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983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x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素质教育核心目标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即意义之所在,紧接着,又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学生,教师

 

Abstract

Qualityeducationcoreobjectiveistocultivatethestudents'innovationspiritandinnovationpotentialofmining.Thisarticlemainlyintroducedin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training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thenecessityandurgency,namelythemeaningofthe,then,andintroducesin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thestudents'abilityoftheexistingproblems,andsolutions.

 

Keywords:

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Inclassteaching;,Innovationability,Thestudent,teachers

 

绪论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同时恰当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必须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要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就需要开发人的创新力,特别是开发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中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这种潜在的创新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

1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1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有的师傅带徒弟,总是手把手的教,虽体现了师傅诲人不倦的可贵品质,但徒弟所得到充其量只是一种技能,而再熟练的技能也不能算是创新。

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另一位国画大师吴昌硕也说:

“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点出了创新的本质,模仿绝不是创新,需要“化”和“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绝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有些学生通过教师的辛勤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也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并升入理想的大学,但若他们掌握的仅仅是模仿性的操作技能,则分数再高,也不能说具备了创新能力。

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是,历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多表现平平。

1.2创新其实很简单

创新神秘莫测吗?

许多学者、科学家都说过这样的话:

创新其实很简单。

比如在公路上画出一条中线,减少了多少车祸!

在铅笔的后端嵌上一块橡皮,发明者获得了专利,成就了以为穷画家的亿万富翁的梦想。

最早的收割机竟是一位演员发明的。

他在舞台上表演“收割”自己“种的庄稼”时,突受启发,结果“弄假成真”。

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米兰市的外科医生卡尔丹忽发奇想:

既然在实数的范围内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那么何不在实数的圈子之外“弄出”一个数,令它的平方等于-1呢?

1619年11月10傍晚,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看到蜘蛛在墙角结网,那纵横交错的蛛丝网引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造了直角坐标系和里程碑式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

众多实例都表明:

一个崭新的念头,一个巧妙的点子,一个奇特的做法,尽管往往显得很小,却都可以成为创造之源,这就是一种创新。

1.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与问题、问题与方法、方法与方法的对比、类比、联想,训练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横向思维能力;从例题的引伸、推广变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数学问题的综合性、多样性,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解决问题途径,引导学生联想、猜想,训练发散思维,在学生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一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要准确地分析形势,把握时机,传授思想方法,启发思路,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开辟思维新途径,获得顿悟与突破性成功。

给学生营设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自己去锻炼的条件,给学生自己去行使的权利,让学生学会从“无”创造出“有”。

2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思维僵化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

小学生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2.2教师中心主义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应是积极的、主动的。

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性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

2.3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

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

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课题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3.1教育学生自主探究,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应当设法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真正使学生置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依靠学生自身的心理动力机能,促进个性的内部自我发展。

提供表现机会,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学习创新、自由展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主动地溶入到整个教学环境中。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创新的空间,尽量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

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

努力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的过程中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去理解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掌握新方法。

引导探索兴趣,绝大部分少年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实质上是一种求知欲,探索欲,是创新的胚芽。

比如教“圆的周长”,传统的方法是将圆周率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利用圆周率由直径求出圆的周长,或由圆的周长求出直径。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不是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想办法自己动手测算出来,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催发学生创新的胚芽。

课堂上学生比比划划,有的拿着圆在直尺上滚动,有的拿着直尺在圆上量,有的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后,再用直尺量绳子,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一番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此时教师顺势介绍有关发现圆周率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巩固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教师引人入胜的幽默提问,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情境自由、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改变教学方法,扩大学生创新空间

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改革教学教材的编排顺序。

如传授“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可以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2-4的口诀。

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

为学习6-9的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导,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人数众多,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

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

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

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

是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8加几”时,一个学生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学生提问题。

生1:

“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

“为什么要凑十?

”生3:

“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1根呢?

”生4:

“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3.3改善教学环境,提供创新学习条件

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积极创造“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必要的创新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创新思想的教学,充分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必要条件。

开放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

一个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

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

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我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管理的应用题。

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群体协调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独立的学习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步伐。

新知识每天都在产生,我们的学生怎样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学习”。

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倾听,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使信息在交流中,被传递,被吸收,被消耗。

“合作学习”有益于学好现代化知识,有益于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将来参与日益扩大的垮国式交往。

3.4、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特别注意,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

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

“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

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

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

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学生创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9S)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胡重光,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09)

[4]李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新[M].课程学习2010.9

 

 

致谢词

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的同时,也预示着我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此时此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赵远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此特向赵远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

向他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同时感谢X张晓慧老师、张秀玲老师、赵红玲老师等几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育。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师范学院!

(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