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444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docx

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了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历史作用。

2.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历史作用。

3.结合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的基本规律

2017·全国卷Ⅰ,45

2017·全国卷Ⅱ,45

2017·全国卷Ⅲ,44

2017·江苏卷,24A

  本部分内容涉及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

考查内容有五大类型的改革:

奴隶社会改革,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等。

2019年高考预计会在制度变革或调整方面命题

分值:

10~15分

考点一 商鞅变法

(见学生用书P166)

1.背景

(1)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

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使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各国变法: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措施

(1)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度量衡:

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评价

(1)积极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见学生用书P166)

1.改革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社会危机

①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②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2.改革内容及其作用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2)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得到改善。

(3)迁都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

3.历史影响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见学生用书P167)

1.背景

(1)必要性

①政治: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

由于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

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

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及其作用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

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强迫农民向政府借贷的现象;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②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免役法(募役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

④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⑥均输法。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①保甲法、连坐法。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②保马法。

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③将兵法。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

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②整顿太学。

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③唯才用人。

4.结果:

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5.评价

(1)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4)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例题】 (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

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

……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

他常说:

“纪纲法度,为治之本。

”……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

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

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廉政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吏治改革。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得出宋代是减员和增加俸禄;根据材料“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得出明代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得出是吸取元朝的教训,建立廉洁政府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的需要。

(2)根据材料“‘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了矛盾;根据材料中“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得出是造成了滥杀无辜,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

答案 

(1)宋初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明初特点:

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

原因:

元朝以来吏治松弛,建立廉洁政府的需要;元末明初民不聊生,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阶级矛盾尖锐,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2)评价: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吏治清廉;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手段残忍,滥杀无辜;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

1.(2018·湖北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政府专营)会议,代表豪强贵族、工商大贾和地方势力的贤良、文学(泛指声望高的人和文人)对盐铁官营进行攻击。

文学说:

“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又说:

“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

”桑弘羊舌战群儒,反驳说:

“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离朋党,绝并兼之路。

——据《汉书·车千秋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