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大全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827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6 大小:10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方剂大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6页
中药方剂大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6页
中药方剂大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6页
中药方剂大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6页
中药方剂大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方剂大全1.docx

《中药方剂大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方剂大全1.docx(2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方剂大全1.docx

中药方剂大全1

绪言

历代主要代表著作及其意义

1、秦汉: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

  

(2)《黄帝内经》,论述了治则、治法、组方原则和配伍宜忌等,并记载了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2、晋唐:

  

(1)《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方验、便、廉,反映晋以前民间疗法的成就。

(2)《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3)《外台秘要》(唐·王焘),所选之方均注明出处。

上二书均为集唐以前方剂大成之著。

3、宋:

  

(1)《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圣济总录》(载方2万),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近8百),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典;

(3)《小儿药证直诀》(钱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言)、《济生方》(严用和)等所载之方注重实用,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成就。

  4、金元: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成无己),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5、明清:

(1)《普济方》(明·朱橚),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61739方);

(2)《医方考》(明·吴昆)、《医方集解》(清·汪昂)、《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均为著名的方论专著;

(3)《新方八阵》(明·张景岳)、《祖方》(清·张路玉)、《伤寒类方》(清·徐洄溪)等,采取不同分类法对方剂进行归类。

(4)《汤头歌诀》(清·汪昂),易读易记,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总  论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二、方剂的分类

1、“七方”说 始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2、“十剂”说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原是按功用对药物进行归类,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宋·赵佶《圣济经》将其演化成十剂,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了理论基础。

3、按主治分类

  

(1)病证:

《五十二病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医方考》、《证治准绳·类方》、《兰台轨范》等。

(2)临床分科:

《妇人婴儿方》等。

(3)脏腑: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4、按治法分类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等。

5、按主方分类 《祖剂》、《张氏医通》等。

6、综合分类法 《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方剂学》等。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

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

亦治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者。

[方解]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      (君)

    白芍——敛营养阴。

 调和营卫      (臣)

    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

    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 

    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

(佐使)

[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风寒湿邪在表兼里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肢楚,无汗,口苦微渴,苔白或黄,脉浮。

[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

    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

  (臣)

    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 (佐)

    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甘草——调和诸药。

          (使)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组成]苏叶 荆芥 防风 秦艽 蔓荆子 香附 川芎 陈皮 生姜 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风寒湿邪在表兼气滞证(四时感冒)。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苏叶、荆芥——祛风散寒。

           (君)

  防风、秦艽、蔓荆子——祛风湿,止疼痛。

     (臣)

  香附、川芎、陈皮——行气和血,且辛温以助散邪之功。

(佐)

  生姜、甘草——和中调药。

           (佐使)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桂枝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芍药 半夏 炙甘草

 [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束表,寒饮伏肺证。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清稀,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

     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     (佐)

     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    

     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

1.2辛凉解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 菊花 薄荷 桔梗 杏仁 连翘 芦根 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嗽,发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君)

    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

    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 连翘 牛蒡子 薄荷 荆芥 淡豆豉 桔梗 竹叶 芦根 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表热重证。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君)

    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臣)

    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桔梗——宣肺利咽;         (佐)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

[配伍特点]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石膏 杏仁 甘草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

发热喘急,口渴引饮,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脉滑数。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     (君)

    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

    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

    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

(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 竹叶 牛蒡子 荆芥 葛根 知母 玄参 薄荷 蝉蜕 麦冬 甘草(甚者加石膏、粳米)

[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

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方解]西河柳——透疹;          (君)

  竹叶、牛蒡子——疏风清热。

  荆芥、葛根——散邪透疹;      (臣)

  知母、玄参——清热生津。

  薄荷、蝉蜕、麦冬——疏风清热生津。

 (佐)

  甘草——和中,解毒。

       (佐使)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

[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热。

[主治]风温初起。

1.3 扶正解表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羌活 独活 川芎 柴胡 枳壳 桔梗 前胡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咳嗽,舌苔白腻,脉浮而重取无力。

[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

    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

    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

    人参——扶正以祛邪;

    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

[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

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黄芪 人参 附子 细辛 桂枝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姜 甘草 赤芍大枣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虚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无汗肢冷,倦怠嗜卧,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黄芪、人参——益气固表。

          (君)

    附子、细辛、桂枝——助阳散寒。

       (臣)

    羌活、防风、川芎——疏风散寒解表;     (佐)

    赤芍——凉血散血,制诸温热药之燥;

    煨姜、大枣——温胃补脾,以资汗源。

    甘草——补中和药,缓辛散燥烈以防过汗伤正。

(佐使)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感受外邪。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功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主治]阴虚感受外邪。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

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孕妇慎用。

2.1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便秘腹痛,或潮热汗出,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痞满燥实)。

  ②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君)

    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臣)

    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佐)

[备注]①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大陷胸汤(《伤寒论》)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结胸证。

2.2温下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附子 干姜 大黄 人参 甘草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

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

[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

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主治]寒积里实。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功用]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冷积。

2.3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火麻仁 大黄 杏仁 白芍 枳实 厚朴 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

        (君)

    大黄——通便泄热;         (臣)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 (佐)

    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佐使)

[备注]①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②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肉苁蓉 当归 牛膝 枳壳 泽泻 升麻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便秘。

伴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

[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

    当归——养血润肠;           (臣)

    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佐)

   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

1.  4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甘遂 大戟 芫花 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②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

  大戟——泄脏腑水湿;   峻逐水饮

  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①服药方法:

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

②药后护理:

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舟车丸(《景岳全书》)

[功用]行气逐水。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

疏凿饮子(《济生方》)

[功用]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主治]水湿壅盛。

2.5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大黄 芒硝 生地 玄参 麦冬 海参 人参 甘草 当归 姜汁

[功用]滋阴益气,泻结泻热。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便秘腹满,神疲少气,口干唇焦,舌红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

    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

    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

[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1.  和解剂

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苔白脉弦。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    (君)

  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    (臣)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佐)

  人参、甘草 益胃生津,调和营卫;

  生姜、大枣 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 黄芩 竹茹 半夏 陈皮 枳壳 赤茯苓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

    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臣)

    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

[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

3.2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①阳郁厥逆证(少阴病,四逆之证)。

②肝脾不和证。

[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

    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

    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

    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烧生姜、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

    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组成]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方解]白术——健脾燥湿。

    白芍——柔肝缓急。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散肝舒脾。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黄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

[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

    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

清热剂

【概述】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

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

    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 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

    人参——益气;      (臣)

    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 (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 生地 玄参 麦冬 银花 连翘 黄连 竹叶 丹参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热初入营证。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

[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

        (君)

    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臣)

    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

    丹参——活血以消瘀热。

[配伍特点]在清营养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体现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

[使用注意]舌绛而苔白滑者,不宜使用。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 生地黄 芍药 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