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727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参考答案.docx

《学案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参考答案.docx

学案参考答案

 

学案参考

课前准备区

太阳辐射能 吸收 反射 太阳辐射能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地面冷热不均 上升 低 高 下沉 高 低 气压高

气压低 受热 上升 下沉 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 水平 风 直接 垂直于 高 低 垂直 右 左

相反 垂直于 平行于 斜交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大气吸收、反射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大气的受热和保温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小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反射(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作用较强),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考例探究1 D [露的形成必须有近地面大气降温这一过程,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易形成雾或露。

]

探究点二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考例探究2 A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近地面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相反为高压。

]

探究点三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垂直于等压线;三是其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成正比。

2.风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它们对风向、风速各具有不同的影响,结合图示具体分析如下: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它的影响下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一般来说,单位距离间水平气压梯度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往往越快,如图分析所示。

(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它作用于风,只是使风向发生改变,不影响风速。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促使风向右偏,在南半球促使风向左偏。

在赤道上,不偏转。

如图所示: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风(北半球)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二力平衡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实际大气中,在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最终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摩擦力与风速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风速降低。

当三力共同发挥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考例探究3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

学案参考

课前准备区

全球性的有规律 平均 太阳辐射 热量差异 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东北 盛行西风 西南 极地东风东北 季节变化 偏北

海陆热力性质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高压 带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 海陆热力性质 西北 东南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热量 水分 天气变化 气候 气压带 风带 气候 赤道低气压 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 西风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引起的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原动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存在,促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

(2)形成

3.

(1)气压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对比

(2)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对比

考例探究1 

(1)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2)多 A地盛行西风,降水较多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轻于D气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应是冬季。

A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较多。

B地是东北信风带,干燥少雨。

C是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轻气流,所以遇到来自极地的冷重气流D时向上爬升。

C与D之间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动力原因形成的。

探究点二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气压带和风带不移动。

考例探究2 C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气压带只有赤道低气压带。

]

 

探究点三

1.北半球因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显著: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热低压强盛,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

这样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状分布变成冬、夏季交替变化的气压中心,进而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

图示如下:

2.材料中的西北风和东南风属季风环流,其形成分析如下:

运用简图,结合海陆热力性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得出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具体如下所示: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不同

考例探究3 B [由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西南风。

]

探究点四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下图所示:

2.北纬30°附近,一般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大多形成沙漠。

而我国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季风环流,气候湿润,形成风景如画的“超级大绿洲”。

考例探究4 

(1)C

(2)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或答副高与信风、或答副高或信风)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解析 ①③④⑤⑥⑦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甲、乙、丙、丁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学案参考

课前准备区

均一 大范围 冷气团 暖气团 锋面 冷气团 锋线 地面 冷 暖 快 暖 冷 连续性 相当摆动 阴雨高 高压脊 低 低压槽 低 高 上升 阴雨 逆 顺 高 低 下沉 晴朗 顺 逆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具体区别如下:

(1)根据冷暖气团的概念区分。

气团温度比它所经过地区气温高(或低)的,就是暖气团(或冷气团)。

(2)根据源地的纬度高低和气温高低区分。

形成和来源于较高纬度的气团一般是冷气团,反之则是暖气团。

(3)根据气团形成以后的移动方向区分。

自较低纬度地区移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气团,是暖气团;反之则是冷气团。

因此,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自北向南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南半球则反之。

2.

(1)锋的形成:

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不同性质气团之间形成的过渡层,叫做锋。

它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如下表所示:

锋的

结构

含义

锋面

冷暖气团之间倾斜的交界面,它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锋区

锋线

锋面和地面的交线

锋面和锋线的总称

(2)锋的特征

特征

成因

关键

含义

锋面是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冷气团密度大,位置较低;暖气团密度小,位置偏高

锋面两侧分别是冷气团和暖气团,锋是冷暖气团的过渡层

冷暖气团不能截然分开,中间存在一个过渡的交界面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质都存在明显差异

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

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是天气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锋的两侧气压差异大,因而常伴有大风;暖气团沿锋面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容易冷却凝结而成云致雨

考例探究1 

(1)C 

(2)B [锋面附近的温度变化显著,从图中可以看出,③附近变化最大(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温差大),故第

(1)题选C项;从温度的变化情况看应该是冷锋,降水出现在锋面附近及锋后,故第

(2)题选B项。

]

探究点二

锋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与天气的关系如下表: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暖气团上

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

爬升

缓缓

上滑

锋图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形成连续性云、雨天气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

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云贵高原的昆明静止锋

考例探究2 

(1)暖 连续性降水

(2)BC (3)梅雨 (4)副热带 伏旱

解析 首先,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图中所示锋面的性质,即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暖锋由于暖空气沿锋面徐徐爬升,因而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

其次再运用学过的气团知识,联系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明确夏季影响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团是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和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

最后,结合我国东部地区锋面活动的规律,根据时间确定出6月初的长江流域受准静止锋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7、8月间锋面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了伏旱天气。

探究点四

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与高压,是针对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针对气流状况而言的。

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

2.运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1)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如图所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气旋西侧为偏北风,东侧为偏南风,反气旋相反。

(2)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

(如图所示)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与天气的关系

(1)

气旋

(低压系统)

反气旋

(高压系统)

气压

状况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近地

面)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垂直

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示意图

(北半球)

我国天

气实例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2)上方谷里的气旋雨的形成: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考例探究4 

(1)A 

(2)C [第

(1)题,气旋为气流辐合系统,反气旋为气流辐散系统。

M点吹东南风,说明该天气系统为气旋;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故为北半球气旋。

(2)题,由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体判定该系统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联系教材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可知C项正确。

]

探究点五

1.

(1)台风的概念和分布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形成于其他海域的称为飓风,如下表所示:

热带气旋

项目

台风

飓风

概念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在其他海域,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印度洋、大西洋等

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我国主要在沿海地区)

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澳大利亚东海岸

(2)形成条件

近洋面温度超过26℃,空气强烈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辐合上升。

而上升空气遇冷,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低层空气继续强烈上升,造成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加剧,形成台风。

2.台风的危害

台风的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3.寒潮及其危害

(1)概念与天气

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时,称为寒潮。

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2)危害

考例探究5 

(1)B 

(2)A (3)D [第

(1)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此时台风中心位于台北的正东方向,故台北附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东方向,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台北吹偏北风。

(2)题,A为低压中心,该天气系统到福州前,福州的气压较高;该天气系统移动到福州时,福州的气压较低;该天气系统移出福州后,福州气压逐渐升高;对应①曲线。

第(3)题,A天气系统会带来大量的降水,可能导致福建山区发生滑坡灾害;地震是地球内力的释放形式,台风、风暴潮不属于地质灾害。

]

 

 

学案参考

课前准备区

大气状态 冷暖和干湿 大 长 暖 二氧化碳 冰川融化 海水热膨胀 海岸线 海拔较低的沿海 增加 延长 高纬度地区 干旱加重 供水不足 低纬度地区 降水量 降水分布不稳定性 供需 清洁能源 森林火灾 消费 公共交通工具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2.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距今22亿年~1万年),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3)近代气候变化

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

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考例探究1 

(1)D 

(2)C [第

(1)题,由图中可知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时期在1980~2000年前后。

(2)题,图中反映的是1860年以后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属于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

探究点二

1.此图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这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1)总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者是不利的。

(2)海平面上升

原因:

气温上升导致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如图所示:

(3)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有利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使位于高纬度国家的农作物产量有增加的可能。

②不利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产量减少发生的地区应是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例探究2 

(1)C 

(2)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锐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3)引起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解析 

(1)近年来,CO2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速度不断加快。

(2)CO2增多的原因:

一方面是矿物燃料燃烧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CO2的消耗量减少。

(3)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