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84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docx

审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

审计理论与实务

考试题型:

简答、论述、实务

简答和论述:

第一章到第八章

实务题:

销售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存货监盘;现金监盘;判断是否违背背离了审计准则?

判断是否属于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有重大错报风险,是属于认定层次的还是报表层次的?

最后一道题比较难,和会计相关,涉及是否需要做会计调整?

要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补充完善审计报告。

简答和论述的范围:

第一章

1.审计动因(重点是:

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

1)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认为,之所以需要审计,是由于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出现于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具效率。

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也即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程度。

(1)事前信息不对称。

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出现,造成了市场失灵,这一现象与货币理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类似。

逆向选择产生的原因是委托人在签订契约以前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道德是好还是坏,能力是高还是低)。

(2)事后信息不对称。

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也造成了市场失灵.当契约签订以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或者虽能观察到但成本太高)代理人的行动时,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就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利用信息理论,我们可以对审计动因进行如下分析。

1)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2)审计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审计师的职责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对由管理部门编制的反映其受托责任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查和判断,进而做出适当保证,并向公司股东及利害关系人报告。

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实际上就是为减低信息不对称的发生,满足全体委托人进行查帐的需要,由审计师替所有的出资者来检查公司的一种经济活动,促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而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2)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中的股东与债权人和管理当局之间符合代理关系,为了减少这种代理关系下的代理成本,委托代理双方签订一系列契约,契约条款的实施需要外部独立第三方的监督,所以就产生了对独立审计的需要。

因此具有良好声誉的独立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既代表委托人的利益,也代表代理人的利益。

审计的本质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代理成本包括三种:

其一,委托人监督和激励代理人、使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尽力而发生的成本;其二,代理人为担保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支付的成本,或者对委托人遭受损害的补偿成本;其三,即便发生了监督和担保成本,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仍会有差异,由此造成的委托人的利益损失,称为“剩余损失”。

利用代理理论可以解释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包括与股东的、与经营者、债权人、雇员的、而且还有与供应商和客户等的契约关系)的连结,企业中的相关各方存在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

企业中的股东与债权人和管理当局之间完全符合代理关系。

(1)企业的股东与债权人和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他们在组织设置与契约关系框架内追求各自特定的目标.

(2)在出现利益抵触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出资者可以通过监督方式使管理当局与自己的目标趋于一致。

(3)随着代理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新问题,由于管理部门的报酬与其绩效相挂钩,投资人可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允许管理人员有偏离投资人利益的范围和自由。

可以看出,在代理理论中,对审计需求已不是财产所有者的单方需求,而已成为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共同需求。

(4)实证研究为代理理论提供了支持。

可以说,审计的确能够促使出资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审计的出现是社会选择所致。

3)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论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授权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审计的本质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虽然中外学者对受托责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一种报告说明责任,是责任承担人向有关方面说明其行为过程与结果的责任。

受托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但都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

受托责任理论对审计动因的解释如下:

由于受托责任日益复杂,使得委托人由于受到法律、时间、空间、自身能力以及成本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或无法亲自监督受托人的活动,这就需要具有相对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对受托人进行检查,这就是审计。

对受托人而言,为说明其对自身机会主义行为做出了监督,有建立监控机制的动机,聘请独立的审计师实施审计能有效地发挥监控作用。

审计师与受托责任双方的审计关系如图1-1。

总之,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审计这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是维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根本。

审计动因理论

主要的观点

对审计本质的认识

信息理论

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出现于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具效率。

审计旨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程度。

代理理论

审计是企业中的股东与债权人、管理当局之间,为了减少代理关系下的代理成本,监督委托代理双方签订一系列契约条款实施的外部独立第三方。

具有良好声誉的独立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既代表委托人的利益,也代表代理人的利益。

审计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受托责任论

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授权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

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保险理论

审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项服务。

审计是风险的分担。

冲突理论

审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跟人之间存在的利害。

因为财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种实际或潜在的利害冲突导致财务报表存在不实报道的可能性,而审计是协调冲突的活动。

审计是通过独立的合理保证业务来维护各个利益集团利益的方式。

第二章

1.审计理论的作用

一是解释现存的审计实务;二是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审计实务。

即建立审计理论的主要意图是对现行的审计实务进行批判和论证,而审计理论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须对审计师所做的和要做的事情提供证据的要求。

具体包括:

⑴解释审计的职责和范围。

⑵指导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制定。

⑶指导并推动审计实务。

⑷解释审计实务。

⑸增强审计报告的有用性。

总之,有效的审计实务是建立在健全的审计理论基础之上,而审计理论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

2.以环境为起点的审计理论基本内容

将审计环境作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理由:

⑴审计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审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

⑵审计环境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审计理论与概念的基础。

⑶审计环境反映了审计根本属性,决定着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⑷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本身与影响审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审计环境具有联结理论与实践的功能。

⑸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离开审计环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可比。

⑹审计环境蕴含多样化研究方法。

审计环境倡导的多样化研究思维方法、多元化理论模式能促进审计理论自身发展

 

第三章

1.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1)经济因素。

审计的经济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动机制对于审计工作绩效的客观要求。

具体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微观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等。

2)诉讼及判决。

诉讼与判决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法庭判决是根据社会对审计要求的变化及其合理性,并考虑审计能力后做出的,从而对明确审计的目标和审计责任产生作用。

3)法律因素。

审计的法律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法律对于审计工作的干预指导程度和对审计师自身权益的保障程度。

英国议会在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监事来审查会计账簿和报表,并将审查结果报告给股东。

次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股份公司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协助办理审计业务。

该法案使公司有了聘请外部审计师的权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独立会计师的发展。

1862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又确立审计师为法定的公司破产清算人,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师的法律地位。

4)科学技术因素。

审计的科技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手段对于审计操作技能和审计内容的影响。

最初的审计主要依赖于手工逐笔业务核查,即采用详细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会计核算普遍使用计算机,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上的计算错误;复杂的信息技术增加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审计很快也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的手段。

同时,为了合理降低审计风险和降低审计成本,审计师开始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5)相关利益群体:

会计职业团体、政府、公众。

审计的发展进程也是相关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

审计师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发形成了行业协会——会计职业团体。

公众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审计的期望差距日深。

于是,会计职业界为减少期望差距而做出新的努力。

政府作为公众的代言人,扮演者维护公众利益的角色,对审计施加各种管制。

6)文化因素。

审计的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

若接受审计的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审计信息,从而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另外,现代审计的任务与范围也要求审计师不仅应当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工程、法律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拥有这样的知识结构,审计师才能较为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

2.审计环境对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1)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需求与供给。

从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审计的需求与供给的发展轨迹。

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公司股东、潜在投资人及债权人在客观上进一步要求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法律环境最终为独立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战后,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

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带动了独立审计国际需求的发展。

并且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合并,形成了“四大”国际会计公司,注册会计师行业成为世人所瞩目的职业。

2)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模式的建立与调整。

从变换方向看,一种是受本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引导而生成新的审计模式;另一种是审计模式的变换受到因输入外来社会经济环境而带来的本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引导而生成新的审计模式。

3)审计环境决定着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变化。

职能是一事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具有的特定功能。

它既是一事物的质的内在规定,也是一事物能满足客观环境需求的能力的外在表现。

在特定的环境中,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独立审计产生的经济背景是股份公司的出现。

股份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这一特征决定了社会对独立审计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对财务报表进行鉴证,因而独立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鉴证、评价。

同时只要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永远存在,独立审计的鉴证、评价职能就将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4)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具体内容。

独立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要求的基本方向,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一国的审计目标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反之则不成立。

审计目标又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在审计模式诸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立审计的一切内容,如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信息披露、审计报告制度、监督体系等都必须围绕审计目标协调地发挥作用。

通过优化审计行为来实现审计目标,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审计环境作用于审计的方式是通过审计目标制约审计的具体内容。

5)审计环境促进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变更。

自1844年至20世纪这一阶段,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了所有股份公司和银行必须进行审计,英国审计模式被广泛借鉴.此时,对审计师的期望只是要他们来检查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尚无完善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笔审计。

6)审计环境推动了审计技术与手段的进步。

科学技术环境对审计技术的影响最为显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变化最为迅猛,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审计系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为审计带来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数据集散系统将把所有公司的可公开资料都收集进去,分层次发布,用户可以从信息网里取得所需的信息。

从信息网中得到的信息需要验证,用户要求审计师验证这些信息的可靠程度以提高信息的价值并对风险发出警报,这就为审计师应采用何种审计技术对网上信息进行验证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

7)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审计师必须千方百计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这就要求审计师必须考虑应当采取哪种最为恰当的审计方法,才能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较低的、可以允许的水平上。

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审计师和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审计环境还通过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影响制约着审计风险。

对违规执业的审计师,应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章

1.审计假设的性质

1)审计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它审计命题的基础。

为深入研究和发展审计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不得不人为的割断诸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从而把审计学科领域限定在一个可操作的范围之内。

当然,“人为的割断”绝不是随心所欲,而科学的割断就会形成审计假设,为审计学科领域的推理和逻辑展开提供一个出发点或基础。

没有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就无法推理和做出相应的结论,也无法同不承认这些基础和出发点的人,去讨论和证明什么东西。

因此,审计假设对审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2)判断审计假设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是审计实践。

设法论证审计假设是不现实的,因为审计假设是作为逻辑推理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存在的。

支持审计假设的是审计实践而不是审计原则、审计概念等理性的东西,因而审计假设不可能由审计原则、审计概念等推理而成。

判断一项审计假设是否成立,只要看支持或否定审计假设的审计实践是否成立就可以。

3)审计假设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审计实践证明,许多曾被认为有效和有用的审计假设,在日后受到了挑战,甚至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面对失效的审计假设,要么按照变化了的环境建立新的审计假设,作为新的出发点去修订已有的审计理论结构,促进审计学科的发展;要么不顾事实抱有失效的审计假设不放,使已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最终失去基础而遭倾覆。

建立新的审计假设是审计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2.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假设的体系

1)信息不对称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机构来解决在事前不对称的情况下提供真实信息(让人说真话)、在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实履行责任(让人不偷懒)的问题。

这一假设主要解决为什么需要审计以及审计做什么的问题。

2)信息不确定假设。

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进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等所反映的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由于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却导致了信息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信息可能呈现出真实有用的信息、错误的信息或虚假的信息三种情况。

错误和虚假信息,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审计的性质、目标、任务以及各类审计概念都是从信息不定假设中派生出来的,或者说从这个假设中推导出来的。

3)信息可验证假设。

信息可验证假设,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会计信息是可以验证的。

含义:

①对审计客体的记录和汇总是客观的,即反映经济业务的凭证和对凭证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以及反映综合情况的报表等资料之间存在逻辑联系。

②存在判断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及其形成过程合理性的客观标准。

③重大舞弊差错及非法行为是可揭露的。

④审计主体能在合理的时间、人力和费用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证据并得出有效的结论。

4)信息重要性假设。

信息重要性假设是指,经济信息的内涵微妙、复杂、重要,以致如果没有业经审计的信息,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而验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审计过程的主题。

没有审计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评价或判断信息。

5)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

第三人假设不仅说明审计产生的理由,而且还从性质上明确审计是一种证实、评价性活动,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一假设,推导出从方式上审计必须是一种委托审计,从而将审计与会计检查、经济监察等区分开来,使得审计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6)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

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是指审计师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和经验等。

假定审计师具备职业所需的胜任能力,就是说审计师有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识别所有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达到审计目标。

7)审计主体理性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类行为,不论是出自生命自身的冲动,抑或是为个人荣誉而产生的善举,其动机都发端于利已心。

审计师在执行业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利性体现为对审计公费和客户数量的追求。

但出于理性的考虑,审计师不能无视法律和规范的存在而出具虚假报告。

理性的审计师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其行为的最大效益,并主动接受法律和规范的约束。

8)内控有效性假设。

内控有效性假设是指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一贯有效与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漏报以及是否存在错误与舞弊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减少甚至排除错误与舞弊事项的发生。

依据这条假设,审计实质性程序就可以以风险评价为基础,从而形成风险基础审计,并使风险基础审计建立在有效的假设基础上。

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可减少欺诈舞弊的机会,从而降低审计风险,这只是审计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无法对其因果联系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因此只能是一种假设。

这种假设是现代审计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它,一切有关控制测试和评价的要求都失去逻辑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进行检查评估,惟有如此才能把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根据这条假设,可以演绎出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风险、抽样风险、统计抽样、判断抽样等重要审计概念。

9)风险可控性假设。

风险可控性假设是指,虽然审计风险是不可消除的,但审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通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防把审计风险控制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通过检查风险的控制,而间接地控制审计风险。

实践也证明,认为审计风险是可控制的,缩小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审计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审计风险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范围之内。

10)认同一贯性假设。

认同一贯性假设是指,如果没有确凿的反证,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设定这一假设的主要理由是解决企业经营业务的连续性与审计行为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11)证据力差别假设。

证据力差别假设是指不同的审计证据其可靠性是不同的,需要受其来源、及时性和客观性的影响。

①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

②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已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

③自行获得的证据,比由客户提供的证据可靠;

④内部控制较好时所提供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所提供的内部证据可靠;

⑤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较具可靠性;

⑥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12)责任明确性假设。

责任明确性假设认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是被审计单位理所当然的会计责任,这一责任不能由审计来承担;审计的责任是依据公认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原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一贯性表示意见,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这一假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合理地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为判定审计的法律责任提供前提,使审计不至经常陷于诉讼的旋涡,从而有利于审计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⑴⑵⑶⑷假设主要是对审计产生的原因假设;⑸⑹⑺假设是对审计主体应具备资格条件的假设;⑻⑼⑽⑾假设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逻辑依据和技术方法的假设;假设⑿是为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而做的假设。

序号

所属层次

审计假设

意义

1

审计产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

为什么需要审计以及审计干什么。

2

信息不确定

派生出审计的性质、目标、任务以及各类审计概念。

3

信息可验证

派生出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审计风险和合理保证。

4

信息重要性

明确经济责任,从而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5

审计主体应具

备资格条件

审计主体独立性

说明审计产生的理由,明确审计是一种证实、评价性活

动,还可推导出审计必须是一种委托审计。

6

审计主体胜任性

说明审计承担了社会责任。

7

审计主体理性

推导出审计须通过制定规范予以约束、必须建立健全有

关法律、规范对审计师的执业行为和道德行为予以规范

和约束,并建立一定监督措施对审计质量予以控制。

8

为开展审计工

作提供逻辑依

据和技术方法

内控有效性

演绎出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风险、抽样风

险、统计抽样、判断抽样。

9

风险可控性

有助于揭露企业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重大差错和舞弊,

从而缩小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审计能力之间的期望差

距,使审计风险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范围之内。

10

认同一贯性

为审计师执行所有验证工作提供了指南及必要的保护,

从而使审计责任有了一个合理的界限。

11

证据力差别

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会计责任

和审计责任

责任明确性

为判定审计的法律责任提供前提,使审计不至经常陷于

诉讼的旋涡,从而有利于审计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

1.审计基本概念体系

审计概念对审计实务具有指导作用,这一般是通过准则这一中间环节来实现的。

从审计准则来看,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般准则(涉及审计师)、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涉及审计工作)。

我们在此也准备从这几个方面来界定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内容,相应的就是“可信性”、“过程”、“传输”和“执行”。

“可信性”、“过程”和“传输”分别对应准则中的三部分内容,“执行”则特别强调审计师作为执业人员,应该在审计调查和传输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履行哪些职责,以维护审计职业的可信性

“可信性”涉及的是审计师,它与人们是否相信审计师出具的报告有关。

它首先要求审计师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这从技术角度阐明了审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道德角度来看,它还要求审计师能够以诚实的行为品质来执行审计业务,也就是说他的执业行为应该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

此外,审计师还应该在实质和形式上保持其“独立性”,以便能够对事实进行不带偏见的判断和客观的考察,并将这一状态呈现在客户面前。

“独立性”不仅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还是审计的本质所在.丧失“独立性”,审计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审计了。

“过程”指的是审计调查过程。

这可以看作是以“审计判断”作为中心活动来收集、审查、评价和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还涉及到“审计风险”与“重要性”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预期“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呈反比,“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又与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呈反比。

当然,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审计判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传输”主要指审计师在“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