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课题:
1、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2)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
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
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
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
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
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
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
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分析与总结
师:
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师: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
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
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
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
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
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
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
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
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
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
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板书设计:
课题:
2在实验中探秘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的提高计划与组织能力。
认识植物的生长学要阳光、水。
2、过程与方法:
再次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提高独立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实验前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对实验方案的周密设计。
教学难点:
方案的完善、实验装置的设计。
教具准备:
一次性水杯若干、锥子、土壤、种子(浸泡过,测试过发芽率)、长势均匀的小绿豆苗、黄豆苗、向日葵苗,长方形花盆,纸箱、大小一样的盒子、色卡纸、胶带、剪刀、小铲子、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猜想、查阅资料,并认真分析各种可能,选取了两个科学问题:
1、“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阳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和2、“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长期只在一侧浇水有关”。
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
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坐在左边,组成4人小组;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小组坐在右边,组成4人小组。
二、计划与组织
集体制定思路(上节课如果进行了这个环节,这里重点进行回顾,明确思路。
)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怎样进行实验研究呢?
请同学们讨论,先制定实验的大致思路。
(同时出示活动提示:
1、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个实验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3、怎样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
4、把实验方案写下来,进行推敲和修改。
)
汇报交流
注意指导学生: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控制变量是什么?
我们猜想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
观察记录什么现象?
如:
阳光小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控制阳光的照射方向,观察凤仙花的生长状态是否向有阳光的一侧倾斜。
控制变量是阳光的照射方向不同。
花盆的大小,浇水的多少、位置,花的长势大小相同;都放置在喷泉的南边,那里阳光充足……
分组制定详细计划
每个小组按照你们实验的思路,制定出你们详细的书面计划。
力争做到:
你的计划让别人拿走就能完成你的实验。
教师巡视,倾听。
不时的提一些建议或疑惑。
相同小组间讨论、借鉴课本方法、修改完善方案。
小组讨论修改自己的方案,寻找自己计划的漏洞和不足,尽量是自己的设计方案周密,可行性高。
当然,你们可以借鉴课本第5页的方案。
使自己小组的方案更完善。
能结合教室里的材料设计方案更好。
教师巡视,倾听。
不时的提一些建议或疑惑。
教师注意:
阳光小组的方向的盒子之间不能有影响,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应放在阳光能直射的地方,不能放在窗台上;洞口的高度、大小对实验的效果有影响。
水组的实验,可以只进行方向研究,但是怎么控制水的“长期一侧”浇水而另一侧水较少,是一个难题,应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三、实验开始
如果你们的计划修改完善后,认为可以进行实验了,就可以让老师检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你们的实验过程,一般情况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如需要改动,应通过小组的同意后进行改动。
设计好的小组开始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整理。
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计划的设计;关注实验小组执行中出现的明显的错误。
板书设计:
课题:
3研究仍在继续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大豆种子、烧瓶、脱脂棉。
教学过程:
(1)反思与提问
从前面的研究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
”“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
”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进行展开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之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
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制。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
具体方法见教材。
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3)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4)表达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的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5)回顾与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
应变参考
油菜籽,小麦等也可以作为“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中的种子。
板书设计:
反思: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课题:
1让生活充满阳光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活动整体构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
学生知道用电灯、声光控灯、各种壁灯、地灯、荧光壁纸、白墙、手电筒、蜡烛、太阳能、玻璃天窗、打开窗户等等很多方法使那里亮起来。
但是没有从活动的整体上进行构思,确保设计质量意识。
教学过程: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
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4)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
2探寻光的路线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能想到安装电灯、点蜡烛等增加光源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是形不成“光源”的概念。
不容易发现光的路线是直线这样的问题。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真的观察,找到问题的原因。
选择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6、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7、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8、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2、小组准备:
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实验探究
一、模拟实验:
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
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猜想。
学生可能提出:
因为医院的通道不能通过阳光;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
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教学说明:
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
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教学说明: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
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
为什么?
教学说明: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谈话:
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教学说明: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
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学说明: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二、问题解决
1、谈话:
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
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
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
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验探究:
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
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教学说明: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
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
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教学说明:
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
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
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发现,并记录到记录本上,是科学探究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拓展学习
1、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说明: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
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教学说明: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二课时 阅读与交流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
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说明:
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
3、教师课件展示:
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
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
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交流展示:
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阅读:
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
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改进方案:
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
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板书设计:
课题:
3把光请进来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过程
(1)实验与验证:
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是否能够成功呢?
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
而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来进行检验的。
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把自己的改进方案在模型中进行实验观察。
教材中的实验图分别是设想了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拟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拟实验,而不能教条的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2)整理与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证实和证伪都是科学研究本质属性。
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拟实验的成与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
教学中不要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
3)反思与总结:
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
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因为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是有限,他们并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现实。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度”,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
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能提出一些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板书设计:
课题:
4我的“阳光小屋
实验设计、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1、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2、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3、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水棱镜;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阳光小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
通过交流采光方案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
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
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说明: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的“阳光小屋”的样子,并把自己的设想与全班同学共享。
三、计划与组织:
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
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
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学说明:
想象归想象,学生的想象中必然包含有很多不合理、不确定的因素。
要让创意变成现实,首先应该制定研究计划。
对于不合理的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摒弃不合理因素;对于不确定的因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制定计划:
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
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教学说明:
制定计划,必须确定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教师指导各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合作协作,共同完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
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教学说明:
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二课时:
做一个“彩虹小屋”。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
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
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教学说明:
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
“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教学说明:
“彩虹小屋”的设计也许有学生提出,也可能没有学生设计到“彩虹小屋”,这里教师可以把“彩虹小屋”作为一个特例来研究,期望通过研究让学生发现光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2、谈话:
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学说明:
制造“彩虹小屋”,必须先研究彩虹的形成,这里不必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
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教学说明:
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希望学生能知道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
4、实验:
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教学说明:
希望学生思考,人造彩虹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会出现什么颜色,进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由此对制造“阳光小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得到更多的了解。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
“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教学说明:
通过尝试制作“彩虹小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2、交流:
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学说明:
交流制作“彩虹小屋”中的问题和经验,反思改设计。
第三课时:
分析与总结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
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教学说明:
本单元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知识,对学生设计阳光小屋又添加了新的创新因子,修改设计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
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教学说明: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习得过程与方法。
3、记录:
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
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
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党学习?
教学说明: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
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
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
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板书设计:
反思: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内容选自大象版六上第三单元。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三年科学课的专门教育,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比较熟悉,初步掌握了探究的基本技能。
到了六年级上学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巩固探究技能。
本单元以制作乐器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