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316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docx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0306级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10070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

学分:

2.5

总学时数:

40学时

理论课:

28学时

见习课:

12学时

适应专业: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教材:

主编: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而《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神经病学教学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各种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CBL教学,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较扎实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最终能独立防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促进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

(3)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2.基本技能

(1)熟悉十二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反射:

包括浅、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的检查方法。

(3)熟悉肌力、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三、课时安排:

总学时40节(28/12)

授课内容

理论课时

见习课时

第一章绪论

0.5

第三章常见症状

5.5

第四章: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2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1

第七章:

头痛

1.5

1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5

3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

1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

1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

1

1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1.5

1

第十三章:

癫痫

2.5

1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1

1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1.5

1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2

1

合计

28

12

四、考核

1.考核方式:

理论考试(笔试)。

2.成绩构成:

理论考试70%,见习成绩30%。

平时成绩包括形成性评价(见习报告、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考试后标准答案讲解等)、学生到课统计(理论课、见习课均要考勤)等。

3.CBL教学可安排在见习学时中。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病学定义。

2.了解神经病学的目标、特性、实践和发展。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经病学定义。

2.神经病学的目标。

3.神经病学的特性。

4.神经病学的实践。

5.神经病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意识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意识障碍定义;嗜睡、昏睡、昏迷、急性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的概念。

2.熟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意识障碍定义及解剖基础。

2.嗜睡、昏睡、昏迷、急性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的概念。

3.意识障碍的分级及及鉴别要点。

4.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5.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失语症、失用症和失认症

[目的要求]

1.掌握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定义。

2.熟悉失语症分类及特点;失用症类型及表现;失认症类型及表现。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定义。

2.临床常见失语症的特点。

3.失用症类型及表现。

4.失认症类型及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节痫性发作和晕厥

[目的要求]

1.掌握晕厥定义、临床表现;痫性发作的定义。

2.熟悉晕厥分类;晕厥与痫性发作的鉴别要点。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晕厥的定义及临床分类。

2.结合临床实例介绍晕厥的临床表现。

3.痫性发作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4.痫性发作与晕厥如何鉴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节眩晕

[目的要求]

1.掌握眩晕的定义。

2.熟悉眩晕的分类及特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眩晕的定义。

2.眩晕的分类及特点。

3.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节瘫痪

[目的要求]

1.掌握瘫痪的定义;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定义和鉴别。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瘫痪的定义。

2.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表现。

3.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如何鉴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三节共济失调

[目的要求]

1.掌握共济失调的定义。

2.熟悉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表现(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及前庭性共济失调)。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共济失调的定义。

2.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四节步态异常

[目的要求]

1.掌握步态异常的分类;异常步态的临床特征。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步态异常的分类。

2.步态异常的临床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五节不自主运动

[目的要求]

1.掌握震颤的分类和特点,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的表现。

2.熟悉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及抽动征的表现。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震颤的分类和特点。

2.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及抽动征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六节尿便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排尿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排尿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排便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一般检查方法;意识障碍检查;精神状态和高

级皮质功能检查;运动系统检查方法;反射检查方法;脑膜刺激征检查方法。

2.熟悉感觉系统检查方法;脑神经检查方法。

3.了解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讲授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史的采集,突现现病史。

2.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询问。

3.一般检查方法。

4.意识障碍检查。

5.精神状态和高级皮质功能检查。

6.运动系统检查方法,肌张力、肌力、六级肌力记录法及轻瘫病人的检查方法。

7.神经系统反射检查方法。

8.脑膜刺激征检查的方法。

9.感觉系统检查方法。

10.脑神经检查方法:

十二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11.介绍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问诊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程序;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正确的临床

思维步骤。

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程序。

2.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3.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4.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七章头痛

[目的要求]

1.掌握偏头痛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讲授课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1.偏头痛的定义。

2.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4.偏头痛的诊断、鉴别诊断。

5.偏头痛的治疗:

治疗目的和药物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目的要求]

1.掌握TIA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

2.了解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及预后。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TIA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TIA的临床表现。

3.TI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TIA的治疗方法。

5.TIA的辅助检查:

CT、MIR、DSA。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脑梗死

[目的要求]

1.掌握脑梗死定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

治疗。

2.熟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理。

3.了解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

[讲授课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1.脑梗死的定义。

2.脑血栓形成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

别诊断及治疗。

3.脑栓塞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

断及治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节脑出血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出血定义、常见临床类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病理变化。

3.了解病因、发病机理和辅助检查。

[讲授课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1.脑出血的定义、常见临床类型特点。

2.脑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理。

3.脑出血的病理。

4.脑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脑出血的治疗。

6.脑出血的辅助检查:

CT、MIR、DSA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节蛛网膜腔出血

[目的要求]

1.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病理及病理生理。

3.了解病因、发病机理和辅检查方法。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检查方法:

CT、MIR、DSA,脑脊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节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脑血管病的预防。

2.熟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脑血管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运动神经元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变化、辅助检查。

3.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变化。

3.运动神经元病的辅助检查。

4.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阿尔茨海默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辅助检查。

3.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

3.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检查。

4.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节病毒感染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3.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4.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病原学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细菌感染性疾病

[目的要求]

1.结核性脑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抗结核药物的选择。

3.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2.结核性脑膜炎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多发性硬化

[目的要求]

1.掌握多发性硬化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病理变化、临床分型。

3.了解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辅助检查、预后。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多发性硬化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3.流行病学:

MS高危地区。

4.病理:

MS的病理特点。

5.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6.临床分型:

5型。

7.辅助检查:

CSF、VEP、MRI检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变化。

3.了解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辅助检查、预后。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3.急性播散性脊髓炎的流行病学、病理表现。

4.急性播散性脊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急性播散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第一节帕金森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帕金森病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病理及生化病理。

3.了解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

[讲授课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1.帕金森病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及生化病理。

4.临床表现:

静止性震颤重点介绍。

5.辅助检查。

6.诊断及鉴别诊断。

7.治疗:

药物治疗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节肝逗状核变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肝逗状核变性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肝逗状核变性的病理变化及辅助检查。

3.了解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及预后。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1.肝逗状核变性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3.肝逗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病理表现。

4.肝逗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肝逗状核变性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

第十三章癫痫

概述

第一节癫痫的分类

第二节癫痫的诊断

第三节癫痫的治疗

第四节癫痫持续状态

[目的要求]

1.掌握癫痫的定义。

1.掌握诊断“三步原则”、癫痫的病史采集、体检及鉴别诊断。

1.掌握癫痫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手术治疗的适应征。

2.掌握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临床表现及分类、治疗方法及用药。

1.熟悉癫痫发作的分类、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2.了解癫痫的流行病学、病因、影响发作的因素、发病机制、病理。

[讲授课时]2.5学时

[教学内容]

1.癫痫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影响发作的因素、发病机制、病理。

2.癫痫发作的分类。

3.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4.诊断“三步原则”

5.癫痫的病史采集、体检及鉴别诊断。

6.癫痫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7.癫痫手术治疗的适应征。

8.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临床表现及分类、治疗方法及用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第一节急性脊髓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脊髓炎的定义、临床表现。

2.熟悉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3.了解急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及预防措施、预后。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急性脊髓炎定义。

2.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3.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项目。

4.如何进行急性脊髓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急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及预防措施、预后。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一节脑神经疾病

[目的要求]

一、三叉神经痛

1.掌握三叉神经痛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熟悉其病理变化。

3.了解病因和病理变化。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

2.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三叉神经痛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简单介绍病因及病理变化。

4.偏侧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脊神经疾病

[目的要求]

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1.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课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重症肌无力

[目的要求]

1.掌握重症肌无力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重症肌无力的病理变化、危象的处理。

3.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辅助检查。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症肌无力的定义。

2.重症肌无力的病理变化。

3.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结合临床实例讲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

5.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重症肌无力的辅助检查。

7.重症肌无力的危象的处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周期性瘫痪

[目的要求]

1.掌握周期性瘫痪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周期性瘫痪的防治措施。

3.了解周期性瘫痪的病理变化。

[讲授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1.周期性瘫痪及分型:

低钾型、高钾型、正常血钾型。

2.结合临床实例讲述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周期性瘫痪的防治措施。

4.周期性瘫痪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临床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

二〇一四年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