

第二,美化,又叫光晕效应。

与第一相反.

第三,假借,即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于为人接受。

第四,现身说法,又叫佐证法。

即请某个受尊敬的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某个观点、产品、人物的好坏。

第五,以平民百姓自居,即说话人企图让人们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因为他属于人民,来自普通的老百姓。

第六,洗牌作弊,即选择并运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以使某个观点、方案等处于最有利的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即宣称者一面倒的美化或丑化某一对象。

2、中国常见的其中宣传策略或技巧

第一,“最大——最大”策略,这是指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强调增加你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第二,求同存异。

第三,无我策略。

强调这个事情完全没有我的利益,仿佛不是为了我。

第四,小骂大帮忙。

第五,适可而止。

第七,微调,即在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的调整。

第六,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让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想,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你会怎么办?

第十讲舆论学

舆论的八要素:

1、主体公众

2、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超过三分之二

5、舆论的强烈程度

6、舆论的持续时间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

舆论一般形成过程:

1、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

2、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

3、权利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形成舆论的三个条件:

1、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

2、空间的开放程度。

3、空间的感染力或诱惑程度。

舆论监督:

概念:

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各种权利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

效果:

保证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依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产生和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